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梅 赵存玉 张晓燕
(黑龙江省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伊春153106)
寒地野生黑木耳人工驯化技术研究
陶梅 赵存玉 张晓燕
(黑龙江省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伊春153106)
将在寒地采集的10种野生黑木耳菌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测定试验、袋料栽培试验,及综合菌丝生长情况、抗逆性商品性能等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野生2号、野生5号菌株表现优异,分别命名为JD02和LX05。
寒地;黑木耳;人工驯化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又称木耳、光木耳、黑菜等,属木耳科、黑木耳属[1-2],不仅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还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保健食品[3-5]。黑龙江省属寒地地区,黑木耳菌种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该地区野生黑木耳菌种的驯化,进而选育出适合寒地栽培的产量高、品质优良的黑木耳菌种,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使寒地黑木耳生产具有良好的种源供应。
选取黑龙江省东北部野生黑木耳资源比较丰富的10个地区进行野生黑木耳菌种的采集,每地区采集1种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菌种,共采集10种(表1)。
表1 菌种来源
2.1 菌种纯化
在无菌条件下,将采集的10个野生黑木耳菌株用70%酒精对其子实体表面消毒1 min,然后马上移入0.1%升汞溶液中消毒1~2 min,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最后用灭菌剪刀将其剪成2mm×2 mm大小组织块,接入马铃薯综合培养基90 mm平皿中,26℃恒温培养9天后,挑取培养好的无污染的菌落边缘菌丝体,进行平板接种。反复移植2~3次可达到纯化目的。
2.2 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测定
将得到的纯化菌种置于26℃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从培养的第2天开始进行菌丝生长速度测定,即每天上午10点用直尺测量菌落直径并记录,共测量8天。培养9天后进行生长势测定,即平血对比试验,通过对比菌落形态及菌丝浓密度可得出菌种的生长势。试验结束后,将10个菌株转接到马铃薯综合培养基斜面上进行保存。
2.3 野生黑木耳菌种袋料栽培试验
在伊春市带岭区东山进行袋料栽培试验。每个菌株平行做100袋栽培袋,菌袋规格选用16.5 cm× 33 cm聚乙烯菌袋,袋料高度为18~20 cm。栽培培养基采用木屑(阔叶硬杂树)78%、麦麸20%、葡萄糖1%、石膏1%,加水至含水量60%~70%制作而成。将牡丹江市雪梅食用菌研究所公司生产的雪梅1两3黑木耳栽培菌种做为对照菌株,在24℃的暗房中培养至菌袋菌丝长满,然后散色光照促使耳基形成,最后将菌袋移到耳场进行出耳栽培,记录菌株袋料栽培菌丝特征、满袋天数、耳片特征和出耳产量,并计算污染率。
3.1 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
由野生黑木耳菌种菌丝生长速度与生长势(表2)可知:2、5、1号野生黑木耳菌株的菌丝比其他7株的生长速度快,且生长势好。
表2 野生黑木耳菌种菌丝生长速度与生长势
3.2 野生黑木耳菌种袋料栽培
由袋料栽培菌种满袋天数、菌丝生长特征、污染率(表3)可知:除了野生10号菌株菌丝生长势慢、菌丝稀疏,野生6号和7号菌丝较细外,其它各菌株生长正常,菌丝洁白、粗壮,满袋天数在29~37天之间;野生1、2、3、5、8和9号耳基较多,其它则较少;各试验菌株中野生1号和6号的污染率高于对照菌株,其它的低于对照菌株或与之持平。
表3 袋料栽培菌种满袋天数、菌丝生长特征、污染率
由袋料栽培菌种耳片特征及出耳产量(表4)可知:野生2、3、5、6和7号菌株子实体多呈单片状,耳片颜色较深,表现为耳根小、易开片等特征,质量较好,其它菌株多呈菊花状,耳根大,子实体不易展开或易连片,质量较差。野生2号和5号出耳量均高于对照菌株,平均出耳量都在51 g/袋以上,其它菌株出耳量均低于对照菌株。
表4 袋料栽培菌种耳片特征及出耳产量
4.1 野生2号、5号和1号黑木耳菌株的菌丝比其他7株生长速度快且生长势好。野生2号和5号在出耳量、污染率以及耳片质量等方面要优于其他野生菌株。
4.2 野生2号和5号菌株表现优异,分别命名为JD02和LX05。
[1]方芳.食用菌生产手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李玉.中国黑木耳[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
[3]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高金辉,王维俭,张厚良,等.四种木质栽培原料对黑木耳生长性状的影响[J].森林工程,2015,31(1):43-45.
[5]李宏伟.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第1作者简介:陶梅(1982-),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李丹)
S 646.6
A
1001-9499(2017)01-0040-02
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