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艳
用某个词造句、仿照课文说句子,是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然则传统的做法往往只停留在语言训练当中,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将课文语言用于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到了中高年级,一部分学生习作会出现词汇单调、语言平淡、用词不准等现象。如果从低年级开始,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能让学生将课文词语与生活结合起来,用课文词语、句子来描述自己的生活,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那么,当他们提笔习作时,笔下的词汇便会更丰富,语言会更生动,用词也会更准确。
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的当天,天气变化明显。早晨,太阳没有出来,阴阴的,中午,太阳又出来了。于是,我让学生先读读课文第3、第4自然段开头的句子:“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飘起薄薄的雾。”“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建筑物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接着出示句式“早晨……中午……”,要求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今天的天气。很快,便有学生举手回答:
早晨,天是阴的;中午,天又晴了,阳光很灿烂。
早晨,太阳没有出来,我穿两件衣服;中午,太阳出来了,我脱掉了外套。
早晨,天气很凉;中午,天气又热了。
为了让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这一方法,我又继续引导:“下面不说今天的天气了,大家还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别的内容吗?”学生想了会儿,就有了不同的答案:
早晨,学校门口有很多家长;中午,家长少了许多。
早晨,我背着书包上学;中午放学时,我把书包放在教室里。
在教学《阳光》一文时,学了“非常”一词,我提出要求:“今天,我们说的每句话,尽量用上‘非常’,看谁做得到。”并给学生作示范。
看到学生坐得端正,我连忙说:“大家坐得非常端正。”一个学生回答了问题,我说:“他答得非常好。”写字了,大家都在认真写,我说:“大家写得非常认真。”这一天里,我说话都尽量用上“非常”。有了教师的示范,学生们不但有章可循,而且积极性很高。下课了,学生们都在争着用“非常”说句子。“老师,操场上非常热闹。”“老师,我跑得非常快,所以感觉非常热。”一口气用了两个“非常”,我连忙表扬:“你说得非常好,老师听了也非常满意。”
看学生们对“非常”已经非常熟悉了,那天的家庭作业,我便增加了一项:今天回家,和爸爸妈妈比赛,看谁说话用上的“非常”多。
有了这一次尝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尽量选择合适的词语或句式,要求学生当天说话都用上它,并把这个方法叫作“学以致用,说话好朋友”。比如,学了《保护庄稼好卫兵》后,“保护”一词被大家推荐为当天的“说话好朋友”,于是,“保护”便成了学生们那天的口头禅——
要做眼保健操了,大家要认真做,保护眼睛。
别乱扔垃圾,要保护环境。
我知道,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学了《天鹅、大虾和梭鱼》里的句子:“天鹅伸着脖子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学以致用,说话好朋友”便是动词,学生们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跟我说着:
下课了,我踮起脚尖看窗外。
下课了,我们蹲下来玩游戏。
特别让人高兴的是,学生在“看图写话”中,主动运用课文词语的意识更让我惊叹。在描述春景中用上了“天空蓝湛湛的,湖水碧澄澄的,草地绿茵茵的……”学完课文《阳台上的小鸟》,有学生在两天后的一次写话中便写了“……我心里高兴极了”,原来他模仿了课文中“小鸟高兴极了”这个句子。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们的写话中不胜枚举,这不得不归功于平时“学以致用,说话好朋友”的训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从儿童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因模仿而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便是对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成功模仿。让学生在模仿课文语句中观察生活,学习、积累并运用语言,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