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学生拿着一道题来请教:“老师,我使劲儿地思考了,可是怎么也想不出来,你帮帮我。”老师拿起题目并不讲解,而是让学生仔细阅读,把题目中涉及到的条件一一罗列出来。等所有已知、未知的条件罗列完毕,并不需要老师开口讲解,学生自己就笑了:“老师,我明白了。”
同一道题目,为什么学生读和在教师提示下读,结果会如此不同呢?学生在请教教师问题之前虽然已经读过多次,并且也基本理解题意,但是他在一个方面有欠缺,那就是没有对有效信息进行提炼、筛选,自然做起题目来也就困难重重。可是教师一点拨,信息一提炼筛选,削枝去叶,去粗取精,庐山真面目就显现了出来。这两者看起来有差别,但归根结底其实都是阅读的问题。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慢长跑。严格地说,阅读并不是从进入学校才开始的,它从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开始。襁褓中妈妈哼唱的眠歌,牙牙学语时的儿歌,甚至方言民谣,都是孩子接触到的最初的阅读。这种阅读是一种依靠声音的阅读,是一种感性的阅读。但恰恰就是这些最初的阅读开启了孩子的思维,打开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个窗口。那些很早就开始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父母无疑是聪明的父母,他们很快就能让自己的孩子与这个世界发生感性的联系,并且能让自己的孩子用语言来表述这个世界,这类孩子很快就能融入到多彩斑斓的世界中。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进入学校才开始的,阅读是语文教育送给学生们的一把金钥匙。在最初的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一种集中心智的好习惯,然后尝试让学生们把这些汉语拼音、汉字与万事万物之间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小学课本大多图文并茂,语文老师教学时一定要把图画、声音、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样才会真正把金钥匙交到学生们的手中。
可是有了金钥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一下深入到书的世界中,领略多彩世界的万千景象,它还需要不断地重复使用这把金钥匙。如果学生只是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只满足于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却不能运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课堂之外的阅读世界,这样他就失去了许多运用这把金钥匙的机会,失去了许多对语言文字的感性接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不能很好地前后关联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和家长应该重视起来,尽到应尽的责任,在小学、初中、高中每个阶段都及时给他们提供感兴趣的读物或开列相应的书单。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学生眼中的世界逐渐完整起来,接着会更加丰富、更加美丽起来,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会加深,思想也会逐渐深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强调的就是要坚持长期的阅读,并把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形象地来说,阅读文章相当于一个再制作的过程。整体把握就是先了解清楚物体的大概轮廓;提炼、筛选则是把这个物体打碎,仔细研究它的内部构造,看它每一部分的主要部件;概括则是重新进行了又一次的组合,但再次的组合会让你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
让我们的学生都开始阅读吧!开始有方法地坚持阅读,那么阅读这把金钥匙就会为他们打开知识殿堂的一扇扇大门,绚烂多彩的世界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人生大门也将随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