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丢了”教材中的插图

2017-02-14 21:00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雪儿仔细观察小女孩

张 童

教材中有一资源常常被教师遗忘,那就是插图。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多媒体课件,却把教材中的插图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这就造成了现有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教材中有不少插图,围绕课文内容或作全景勾勒,或作局部点缀,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内容浅显易懂,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学时教师若能合理巧妙地运用,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对教材中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做简单阐述。

一、利用插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单调的劳动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绪,而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衰。作为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进行“灌输”,学生就容易头脑简单化,思维定势化。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拿到语文教材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翻一翻、看一看教材里面的插图,觉得好玩、感兴趣,才会去读这篇课文。学生这种天生对直观形象事物的偏爱,是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并加以利用的。

如《赶海》一文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图中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飞翔的海鸥,欢笑的孩子们都展现出了一种赶海时热闹的氛围。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在插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顺势引导学生理解课题“赶海”的意思,即海边的人在海水退潮时到海边去捕捉或捡拾海鱼、海蟹之类的东西。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文本,并且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也为课文的阅读、学习奠定了一定感情基础。

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笔者先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小骆驼和小红马在小溪边相遇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小骆驼和小红马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发现:小骆驼的背上有两个肉疙瘩,脚掌又厚又大,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学生们开始质疑:为什么会长成这样呢?有什么用处呢?学生们的观察发现和自主质疑,让他们和课文还没有见面就有了亲近之感。之后当他们学习这篇课文时,就兴趣盎然,因为他们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想要在文本中获得些什么的。

二、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插图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不理解的情况出现时,结合插图来理解有时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它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花瓣飘香》一文中有一幅插图,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小女孩摘花瓣时的小心翼翼,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再如,在看《菩萨兵》中“朱德总司令和藏胞交谈”的插图时,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藏胞的面部表情,学生很快发现藏胞在笑着流泪,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会一边笑着一边流泪呢?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理解藏胞对朱德总司令、对红军的感激之情,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重点句“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由此体会到朱德总司令以及红军对藏胞的关心。

三、巧用插图,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指导学生把观察、想象到的内容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

如教学《雪儿》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我”和雪儿的神态、动作之后,锻炼学生用语言表达图画的内容,在看、说的基础上,学生展开想象,写了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插图并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插图的距离,借插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猜你喜欢
雪儿仔细观察小女孩
找不同
仔细观察 化难为易
仔细观察 认真判断
爱掐人的小女孩
雪儿笑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The Analysis from Literary Terms in How to Get the Poor off Conscience
An Analysis of Professions for Women1 A combat for w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