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翠鸟》为例谈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2017-02-14 21:37田珍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渔翁翠鸟人教版

田珍平

《翠鸟》是作家青莽的一篇散文。作者抓住翠鸟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翠鸟的形象,再加上作者喜爱翠鸟,热爱自然的情怀在文中真诚袒露,很适合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三年级学生借鉴模仿。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编排了这篇文章,笔者细读之后发现,两个版本的课文在结尾处存在差异。教学中,可以抓住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阅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差异呈现

人教版《翠鸟》课文结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北师大版《翠鸟》课文结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就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老渔翁。老渔翁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儿?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不容易逮啊!”我们失望了,只好在翠鸟飞来的时候,远远地看着那美丽的身影,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二、差异解读

两个版本的编者编选《翠鸟》的意图基本上相同: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二是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但在两个不同版本教材的不同单元中,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各有侧重。

人教版将《翠鸟》编排在以“环保”为主题的单元,《翠鸟》是精读课文,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爱鸟不捉鸟”,侧重于人文熏陶。课文结尾处,孩子们因喜欢翠鸟而产生了捉一只来饲养的念头,但在老渔翁的教育下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成是朋友。“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写出了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体现了老渔翁教育的成功。

北师大版将《翠鸟》编排在以“鸟儿”为主题的单元,《翠鸟》为学生写好“鸟儿”提供范例,侧重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翠鸟》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孩子们喜欢翠鸟,想捉一只来饲养,把这个“愿望”告诉了老渔翁,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失望”了,只好在翠鸟飞来的时候“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愿望—失望—希望”真切细腻地写出了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仔细审读这两个结尾,除了文字方面的差异,老渔翁的形象也不尽相同。人教版中的老渔翁是个善于洞察孩子内心世界的师者,他教育孩子不遮不掩,直截了当。北师大版中的老渔翁是个和蔼的长者,他喜欢翠鸟,也喜欢孩子。他从翠鸟的生活习性出发开导孩子,自然质朴,不露痕迹。他的开导可谓“润物无声”。

三、差异运用

学完课文,我拿出北师大版《翠鸟》课文,让学生对比阅读并思考两篇课文的结尾哪个好时,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教版课文结尾好,这可能与学习课文时我过多地进行“爱鸟不捉鸟”的渗透有关。就在我们的讨论即将结束时,一名学生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我觉得这一篇(北师大版)好。因为孩子们听了老渔翁的话很失望,更加说明孩子们喜欢翠鸟。因喜欢而想捉,因捉不到而失望,最后把希望寄托在翠鸟多停一会儿上,很自然。”其实,这个学生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秘妙了,这也是我安排对比阅读的目的之一。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 GS[2014]GHB0773)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渔翁翠鸟人教版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天宫院
翠鸟
翠鸟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神秘的“渔翁”
最会打鱼的渔翁
渔翁收藏:李群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