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2-14 21:00汪卫荣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笔者思维设计

汪卫荣

【源起】

那是上学期,朋友要参加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笔者看过她的教学设计,感觉会是一堂好课,故期盼着她的好消息。有一天偶遇她后问及比赛结果如何,她苦笑着说:“我们校长说我的课不如李老师的,原因是李老师在自学质疑的环节中,师生有20多个问题,而我却不到10个。而且李老师的提问很有效,每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都会马上举手,积极回答。至于我的课堂提问,很多时候学生都要想一会儿才能举手,还屡有学生回答错误,提问的有效性不高。”笔者愕然,第一反应就是:“还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除此之外,还真说不上来那位校长的评课方法有何不妥。此事引起了笔者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课堂提问的再次思考。

【现状剖析】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伪现象”

课堂问题的设计与激活课堂的度的把握,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在课标的大力倡导下,课堂教学模式已发生前所未有的颠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教学互动、师生对话等理念被广泛倡导,“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日渐消失。反观当今的课堂,却又遭遇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提问、学生自问、小组追问,问题千奇百怪、层出不穷。有效的问题能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助力思维碰撞,也成为了启发式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那要如何把握课堂提问并使其有效性最大化呢?笔者以为,应在重视与忽视之间寻求“黄金分割点”。结合课堂提问观察记录表统计情况,透视课堂提问实施现状,究其症结,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的“伪热闹”

在低年级课堂,由于学生年龄小,易走神儿,教师常会用提问代替学生的思考、朗读、写话。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有些教师提问多达三四十次,学生一直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在这种机械、重复、模糊、随意的问题环境下做着无效的应付和回答。在满堂问的课堂上,看似学生都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热闹,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的能力却在退化,从根本上讲还是处于被动接收的学习阶段。

2.学生应答的“伪等待”

很多课堂存在这样的通病,问题提出后学生要立即做出回答,教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如果遇到卡壳问题,教师便不停地引导或直接自问自答,以免出现冷场现象,整个教学流程追求环环相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在出示问题后,根据问题的难易度,给予不同的等待时间,给学生组织语言、理顺思路的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耐心去等待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3.问题设计的“伪呈现”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的一般性问题或者直接可以在文本找出答案的提问,都不属于“好问题”。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缺乏思维含量的问题只不过是课堂的应景之作。许多问题照着教师的思路进行解答,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拓展。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抓住一个主题,设计开放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性,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不做文本的搬运工、课堂的应声虫,要让学生一直徜徉在美妙的思考与问题解答中。

【应对策略】去伪存真: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策略探寻

一、问题设计精细化,横看成岭侧成峰

1.因材施教,问题设计呈梯度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对于每一节课来说,总有一些问题是主要的,处于统领地位,而也有一些问题是次要的,处于从属地位,关键是以学生为中心,将主次问题和谐搭配起来,让学生从中获取均衡的营养套餐。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觉得关键是问题的设计难易要适度。利用问题的系统性、难易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使学困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同时又给学优生提供了攀岩高峰的机会。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基于学生需求,做到目中有人、随机应变,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出发,问题要有清晰的层次感。因此,教师在备课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问题都能得到发展。

如教学《水》一课时,上课前笔者先问:“你们有过口渴的经历吗?感觉怎么样?”这两个问题就属于浅层次问题。再问:“如何理解‘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个问题是中等层次问题。对问题分了层次后,后面的事就很简单了,只要对号入座就行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笔者准备了一本课堂提问记录本,对那些肯动脑筋,经常越层次回答问题的学生做了记录,一段时间后给予奖励。自从课堂提问采用了“分层互动”机制后,那种只充当“陪坐”“看客”的学生数量大大减少,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

2.拓展思维,捕捉现场问题链

课前备课预设的问题与课堂生成的问题有时候是不相匹配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成情况,在教学现场捕捉能够促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根据教学现状,适时调整教学步骤,把握最佳的教学时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其积极性,从而让课堂达到一咏三叹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问题设计要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主,思维被激活了,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他们求知欲强,喜欢标新立异,爱自我表现,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创新、求证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问题表象,洞察问题本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以《花瓣飘香》一课为例,正当学生活跃积极地回答笔者提出的“小女孩子为什么只摘花瓣而不是整朵花?”这一问题时,突然一个成绩较差、从来不主动举手的学生站起来小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既然小姑娘是为生病的妈妈摘花的,为什么还不快摘,动作还那么轻缓?”这个问题把笔者问住了:一是这和我们讨论的问题不相干,其次也不在笔者预先准备的范围之内,第三,课堂上还坐着许多听课教师。正当笔者心理很紧张,不只如何是好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笑了笑,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也是老师想问大家的。小姑娘为什么动作这么轻缓呢?小姑娘的这种行为又能体现她的哪些优良品德呢?”事后,所有听课教师一致评价说,最后一个问题问得好,真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地方留有叙述的空白,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为故事续写一个结尾等方式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只要教师稍微留心一下,每堂课设计那么一两个亮点,课堂就定能成为学生向往的场所。

3.基于情趣,选择最佳发问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如果没有情感,课堂就会变得如一潭死水,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机械,此时课堂上师生的生长点也会受到限制,得不到发展。只有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才能乐于理解接受、习得方法,便于记忆和运用。入选教材的名家名篇、童话寓言、经典名著均文质兼美、故事曲折、耐人寻味,教师只要让学生沉潜到课文中去,一定能够从课文的言语背后挖出“情”,探出“道”,明白“理”,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感丰富的世界。学生与课文融为一体,情感才会随之得到升华。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多变换提问视角,基于学生的审美情趣选择最佳发问点,让学生的情感焕发勃勃生机,从而实现课堂的双向交流。

如教学《九色鹿》一文时笔者曾这样设计:信任就好比一块石子一片树叶,在别人眼里是那样的普通,而其中的美妙含义只有自己知晓。当调达在死的边缘挣扎的时候,九色鹿奋不顾身地救起了他,使他重获新生。调达承诺不泄露九色鹿的任何信息,那么,他会怎样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呢?他又是怎样去做的?在这样一种态势下,学生反复咀嚼问题,认真思索……这样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情感教育水到渠成。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极富感情的问法,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叩击着学生的心灵,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他们的思维活动能不活跃起来吗?我们的课堂能不活力四射、魅力无穷吗?

二、提问技巧巧妙化,柳暗花明又一村

1.站在尊重的高度,构建提问的温度

有人说:“于永正教学的成功,多半归功于他的微笑。”他的课堂自然亲切,达到师生最完美的境界,动情之处会让学生潸确然泪下。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提问应尽可能地做到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尊重学生,不情绪化教学,传递鼓励、赞许、肯定的目光,营造一个信任、宽松的教学场。

如在教学《奶奶的白发》“课外拓展”的环节中,银幕上不停地变换着爷爷奶奶辛勤操持家务的画面,伴随着音乐,一个学生朗诵对爷爷奶奶的赞美诗,真是让每一位在场的教师都为之动容。更特别的还在后面,画面最终定格在一对年迈的老人身上———执教者的爷爷奶奶。执教者满怀深情地回忆起爷爷奶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说到动情处哽咽不止、潸然泪下,这一场景感染了在场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最后执教者提问:同学们,你的爷爷奶奶为你付出那么多,你该怎么去报答他们呢?这一个个生动的事例绝对是平时作文中看不到的,学生被感动了,笔者被感动了,听课的教师也被感动了。

2.搭建技巧性提问,构建提问的深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感到困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教师课堂教学中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兴趣顿失,成为课堂中的听众。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在关键处巧设悬念,在平淡处引出新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教学佳境。

如笔者在进行《三顾茅庐》的教学时,许多学生说自己不喜欢阅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因为人物繁多。对此,笔者先让学生交流对诸葛亮的了解,学生在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感受到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然后笔者让他们到文中去找哪些语句反映出诸葛亮是个奇才。学生找到了许多处,笔者把它们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类。之后,笔者又让学生说说对这个“茅庐”的印象,议一议什么样的人会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拿其他各类人作了比较,让学生明白诸葛亮是个高士、雅士。他和当时的大军阀刘表又攀上了亲戚,为什么就不去投靠刘表呢?而刘表为什么又不去邀请诸葛亮呢?恰到此时,铃声响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教室里一片哗然:“不要啊!不要下课!”笔者只能说不好意思,不能违反教学常规。下课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回家看《三国演义》的多了,课间议论三国的也多了起来。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活课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能够开启学生思维。让我们去伪存真,回归本真、朴实的语文课堂,彰显教学智慧!

猜你喜欢
笔者思维设计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