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

2017-02-14 18:40周军
昆嵛 2017年1期
关键词:杨子荣胡同文化

有人说,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因为留不住时光,所以人们懂得了珍惜。参加第八届“养马岛读书节”采风归来的几天,牟平的影像依然深深地植根在脑海里。我经常坐在电脑前发呆,像失了魂一样,呼吸间似乎还留有龙湖那片薰衣草的味道,眼前总会浮现出一盏盏的红灯笼摇曳在悠长的胡同口。

一座被文化浸润的城市

这次牟平之行虽有些匆忙,但这些零散的片段已经完整地勾勒出牟平在文化构图上的大手笔。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社区、乡村,读书已经深深融入到这块土地的文化血脉中去了。

在我眼里,牟平人是有先见之明的,几年之前他们就开始了谋篇布局,经过七年精心的培育和打造,“养马岛读书节”已经枝繁叶茂,成为牟平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牟平人没有忘记对文化事业的倾力投入,也没有忘记对生态环境的细心呵护。这一天,我们来到了位于沁水河畔的牟平市民文化中心,这是牟平区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投资6.5亿元,远远望去,主体建筑呈现“如意”造型,寓意吉祥,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中心里面设有大剧院、城市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牟平区文联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文化中心自建成开放以来,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相关赛事,举办歌舞剧、儿童剧、音乐会、戏曲晚会等专业演出以及群众性文艺活动30多场,充分展示了文化惠民的新成果,为群众休闲、娱乐以及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提供了高标准的场所。人们不需东奔西走,在家门口就可以领略高水平的各类文艺演出,这的确是牟平人民的福气啊。

芦岛景区位于沁水河下游,投资5000万元,这里重点打造“一阁、两湖、三亭一榭”等景观,是牟平区一处生态建设的典范。景区里的沁水阁是一座仿古建筑,采用唐式大木制法,远远望去雕梁画栋、巍峨屹立,这样的建筑在整个胶东地区也是难得一见。芦岛景区内湖水充沛,遍植荷花,游人在此可观海可垂钓可赏荷,迷人景色尽收眼底。徜徉在这美妙的图画里,聆听着水鸟的低语,嗅着淡淡的荷香,意识有了刹那间的凝固,竟有些醉了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走访了牟平区检察院、第二实验小学、东华苑社区、龙湖领导力发展中心、丽鹏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些地方,阅览室、诚信书吧、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一应俱全,处处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氛围。

行走在这片蔚蓝的土地上,你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座蓬勃发展的文化新城,正在南山北海之间崛起。

一处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在许多地方,一些世代居住的老屋和胡同正在慢慢地消失。这些老屋和胡同是人们记忆的载体,如果没有了它们,游子的心便流离失所了,乡愁更是无处安放。幸运的是,走在牟平区的龙泉镇,你会发现不少被精心保护下来的农居和胡同,让在这里流连的人们有了念想,有了精神的寄托。

在龙泉镇河北崖村,可以看到一条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4米的大街,大街两侧分布着南北走向、长短不一的24条胡同,每条胡同都有着独特的名字,胡同口挂着红红的灯笼,看上去古色古香。据村里的大学生村官介绍,河北崖村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为了突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以保护乡村原有文化、留住乡愁记忆为出发点,保护传统文化根脉,2015年初,河北崖村克服资金压力,投入10万元整修老房区及古胡同,恢复使用赵氏祠堂,并精心打造一处农事展览馆。

胡同内的院落大体呈四合院状,有正屋、厢房、院墙。正房都是坐北朝南,山墙、屋脊相连。两个胡同群落一街之隔,相对独立,胡同均不互通,封闭安全。这样的胡同、院落连成一片,饱经岁月的沧桑,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蕴含着浓浓的乡村文化气息。

这些老屋和胡同,正慢慢成为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人文景观,成为牟平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2015年6月,以樱桃采摘节为平台,河北崖村成功举办了“逛河北胡同赶农家大集”活动。活动当天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万余人,游客踏寻胡同感受独特的赵氏印迹,观赏民俗表演,体验特色采摘,在感悟悠久历史、享用美食的过程中体味古村落的静谧休闲。

如今,走过牟平,我已经不是一个过客,每当周末有了闲散的时间,我就会驱车一路东南,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昆嵛山脚下的龙泉,望山看水进乡村,倾听这块土地的声音。

一方红色的土地

在“书香牟平”的建设过程中,牟平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文化内涵,除了秦皇牧马文化、民俗文化、全真文化等,在弘扬红色文化上更是“不吝笔墨”。

牟平区城东南有一座普通的古庙,叫做雷神庙,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拜访了这里,重温那段抗战的历史。1938年初春,以理琪为首的从昆嵛山游击队逐渐发展而来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20余人,被日军海军陆战队百余人包围在此后,与日军英勇战斗,打出了我抗日军民的自信。雷神庙战斗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拉开了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抗战的序幕,鼓舞了胶东人民的抗战斗志,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解放后,雷神庙被辟为纪念馆,英雄们的战斗事迹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在雷神庙内,随处可见的弹痕,向我们静静诉说着战争的残酷,那场硝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杨子荣纪念馆,我们了解到了英雄杨子荣传奇的一生。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牟平区文化街道嵎岬河村,出身贫寒,经过革命熔炉的锻造,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杨子荣“独闯杏树村”“智取威虎山”,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先后被授予“特级侦察英雄”“战斗英雄”等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国“双百”人物。和牟平人谈起杨子荣,他们的眼光里流露出的都是骄傲和自豪。

无论是在雷神庙遗址还是在扬子荣纪念馆,我看到了很多革命先烈遗留下来的照片和实物资料,它们见证了那个血与火的时代,感谢那些有心人,保留下了这些遗物,它们没有被时间燃烧掉痕迹,让后人能够触摸革命志士的热血情怀。

一群淳朴善良的人们

在牟平期间,我听到了一句歇后语:张颜山盖房子——越慢越好。这个歇后语背后的故事向我们传达出牟平人乐善好施的品质。

张颜山,1862年出生,祖籍养马岛,后来逃难迁居宁海州邵家塂(今牟平城)。张颜山自幼家贫,从当学徒开始,慢慢拥有了自己的染料店,因为经营有方,成为当地声名显赫的富商。他一生乐善好施,生活简朴。经营所得,除了扩大投资外,几乎都用于社会公益。1919年,牟平大旱,村人断炊十之八九。除了为全村村民发放粮食之外,张颜山又扩建村西客店20余间,向本村及邻村村民提供早晚两顿稀饭。据说,在修建张氏宅院时,赶上地方上不景气,民不聊生。他一再叮嘱管家:慢工出细活,不求快,但求好。其意在尽量为出苦力者多些帮助,凡是有主动帮工的,绝不亏待他们。他的善义之举,乡邻们心领神会,只能报之以精工细活。这样历时数年,规模宏大的张氏宅院才得以竣工,在这漫长的施工期间,不知惠及了多少贫困者。

前不久,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牟平有家素食餐厅开业了,餐厅每天中午11点半至12点半开设午餐,提倡吃素食,免费向市民开放。餐厅还为环卫工人提供了休息的场所,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环卫工人可以到餐厅休息,喝水,还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这则消息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一定是某家爱心企业在默默地奉献社会了,厚德载物、乐善好施的传统在牟平一直生生不息。

在与牟平的几个文友交往的过程中,我也经常被他们的淳朴和热情所感染,和他们在一起能感受到家的融洽。某一天的某一刻,突然会有种微妙的感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会有一个和你有相同经历的人,虽然你们不是经常谋面,但是心灵相通。如果遇到了,你们惺惺相惜,如果遇不到,你们心有灵犀。我庆幸在有生之年,遇到了牟平这块土地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有了你们,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书香、诚信、生态、文化……这些字眼组成了一曲优美的旋律,牟平人用心吟唱的这首歌一直缓缓流淌在我的心底。

周军,1978年出生,编辑、记者,《昆嵛》文艺编委,胶东在线文化频道主编,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近年于《昆嵛》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多篇,积极参与胶东昆嵛作家群的采风活动,为《昆嵛》文艺的繁荣作出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杨子荣胡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杨子荣·隔空书
杨子荣的“土匪装”
杨子荣:从参军到牺牲,只有短短520天
红领巾心向党游学之旅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谁远谁近?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东明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