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潇,李晓陵,李崖雪,张 帆,张 贺,吴 迪,范 越△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临床报道
运用原络配穴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
刘 潇1,李晓陵1,李崖雪1,张 帆2,张 贺2,吴 迪2,范 越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目的: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经原络配穴法干预后的疗效。方法:将48例F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针刺公孙穴与冲阳穴)与对照组(口服莫沙比利),每组各24例。采用FD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前及治疗后各组FD患者进行评价,采用FD疗效指数及症状积分评价治疗后临床疗效,采用放免法检测FD患者血浆SS含量与血浆MTL含量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原络配穴法干预后的FD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疗效指数及症状总积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指数增加,症状总积分下降;可降低患者血浆SS,增加MTL含量,与药物治疗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络配穴法治疗FD疗效显著,并通过降低患者血浆SS含量,增高血浆MTL含量,彻底解除消化不良诸症。
原络配穴法;脾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疾病之一。通过流行病学调研,普通人群中有消化道症状者占18%~40%,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其患病率为19.9%~35.8%。且患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会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应用原络配穴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针灸科与消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FD患者48例,诊断标准采用2006年发布的罗马Ⅲ诊断标准[1]: 必须包括:(1)以下1项或1项以上:①上腹烧灼感;②上腹痛;③早饱;④餐后饱胀不适。(2)无胃器质性疾病。全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后分成两组,针刺治疗组与药物治疗对照组,每组2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在10岁~50岁之间;病程在0.5年至7年。两组患者的各个方面指标检测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针刺治疗组:选穴:公孙穴、冲阳穴;操作:局部酒精棉球消毒后,用一寸半毫针对准冲阳穴,直刺5~10 mm,需注意避开动脉,运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为宜;公孙直刺10~15 mm,手法相同,每日针刺1次,留针15~30 min,半个月为一疗程,连续2个疗程。
药物治疗对照组:口服莫沙比利片(亚宝药业,国药准字H20090158)5 mg,每日3次,餐前30 min口服,半个月为一疗程,连续2个疗程。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饱胀及无食欲症状基本消失,上腹不适症状消失;好转:上腹不适消失,饱胀感及食欲有一定恢复;无效:饱胀及无食欲症状无缓解, 上腹不适症状无缓解[2]。
1.4 疗效指数及症状积分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3],制定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标准,进行计算:按每级3分计算,相当于Ⅰ级3分、Ⅱ级6分、Ⅲ级9分、Ⅳ级12分。计算方法:疗效指数=(疗前证候总分-疗后分数)/疗前证候总分×100%(在患者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
1.5 血浆生长抑素(SS)与血浆胃动素(MTL)的测定
方法:治疗前患者晨起空腹,肘静脉采血大约4 ml,注入采血管中,用放免仪检测患者血浆SS、MTL含量,于疗程结束后再次肘静脉采血检测患者血浆SS、MTL含量。
1.6 统计学分析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67%,与对照组75%比较P<0.01,说明原络配穴法临床疗效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FD疗效指数、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均使症状积分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疗后比较P<0.05;两组疗效指数比较P<0.05。说明原络配穴法能显著缓解消化不良诸症,疗效优于口服药物。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指数与症状积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疗前总积分比较,△P<0.05
2.3 血浆SS含量与血浆MTL含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使患者血浆SS含量下降,MTL含量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疗后比较P<0.05。说明原络配穴法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SS、升高血浆MTL含量来达到消除或减轻功能性消化不良诸症的作用。见表3。
表3 两组血浆SS与MTL含量比较(±s,pg/m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针灸治疗脾胃病方法众多,优势明显[4],选穴各有不同,主要以脾胃经穴为主,梅花针叩刺背俞穴,夹脊穴针刺[5],更有针药结合[6]等诸多方法,其中用药原则主要在辨证上侧重于脾胃亏虚、肝胃不调以及脾胃虚寒[7]等症。本研究选用胃之原穴冲阳,取其降逆气以和胃、祛痰兼通络之用。冲阳穴是特定穴,原乃生命原动力,是脏腑原气聚集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五脏六腑之疾也”,故在临床运用上,取各经原穴可治疗与该经有关联的脏腑病变,故选足阳明胃经之原穴可发挥疏理胃部气机升降,恢复胃气之和降的作用,可以缓解胃中之疼痛,其功能擅长消呃逆、降嗳气,治疗胃失和降而上逆的疾患。公孙是脾经之络穴,络有联络属络之意,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融合脾运中州之性与冲脉贯通之意,调脾胃升降饮食清浊。其健脾气、益胃气、调经脉之功显著,对于呕吐、胃痛、腹痛、腹胀、肠鸣等饮食不化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采用特定穴——胃经之原穴,配合特定穴——脾经之络穴,此法属于原络配穴,共同发挥疏理气机、调畅脾胃、消除胀气、增进食欲之效。通过此法临床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收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1.67%。
FD临床症状多样[8],发病机制目前与内脏高敏性、情志刺激[9]、脑-肠轴功能紊乱、肠道感染、胃肠动力低下[10]等因素有关,其中胃动素(MTL)作为一种经典激素,有促进胃肠运动的作用。MTL由22个氨基酸组成,是一种多肽物质,主要由EC2细胞分泌,主要通过刺激上消化道机械性运动以及电活动来达到小肠分节运动以及胃的强力收缩。黄文等[11]结果可见胃排空延缓的FD患者,其胃内残留的钡条数明显增多,60例FD患者依次进行胃排空实验,并把用餐前以及用餐后血浆MTL含量进行比对,餐后30 min与空腹后血浆胃动素含量均明显降低,数据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内食物排空延缓与MTL的分泌减少有相关性。故针刺胃经原穴与脾经络穴的原络配穴法可明显增加血浆MTL含量,对于增强胃肠道运动能力收效显著,明显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引起的诸多不适症状。生长抑素(SS)是从羊的下丘脑分离提纯的。SS分布广泛,作为生长激素释放因子(SRIF),可有效的抑制性脑肠肽,从而达到抑制胃肠运动和胆囊收缩的作用。大量实验研究表明SS的作用包括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两种,基于广泛电生理学研究表明,SS可直接抑制大多肌腱丛的神经元发放神经冲动,在突触处释放,从而抑制胃肠运动。此外SS还可间接影响胃肠的运动[12]。目前有些研究表明FD患者血浆中生长抑素(SS)增高直接影响到胃排空,出现胃排空延缓情况。基于实验数据,本研究所采用原络配穴法可显著降低血浆中生长抑素(SS)含量。故针刺胃经原穴——冲阳与脾经络穴——公孙可通过降低血浆SS的含量,减轻SS对胃肠运动的抑制作用,最终消除脾胃不适症状。
[1] Douglas A,Drossman.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 and the RomeⅢ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2]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22-725
[3] 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6):381-383
[4] 吴瑞兰.讨论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优势[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2):51-52
[5] 廖漫,茅丽珍,郭玉兴.“夹脊穴”刃针松解联合中药系统护理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7):111-112
[6] 冯虹,余芝,徐斌.针药结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研究近况[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2): 136-137
[7] 王凤云,卞兆祥,康楠.从脾论治功能性胃肠病[J].中医杂志,2014,55(11):920-921
[8] 覃粟新.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5):612-613
[9] 吴萍,许树长.精神应激诱发内脏高敏感的中枢作用机制研究[J].胃肠病学,2014,19(8):507
[10] 崔立红,彭丽华,杨云生.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5):488-489
[11] 黄文,林曰增,李东涛,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障碍与血浆胃动素和生长抑素的关系[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7):809-810
[12] Cuomo R,Sarnelli G,Grasso R,et al.Functional dyspepsia symptoms gastric emptying and satiety provocative test: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1,36(10):1030-10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编号:8137371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D201214;黑龙江省卫生厅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2-345;博士后研究人员落户黑龙江科研启动资助金,编号:LBH-Q11004。
刘潇(1981-),男,主治医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范越(1961-),女,编审,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工作。
R246.1
A
1005-0779(2017)01-0056-03
2016-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