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军(陕西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商洛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开发
苏 军(陕西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华夏大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各地民歌、曲艺、文化、风俗、语言和民间音乐各不相同。因此,在各地形成了大量既有共同民族特征,又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戏曲剧种和民间音乐文化形式。
商洛地接秦楚,位居我国南北分水岭,是多民族人口杂居、生活习俗兼容南北两地,音乐文化融汇交织,集萃南北特点的秦岭山区。其民风淳朴,民俗多样。这里的风土人情兼北国之粗犷,融江南之灵秀;这里的纤夫号子、商山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商洛花鼓和商洛渔鼓也是其地域风格的完美体现。
1.商洛民歌
商洛民歌是商洛人民千百年繁衍生存过程中的亲密伴侣。它品种齐全:民歌、小调(一般小调、经弦小调、渔鼓小调、花鼓小调)、劳动歌曲,风俗歌曲和革命时期的新民歌一应俱全。其内容广泛,涉及到各阶层的各个生活层面,如爱情的、劳动的、祭祀的、诉苦的、劝善的、喜庆的等。特别是乾隆三十七八年后,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及两广移民相继流入商洛,并将他们的民歌与商洛本土的民歌融合。自此,商洛民歌音乐风格和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和别具陕南特色。
民歌是生活的反映,是社会历史的纪录,是由千千万万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一部反映自己生活的史诗。人民创造了民歌,民歌又伴随着历史,成为劳动人民振奋精神、鼓舞劳动、抒发情感、启迪智慧的工具。商洛民歌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受压迫的生活状况的。流行在柞水县的《卖佃工》和《穷人记》,都深刻的表现了劳动人民付出艰辛的劳动,却难以换来维持生计的穷困生活情景。情歌在商洛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反映了劳动人民渴望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如流行在商南县的《这山望见那山高》,镇安县的《郎在对面喊山歌》 《犀牛望月姐望郎》等,高尚真挚,纯洁朴素。
民歌伴随着劳动,劳动伴随着民歌。流行在商州的《三起头》 《老号子》(均为打夯号子)和商洛各地的“阳锣鼓”都是伴随着田间劳动而唱出的鼓动歌曲。商洛民歌不仅倾诉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也记载了劳动——收获的喜悦。《闪扁担》 《打樱桃》 《倒插杨柳也生根》等均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欢庆。自1930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先念、徐海东、程子华等率红二十五军在商洛建立革命政权,发动人民向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斗争。这一时期在人民中自发创作、传唱了《李先念来商洛》、《徐海东》、《脑脑就是程子华》等数十首新民歌。改革开放后,商洛的山歌和小调犹如春蚕吐丝一样流泻出来,如《合谐家园》 《金秋商山》 《喊一声老陕》 《请到我丹江漂一漂》 《哥哥撑船走丹江》 《丹江漂》、《总书记来到商洛山》 《总理牵挂保仓村》、《秦岭最美是商洛》 《在那秦岭的深处》[1];新民歌《人间仙境牧护关》 《核桃小唱》《三月桃花开》等都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和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
2.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的起源,说法颇多。据镇安、山阳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始源于湖南,上传湖北,南由汉水传至安康、汉中一带,北由丹江传到丹凤、商县、洛南一带,进而传入关中。而据丹凤、商县艺人相传,商洛花鼓则是由汉代秦陇马上鼓吹乐衍变而来,原为军事操练和出征仪仗所用。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载,诸葛亮军中就置有吹乐队,以锣鼓悬系腰间,手指击之,口唱歌词,迷溃敌人。《敦煌拾零》、《隋唐演义》等书也有这样的记载,隋末瓦岗寨36兄弟,曾以“打花鼓”做掩护,计入敌营,救回了秦琼,故有“唐将班子花鼓”之说。五代以后,花鼓才进入民间[2]。宋杂剧中的“大迓鼓”“迓鼓舞”“跑汉船”等,就是其艺术化了的舞段形式。而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据著名花鼓老艺人刘全兴介绍,花鼓戏是清光绪年间由湖北传入境内。当时湖北遭遇了数十年未有的大水灾,许多灾民便通过打花鼓卖唱的形式到处漂泊,靠“化谷物”维持生计,人们将其所唱之调叫“化谷调”,以后逐渐衍称“花鼓调”[3]。“花谷调”传至商洛后,与当地流行的山歌、小调融合,兼收渭南、华阴秧歌、眉户小调,逐步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动听、朴实之风格的地方小戏。
3.商洛渔鼓
渔鼓的历史要以追溯到唐代,它渊源于唐代的《九真》 《承天》等道士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精神,名为道情。道情即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所唱的经韵,又称道歌[4]。自古就有用渔鼓、简板演唱之记载。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流传到南方,成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即为渔鼓曲的前身。
道情是道教的产物。在传统的道教故事及传说中,道教八仙都有自己修身护道之法器,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手执渔鼓,有渔鼓唱词为:“竹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说明道教与渔鼓的关联。地处汉江源头主要支流的柞水属地,古为“终南首邑,秦楚咽喉”,早在商初,人类已在境内繁衍生存发展。至隋末唐初,秦岭南北打开数条通道,成为岭南货物进入古都长安的必经交通要道。柞水地处偏僻,山大林莽,也成为各省人躲避战乱较为隐蔽之地,迁往而至的南方各省人日渐增多。据县志记载:“自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4年)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四川、广西、广东移民甚多……。来此占山为王,圈地开荒,络绎不绝”。诸省移民迁居柞水也带来了渔鼓戏曲。
3.商洛道情和洛南静板书也是商洛传统戏剧和民间曲艺文化的主要形式。
商洛民歌源于东秦岭的商洛市全境,并与四川、湖南、湖北和两广部分民歌互相渗透,传承关系十分复杂,未形成系统的传承脉络。多以相互影响为主,少有一脉相承。早期在民间传唱比较出名的歌手主要有:(1)李黑娃,以传唱“姐儿歌”和《这山望见那山高》而闻名;(2)孟盛余,以《王婆骂鸡》最为流传;(3)储茂珍、王桂香,以传唱小调歌曲而出名;(4)马聚生,商洛的“丝弦小调”仅此一人传唱;(5)席雷地,以传唱《兰草调》系列“调子”民歌而闻名;(6)邓岐山,其传唱的民歌多为一人男女串唱,如《回娘家》 《卖扁食》 《十月怀胎》等。(7)刘文军,其传唱的商洛民歌多为“苦诉”民歌。如《拉壮丁》 《出壮丁》 《当兵苦》等;(8)兰玉楼、兰有楼、兰天楼,其传唱的《大四季》 《单身汉子》等风格已本地化;(9)赖步堂、赖步正、赖秀发,赖氏三人搭档在当地为群众“白事”演唱“孝歌”和“孝歌号子”;(10)陈振义,是当地传唱民歌数量最大,类别最全的民歌歌手,山歌小调一应俱全。如《到底谁望谁》 《十爱姐》 《清早把门开》等;(11)雷智财,其传唱的商洛民歌《采花号子》已编入国家文化部“艺术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省卷》;(12)刘全兴、毕古成、李元哲,三人均为花鼓小调传承人,解放后政府把其安排到商洛剧团工作。由他们提供剧本和表演的花鼓草台小戏《夫妻观灯》 《两楼会》 《回河南》等均被搬上舞台,并得到广泛的流传和观众好评。
五十年代末,房程华、陈步蟾合写的《唱得幸福落满坡》一诗,在《陕西日报》和《陕西农民报》发表后,被收入由周扬、郭沫若主编的《红旗歌谣》一书,后由山西省农民作曲家史掌元为之谱曲,使这首诗犹如插上了翅膀,随着歌声广为流传,唱红了大江南北,也唱了半个世纪,还流传国外,成为经典名曲。近年来,商洛以著名作曲家李忠民为代表的创作群体,写下了大量的创作歌曲、小调歌曲和旅游歌曲3千余首,这些自创歌曲犹如雨后春笋般唱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三秦大地和商山洛水之间。一首由贾平凹作词,赵季平作曲的歌曲《秦岭最美是商洛》已是广为流传,它似一股清泉陶醉了山里人,饮醉了山外的游人。
商洛是秦楚大道,又是革命老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有秦之雄,有楚之秀,青山绿水,奇花异草,名胜名迹,土特名产,其秀其韵,引人入胜。商洛曾是战国时期商鞅的封地,李自成屯兵养马、休养生息之处。三秦要塞武关,天下闻名。武周大云寺全国独一无二。洛南猿人遗址、商州东龙山夏代遗址,为全国考古新发现。明代修建的东龙山双塔与“龙山晓日”交相辉映。闻名省内外的清代“船帮会馆”建筑雕刻精美绝伦,其人物造型、楹联,至今无人破译。李自成屯兵养马的“闯王寨”依稀可见当年盛况。丹凤境内的“商鞅封邑”遗址尚存。“四皓”古陵曾是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肃然恭拜之地。
商洛地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山、洞、水自然风光。鲜明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生态完美以柞水为主的洛南、山阳溶洞群。这里钟乳林立、千姿百态,被誉为“北国奇观、西北一绝”;柞水牛背梁国家级羚牛自然保护区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新近开发的山阳月亮洞迂回百折,恍如地下迷宫。商南金丝峡和镇安木王森林公园山秀水清,引人陶醉;建设中的山阳天竺山森林公园,地处秦岭深处,奇峰幽谷,飞瀑清潭;商洛市仙娥湖,水天一色,碧波万顷;静泉山八景美不胜收;丹江漂流惊险刺激,为西北首漂。商洛山灵水秀、民风淳朴,生态旅游正掀开其神秘的面纱。
商洛人口以汉族为主,尚有回、壮等少数民族散居全市各地。地名以境内的商山洛水而得。商洛地处陕西东南部,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境内辖1区6县,240万人口。商洛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频繁[4]。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是商洛民歌。它的构词风趣幽默,旋律婉转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丰富民族音乐宝库,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商洛民歌世代相承,源远流长
有的民歌,其源可以追溯到《诗经》。秦始皇时,4位博士官隐居商山,史称“商山四皓”,他们的《采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已经传唱了2000多年。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贬官商州,作山歌《畲田词》,有5首选入《宋诗全集》,“畲田”习俗今天仍有流行,其名改作“做神福”,实为民歌赛台。清代乡土诗人王时叙,著有《商州山歌》专集,全面记述了商洛的山水风光和民俗风情。明末清初,广东移民迁居商洛,称为“客家人”,他们传唱的《绣汗巾》,字里行间记载着客家人北迁时的景况。
2.商洛民歌形式灵活,传唱广泛,具有较强的文化空间
每年春节期间,各县城乡都组织花灯、社火、旱船、舞狮“闹元宵”,演唱民歌助兴,时间长达十天半月。家喻户晓的孝歌,不仅成为风俗歌曲,也是宗教和仪式歌曲。除洛南县外,其他6县区的广大农村,但凡老人去世,都要举行唱孝歌,少则一夜,多达三五夜,聚集亲友,“以歌唱哀亡者”[2]。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民歌已成为各旅游景点不可或缺的文化项目。商南金丝峡除建成了大剧院,还定期举行当地民歌演唱会或篝火晚会,以至让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3.商洛民歌内涵丰富,生活气息浓郁,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
以贾平凹为骨干的“商洛作家群”,其很多作品,都是以民歌民俗为元素汲取营养而创作的。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商洛花鼓戏,更是吸收商洛民歌中的小调、孝歌而成长壮大的。其最初在中南海怀仁堂向国家领导汇报演出的《夫妻观灯》,就是由民歌剧改编的。商南县剧团编演的民歌剧《桃花运》、《爷孙赶驴》先后在省地会演中获奖,业余作者吴全喜,根据贾平凹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的山歌剧,在全国首届农村戏剧调演中获奖。2010年9月18日,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由中共商州区委宣传部、商州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商州区广播电视中心与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此剧是由著名花鼓戏剧作者何丹萌改编自商洛籍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同名小说《天狗》而成。该剧不仅将传统民间戏曲融入现代影视艺术之中,为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而且将民间故事、传统山歌、花鼓艺术与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紧密融合,表达了主创人员对当代生态文化价值的诠释。全剧在展现人物命运的同时,辅以美丽的秦岭山地风光。其委婉抒情、优美动人的商洛花鼓与商洛山歌,表现了普通人淳朴、美好的感情,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精神。
商洛民歌及音乐文化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商洛民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资源引入旅游景点、餐饮、度假村和休闲娱乐场所,把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商洛花鼓曲艺在各个旅游景点进行演出和播放,利用地方民俗风情展示和文化艺术表演,鼎力打造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商洛的山水和人文历史。以生态商洛、文化商洛和人文商洛来展示家乡,以自然景观为支撑,以人文景观为依托,把人文历史融入青山绿水,把文化品牌融入商业品牌,不仅可以提升商洛的经济地位,加快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还可以增强商洛民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对于游客的文化交流和人文情怀及性情陶冶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地方旅游和文化部门应以商洛市的发展规划为契机,以打造“山川秀美工程”和“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西安后花园”为目标,坚持以经济、旅游、文化、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一手抓的方针,以旅游促经济,以文化促发展。因此,将民间音乐文化融入其中,以推动当地的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乃是最佳的时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旅游产业和生态文化结合起来。
1.潜心研究,创造品牌
要大力开发和演唱商洛民歌和花鼓、渔鼓的音乐体裁和题材,努力创作和精选一批优美的商洛民歌和花鼓、渔鼓曲调在旅游景点和“农家乐”传唱,把来自民间、扎根民间的音乐曲调普及到民间,使其与民俗民风相伴相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4]。此外,还要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与现代传媒的效应,精选一些好戏好曲制成电视片,加快商洛民间文化的推广、普及和提高。
2.加强指导,文化先行
文化部门应切实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组建乡文艺演出队,成立村民自乐班,发掘培养一批传承地方文化的能人,建好各村文化活动中心,高标准建设乡镇文化广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民歌民舞民曲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塑造旅游景区动感乡村。
3.人文旅游,宣传促销
各级各部门要把旅游宣传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宣传、广电和网络部门应拍摄旅游专题节目,制作旅游宣传光碟,利用各级媒体广泛宣传,扩大影响。有计划地组织文化人士来商洛考察、观光、创作,建立各类艺术创作基地,举办专题文化活动,吸引画家画商洛,作家写商洛,歌手唱商洛,名嘴说商洛,摄影家拍商洛,以名传名,以名造势。旅游部门和旅游经营企业要积极参加各种旅游展示会、交流会、联谊会,与国内外旅游界建立广泛稳固的合作关系。开发各类节庆旅游和民风民俗旅游,增强商洛旅游的吸引力。
4.产业互动,经济相融
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要重视生态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产业互动,经济相融。工作中,生态能源要为生态农业服务,生态农业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尤其是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要把打造农副产品品牌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把特色农产品做成旅游纪念品,旅游产业链中融入农产品的宣传,农产品的推介打上生态旅游的烙印,把生态文化培育成生态旅游的魂,生态村居打造成生态旅游的景点。只有产业之间有机结合,相互支撑,才能加速生态经济的发展。
5.创新文化体制,打造文化精品。要加快文学艺术和文化产品的创新,努力开发、打造、包装和推介旅游纪念品。以文化为载体,潜心运作,文经互动,以文招商,以文兴商,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经济,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紧紧围绕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探险、保健疗养、科普教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一日漂、二日游”,夯实抓好旅游景点人文景观的打造,旅游线路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项目包装推介等,着力打造红军之乡、戏剧之乡、民歌之乡等旅游品牌。
商洛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但是其发展体系与艺术创新还很不成熟,在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还显稚嫩,承待完善和提高。研究陕南商洛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理清其与旅游生态环境发展的关系,有利于生态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挖掘商洛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对于旅游生态环境的发展,提高陕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品位,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打造生态文化品牌,突出自然山水风光,彰显山川秀美工程,体现和谐文明商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加快构建生态旅游设施的硬实力,才能使商洛6县1区成为生态优良、生活富裕、和谐秀美、地肥水美的适宜人居和旅游的美好家园。
[1]苏 军.新时期商洛戏剧艺术创新的多元文化探索[J].歌海,2011(3).
[2]杨军,苏军.商洛花鼓与商洛渔鼓之比较研究[J].黄河之声,2011(5).
[3]程华,杨军.实景商洛花鼓山歌电视剧《天狗》的生态文化价值[J].商洛学院学报,2011(5).
[4]百度百科.商洛民歌[EB/OL].baike.baidu. com/view/2987882.htm.
[5]东方亮.商洛山上听好歌[N].商洛日报,2011-11-17(4).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南民间文化艺术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6JK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