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要善于总结经验

2017-02-15 08:30甘宁
中华魂 2017年1期
关键词:总结经验经验错误

文/甘宁

治国理政要善于总结经验

文/甘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和重大举措中,都蕴含着对历史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是使决策能够符合实际需要,接地气、获民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使党的领导能够保持正确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的工作方法,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善于在总结经验中深化改革,取得治国理政的最佳效果,尤其显得重要。

总结经验的精义,在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这就保证了党能够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但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一个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在这里,通过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东西,修正错误的东西,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也是完善党的正确领导的不可或缺

的重要途径。党在幼年时期曾多次犯过路线性的错误,但当时在纠正错误时只偏重于追求个人的责任,没有或不懂得认真总结产生错误的原因、环境和纠正的正确办法,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又重犯这种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严重。遵义会议的重大历史意义,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使得由他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逐步在党的领导机关占据主导地位。毛泽东引导全党通过总结经验,纠正危害甚烈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先是,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的历史教训,纠正了军事上的严重错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挽救了红军;继之,通过瓦窑堡会议从政治路线上总结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重要准备;最后,通过延安整风运动,领导全党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从思想上清算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在党的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中形成了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统一认识,为抗日战争和人民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党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总结经验对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所以,毛泽东说:“善于总结经验,就是领导者的任务。”“什么事都需要经验,什么好的政策都是经验之总结”。①

毛泽东倡导要善于总结经验,既包括历史经验,也包括新的经验;既包括正面的经验,也包括反面的经验。他说:“我们有两种经验,错误的经验和正确的经验。正确的经验鼓励了我们,错误的经验教训了我们。”②一个党如同一个人一样,仅仅有正面的、成功的经验还是不够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反面的、错误的经验更为重要,因为有了比较,而比较是认识真理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恳切地指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同样是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的。

毛泽东倡导的要善于总结经验的工作方法,从思想方法论上说,就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表现。毛泽东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提了出来,这就是说,思考问题和制定政策,不是从书本出发,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我们党所坚持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统一的思想原则,而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就是调查研究,通过全面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在方针、政策贯彻之后,又通过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和发展,总结经验也是调查研究的继续。在工作方法上这样良性的循环,有力地保证了党的事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从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认识总结经验的重要性。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同样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任务。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④这就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路线。他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种方针政策不但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考验和完善才能稳定下来,而且在改革开放的过程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他对这种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勇于带领全党抵制来自外部的干扰和对改革开放的逆向要求,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发展方向。他说:“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⑤为这场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他还具体设想了诸如改革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出现了两极分化或者社会风气坏下去等等情况,改革就有可能失败或走了邪路,警示我们要高度警惕。1982年,邓小平针对当时已经露头的严重的经济犯罪活动,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⑥就是对这种已经出现的风险的严重警告。

正是由于我们面对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邓小平十分重视要善于总结经验,他多次指出:“我们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同时也认识到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能丧失警惕。斗争要求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注意经常总结经验。”⑦他说:“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我们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动摇的,一直要干下去,重要的是走一段就要总结经验。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⑧他在同外宾谈话中也特别指出:“改革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我们要走一步看一步,逐步总结经验,否则人民会遭殃的。”⑨由此可以看到,邓小平是把不断总结经验作为保持党的方针政策正确的重要保证;他不仅在一般意义上强调总结经验的重要性,而且还特别重视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要求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总结经验,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因为在他看来,改革本身是一个探索和试验,这“中间也可能会出些问题,不要紧,我们不怕,一步步走,一步步地总结经验,不对头赶紧改,不是大改,大的方针不会变了”。⑩他特别提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由此可见,邓小平强调要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是把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克服自身错误的一个重要保证,这显然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所要求的。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应当坚持和发扬的。

我们强调要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是坚持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对人民负责的观点,同时也是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不断深化的变革中,那种不容许出一些问题,不容许犯一点错误的观点,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同样,那种把实践检验的标准只用来衡量过去的历史,以为今天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也同样是幼稚可笑的。这二者都是错误的,都会贻误我们的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说过:“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应当采取的工作态度。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革命性的变革中,既要勇于实践,敢闯难关,又勇于正视实践中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到底。

我们强调总结经验是推进我们的工作和深化改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是这样,一是通过总结成功和正确的经验,把它坚持和发展下去,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发展得更加健康;二是通过总结不成功和不正确的反面经验,找出犯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纠正我们的缺点和错误,使我们不再重犯错误,更不会把错误继续推向极端,造成无法挽回的境地。这样做,就能保持我们的主动权,为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避免盲目性,保证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以高昂而扎实的工作姿态,采取了一系列的重要举措,比如在全党上下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针对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制定“八项规定”,并提出要求全党做到的高级干部首先做到;在反腐倡廉斗争中,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敢于碰硬;他多次联系国家政权的安危、社会应有的健康向上的主旋律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在错误思潮面前,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这些重要思想和有力措施,就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指明当前存在的理想信念失落和我们工作中存在的旗帜不鲜明、不一贯的问题,提出来的。这对于转变干部作风,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改变多年来存在的顽疾,效果显著,广大人民群众满意,视为重新看到了希望。这三年来治国理政的经验表明,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敢于从领导干部抓起,敢于坚持原则,并一以贯之,我们党就一定能够转变作风,保持自己队伍的纯洁性,就一定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啃硬骨头”。这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带有闯关性质的关键阶段。在这里,既需要敢于闯关的勇气,更需要科学的精神。“壮士断腕”还只是表明我们的勇气和决心,但还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办法仍然是要更加深入、细致地总结经验,找准找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做到文能对题,对症下药;否则,就有可能离题万里,甚至开错方子。这是我们必须加以警惕和避免的。

这里,以这些年来我国社会出现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严重问题为例,具体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内在原因和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众所周知,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这是不容否定的;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重大的、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两极分化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5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5,而有的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还要高一些,这在当今世界各国是比较突出的。应当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出现的,因而是在群众还可忍受的范围内,也是国家可控的范围内;但问题本身却是严重的,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是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而加以忽视的。第一,它是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相背离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过明确的、科学的判断,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很显然,两极分化的出现和严重存在,是同这样的原则相抵触、相背离的,是非正常的一种社会现象。第二,也是同改革开放应当坚持的原则和目标反向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一再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这就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言简意赅,鲜明准确,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两极分化则从根本上离开了这个基本要求。所以邓小平在当时就严肃地提出:“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但当问题出现之后,他没有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现实,引导全党寻求解决的办法。他说:解决分配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他特别强调: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对于两极分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他不仅从能否保持社会稳定上着眼,而且更从社会发展的前景上提出问题。他说:“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比如说两极分化。”在他看来,我们的发展,“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两极分化,多数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这个警示虽然是极而言之,但对我们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如何抑制和打击非法的暴利经营和攫取国家资产,等等。但从根本上说,两极分化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极端表现,而分配问题是同所有制紧密相关的,是所有制结构上出现的问题,是同一些人鼓吹私有化来误导我们改革而造成的恶果。这是值得我们深入认识并加以解决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两项最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改革措施。一是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由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使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在内的非公有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这是适合我国现有生产力的水平,是搞活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这个转变中,邓小平一再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这对于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二是在经济运行上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分配上的决定性作用。在承认一切市场经济具有共同点,计划和市场都是可以运用的手段的基础上,强调我们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结的,这是带有根本性的特点。邓小平曾明确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就在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自觉地运用宏观调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本来是明确的社会主义的改革,但多年来存在逆向发展的要求,即私有化、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要求不绝于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断地往公有制头上泼粪,往私有化脸上贴金。他们给国有企业先加上无效率经济、权贵经济等罪名,要求一卖了之,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工人被下岗;当国有企业经过重组改革增强效率之后,他们又制造国有企业是“垄断经济”,是“国进民退”,要求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他们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就是使国有企业消亡。有的学者则公开表示承受各种压力,终于实现产权私有化,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项功绩,加以炫耀。产权虽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复杂概念,但其核心是所有制问题,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公开发表违宪言论,要求确认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他们极力宣扬市场原教旨主义、市场万能论,要求去掉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前面的社会主义的定性,要求把私有化、市场化作为改革的方向。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取向,严重影响和误导了我们某些领导干部,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和动摇。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虽然总量有明显扩大,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一直在下降。据有关统计,以工业为例,1978年为77.6%,1990年为54.6%,2008年为28.3%,2010年为26.6%,下降的趋势是极为明显的。而今天的一些人仍然要求“国退民进”,认定国有经济已经成为进一步改革的主要障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如果按照他们设定的改革模式发展下去,将会把我们的国家引向何处?就像他们在一本名为《重启改革议程》书中劈头就提出的“中国再度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不过,他们提出这个颇具煽情作用的问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在的中国有可能离开了他们所要求的私有化的发展方向。该书作者说道:“一个国家是否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并不是由国有经济所占份额决定的……只要共产党采取正确的政策有效地防止了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都是有保证的。”这样说真的有道理吗?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邓小平为什么在改革中始终强调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这两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重申这两条原则,并尊严地载入国家宪法。这是因为:第一,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关系到改革开放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根本目的。这里关系到对一个社会性质的判断问题,这个判断的标准对古往今来一切社会都应该是同一个标准。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指出:“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这是对什么是社会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精确论断。既然社会是生产关系的综合,那么,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就决定了该社会的性质。历史表明,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而以占主体地位的生产关系来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符合历史发展特征的。人类社会正是按照这样的判断标准,依次由以私有制为主要特征(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发展成为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正是反映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这是不容置疑的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常识。邓小平坚持这样的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改革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主义改革的逆向要求。如果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必然会危及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第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性保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表明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体部分是属于整个社会所有,不再成为少数人赖以剥削和压迫他人的手段,这就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如果丧失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无限制的膨胀起来,像有些人所要求的使它占据主体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再来侈谈共同富裕,无异于是让今天的打工仔同亿万富翁一起达到共同富裕,这难道不是滑稽可笑吗?!事实表明,只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努力做到在一次分配中就要强调公平,并通过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制度获得完善和发展的时候,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第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非公有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公有经济在今天仍然有发展的平台,但它的发展必须以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为保证。公有制经济的壮大和发展,有利于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够为多种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任何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党的执政的经济基础,对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会起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保持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两极分化任其发展而不加以纠正的话,势必会出现邓小平所警示的多数人“摆脱不了贫困,就不能不革命啊!”这里所说的革命不是在进步意义上说的,而将是一场大的动乱。邓小平说:“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动乱,那将是个什么局面?一打内战就是血流成河,还谈什么‘人权’?一打内战就是各霸一方,生产衰落,交通中断……所以,中国不能把自己搞乱,这当然是对中国自己负责,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全人类负责。”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总结经验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应遵循正确的原则和和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才能真正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首先,要善于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反映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的思维的普遍规律,这已为实践所充分证明,我们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和具体化,因而包括总结经验在内的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本来就是我们党确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的,但在今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受到严重挑战,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不适合当代的中国,有的则借口中国化公开将它弃置不用,在这种情况下,加以重申和强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是正确认识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历史发展与演进的科学方法,在人类社会仍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世界历史大背景下,在我国仍然存在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决不能弃置不用的。但在多年来有的学者借口我们过去犯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借口所谓时代的变化,竭力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淡化,甚至妖魔化,宣扬超阶级的人性论和超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离开了阶级分析的基本方法,我们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当前一再泛滥的各种错误政治思潮的实质和危害;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不遗余力地鼓吹产权私有化、市场万能论以及形形色色西化主张的真实意图,更不可能加以有力地抵制和反对;也不可能深刻认识产生腐败的历史和现实的根源,就有可能使一些人在对外开放和同私营企业家交往中失去共产党人的应有立场。这样做,不但不能使我们正确地总结经验,而且甚至会使我们失掉理论上的优势。现在,有的学者包括某些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用很大兴趣使马克思主义中性化,去革命化,把它变成人人可以接受的东西。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就以阶级斗争理论来说,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马特洛克在他的《苏联解体亲历记》中也记述了类似的看法,他说:为了改善美苏关系,需要苏联出现转变,“其中最重要者莫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这一理论真正由官方抛弃之前,表明我们之间关系好转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是虚幻的,最多也是暂时的”。他从戈尔巴乔夫、雅可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等人的言论中看到了抛弃阶级斗争理论的迹象,欣喜若狂,立即向华盛顿报告:“如果苏联领导人真的愿意抛弃这个观念,那么他们是否继续称他们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也就无关紧要了。这已是一个在别样的社会里实行的别样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别样的社会则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可的社会。”对于这种演变,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以辛辣讽刺的手法,认为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共产党统治集团,“一直以一种历史脱衣舞的形式,一层一层地否定(或者是脱掉)他们过去的理论外衣。”这不能不是苏联走向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反面教员对我们也还是有教育作用的。

其次,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要对当前存在的主要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对于推进我们的事业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党的历史表明,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干扰,开展反倾向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推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犯了“左”的错误,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纠正这种“左”的错误,使我们的政策同基本国情的要求相一致。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一贯注意实事求是地开展反倾向的斗争,他说:“解放思想,也是既要反‘左’,又要反右。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的,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出现右的倾向,那当然也要纠正。”他根据党的历史经验和新时期的工作要求,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所以这样强调,是由于我们曾经长期受到“左”的困扰,也在党的历史上形成了“左”比右好的错误观念,成了一种习惯势力,纠正起来相对困难;当时如果不着重防止“左”,改革开放的措施就有可能迈不开步子。但是,邓小平并没有把这个提法凝固化、公式化,而是强调要依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反倾向斗争的重点。他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教育被忽视的情况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对‘左’的干扰注意得多,对右的干扰注意不够,那末这次学生闹事提醒了我们,要加强注意右的干扰。”邓小平明确表示:“黄克诚同志讲,有‘左’就反‘左’,有右就反右。我赞成他的意见。对‘左’对右,都要做具体分析。”这是符合辩证法的,也是符合实际的,有长远的指导作用。这说明在总结经验中,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硬套现成的公式;同时也说明准确判断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同倾向的重要性,如果把右的说成“左”的,或者相反,都会南辕北辙,这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里需要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存在的诸如理想信念失落,贪腐现象严重,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错误思潮泛起,等等,表明右的倾向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主要危险倾向,是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再者,总结经验要自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完整地提出了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内的党的三大作风,他指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这一深刻的命题,突出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品格,也说明无产阶级政党是不能离开或抛弃这样应有的特征的。正因为我们党能够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能够正确地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者是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不容许有派别活动和派别利益,所以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列宁说:“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于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办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才是党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才是教育和训练阶级,进而又教育和训练群众。”我们党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优良传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善于通过自我批评总结经验,使自己更好地前进。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学习和自我批评,分清历史上的是非,使党的领导机关和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了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使全党获得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统一认识。整风运动是我们党通过自我批评总结历史经验的成功尝试。在一定意义上说,整风运动也为党确立包括自我批评在内的三大作风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党的重要的政治优势。但应当看到,这些年来由于出现理想信念失落的严重情况,党内的庸俗作风流行开来,这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要按照十八大以来的治党从严的方针,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在党内提倡认真地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倡敢于讲真话的民主风气,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的工作。我们有理由深信,在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使承载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治国理政工作,更加健康地向前推进。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41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2、40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页。

⑨《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第1074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页。

猜你喜欢
总结经验经验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学会总结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学会总结经验
学会总结经验
善于总结经验是推动工作的法宝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