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梅
课堂讨论是师生交往的一个重要形式,讨论形成的交流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高效的课堂讨论,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赞科夫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的气氛,学生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觉,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开展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这里的“谈话”指的就是讨论,一种有效的、实在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讨论。
纵观当今课堂,讨论早已是“遍地开花”,但这“花”开得艳不艳、美不美似乎还有待商榷。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做到让课堂讨论更艺术一点、高效一点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教师必须很清楚,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放在课堂上讨论。学生的思路能否在短时间内打开,能否讨论起来,能否发言踊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布置的讨论内容。因此,笔者在给学生设计讨论的问题时,精心选择,努力做到:(1)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3)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新而有趣。(4)能够引发多向思维。
在教学寓言故事《一路花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是谁造就了一路花香?”问题一提出,就有学生高高举手说:“是破水罐的功劳!是破水罐从裂缝里渗出的水浇灌了路旁的花朵,才有了一路花香。”可是他刚刚说完,就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对!是挑水工的功劳,如果没有聪明的挑水工发现破水罐的价值,及时在路旁撒下花种,怎么可能有一路花香呢?”话音刚落,立即得到了一些学生的支持。于是,笔者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讨论中,学生个个小脸通红,各执己见,据理力争,都在想着说服对方。就在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笔者这样问他们:“如果没有水的浇灌,会有一路花香吗?”“不会。”“如果没有花种,会有一路花香吗?”“也不会。”学生似乎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这一路花香,是破水罐和挑水工共同造就的啊!至此,学生不仅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更深化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一箭双雕。因此,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慎重考虑的就是讨论的内容,内容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讨论效率的高低。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袖手旁观,而应密切关注学生讨论的进程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打开思维,找准方向。有时哪怕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手势都能起到很好的点拨作用,让学生找到“拨云见日”的状态。
当然,点拨不是催促学生“快说”,而是想办法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想说,有话可说。笔者采用了如下方法:(1)教师抛砖引玉,带头打破僵局。(2)让平时发言积极的学生先发言。(3)事先指定某位学生先作准备,在课堂上起带头作用。(4)当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卡”住时,教师及时地“拉”学生一把,让学生能顺畅地、完整地说完,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我的动物朋友》习作指导课上,笔者让学生说说他们最喜欢的动物朋友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样子。为了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笔者带头给他们讲了自己女儿写的小兔吃食的片段:“我家的小兔一饿,吃起来可快了,它吃的时候就像饿了好几天似的,真可爱。每次当它特别饿的时候,它就会用爪子用力把笼子往前推,似乎想引起我的注意似的。这时我就乐呵呵地跑过去喂菜叶子给它吃。它一见有吃的,像风一样跑了过来,张开大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偷偷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还发现这只小兔大概是只小公兔呢。你不知道它有多么淘气,一点也不安分。只要一看到我往前走,立马伸长脖子朝我张望,恨不得把笼子推着走,真是只调皮的小家伙。”学生听了之后,思路顿时打开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嘴里还一个劲地“我,我,我”,都争着抢着想跟大家分享自家动物可爱的形象。
当然,课堂讨论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单一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在当下的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讨论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不要让课堂成为一两个人的课堂,而要动员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其中。同时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让讨论始终围绕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
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觉得汤姆的爸爸是不是好爸爸?汤姆的爸爸傻不傻?”在讨论的过程中,我随时充当反面角色,追问学生:“不过是一条鱼,何必这么较真。不过是两个小时,又有什么大碍?爸爸让汤姆放掉的是一条鱼,在汤姆心里种下的是什么?”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的却是学生立体的、多元的、思辨的对话。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语言获得了发展。
为了让讨论的气氛更活跃,有时还需要教师的“煽风点火”,从而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双方能更加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诚然,观点一致、众口一词的现象会有,但对于某些问题来说,它是可以引发多向思维的,应该存在不同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于表达。在一种意见占上风的时候,另一种潜在的意见可能被压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控,把握好方向,旁敲侧击,让另一种意见也有“露脸”的机会。
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后,笔者让学生讨论“爱因斯坦究竟伟大不伟大”这一问题。一开始,几位学生都说爱因斯坦伟大,他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为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然伟大。“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笔者又反向提出了问题:“伟大,他为什么穿戴得很不整洁?伟大,他连整理房间都不会?”被笔者这么一激,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发言了,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自己的观点:“从科研的角度看,爱因斯坦非常伟大,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但从生活的角度看,爱因斯坦又不伟大,他甚至连一个小女孩都不如,不会穿戴,不会收拾房间,这应该是每个平凡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可他却做不到,怎能说伟大呢!”两种意见一出来,讨论的“味儿”又浓了一些,当然质量也高了一层。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捕捉发言中的闪光点,一经发现,就要毫不吝啬地给予恰到好处的鼓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下讲台,走近学生,深入到学生的讨论小组当中去。与之相对的,对于讨论中反映出的错误观点,教师切不可不置可否,这样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至于纠正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评价,如果其他学生也不明白,则可以由教师直接纠正,但一定要注意循循善诱,言辞中肯,让他们心服口服。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讨论的时间更加有限,因此教师要合理地把握讨论进程,在意见表达得差不多的时候,适时评价,并进行总结。在总结时,先要对发言内容进行概括,对主要观点进行讲评,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总结,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发言水平上,要有提高,要让学生听了总结后对先前讨论的认识更深入,这样教师的总结才是行之有效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徜徉其中,并在多层次、多形式的讨论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