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玲,陈潇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
李士达《三驼图》图文关系研究
赵秀玲,陈潇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
《三驼图》是李士达晚年的一幅人物画,画中三个“球状”的驼人形象,与三友人的题诗相映生辉,诙谐而不失深刻。文章从李士达的画面寓意着手,结合创作背景、画上题诗与图式及李氏的生平,分析其作品背后的文人士气、民俗趣味与尖锐的讽世意味。
李士达;三驼图;图文关系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李士达(约1540-1621),号仰槐(亦作仰怀),吴县人(今苏州),后隐居新郭。关于李氏的生平,在徐沁的《明画录》、姜绍书的《无声画史》等书以及《吴县志》中略有记载,寥寥数语言其擅长人物兼写山水,论画有五美五恶等,推测他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文人,故画中既有文人书卷气又有市井工匠气,《三驼图》即为其中的代表。
(一)图文关系
“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①,一直以来,诗画互文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美学效果,这种微妙的图文关系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盛期。《三驼图》便是一个典型,不同的是它不追求画面的意蕴,而是带有浓郁的世俗性。画面上的三位驼背老者,笑眯眯的“皮球脸”,混线描的圆形身躯,形象滑稽又不失可爱,一老者一手提竹篮一手执竹杖,对面的老者正在向他作揖,还有一老者迈着轻快的步伐笑呵呵拍着手走过来,这三个人在画面布局中的位置,呈现出一个倒“品”字的构图。画中的视觉情节使人不禁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故事发生,《三驼图》中人物的动作、体态以及表情都有一种流动性,虽然是纯色背景,却营造出三维的画面感。在画面上部留有大量空白,附三位朋友的题画诗(从左至右):
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
这首是明代画家钱榖之子——钱允治所题,他在署名后缀一“录”字而非“书”或“写”,可能非钱氏所作,在此只是为了应景而题。钱氏所题的诗文所描绘的景象有张驼提盒、赵驼拍手以及笑呵呵等动作,这与李氏画面的场景是高度契合的,末句“世上无直人”一句点明主题,将三老者的“驼背”与“无直人”相对应,一语双关,直指晚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与时人的病态风气。接着陆士仁写道:
为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
陆士仁是陆师道之子,号元州,晚称五湖道人,长洲人。陆诗称赞这三位老者,虽身有残疾却又可亲,比之那些身体健全却无骨气的人,素心清澈,更胜他人。他没有直接了当批判那些软骨之人,而是转换角度进行侧面敲打,这一褒一贬之间,鞭笞明末士人追名逐利之风。最后一首文谦光诗:
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驼似有因 。却羡渊明归思早,世涂只见折腰人。
文谦光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通过歌颂陶渊明来讽刺当时的文人缺少气节,这是对当时文人普遍趋利避义的不满。这三人的题诗虽然不尽相同,但却一致的点明了此画的寓意,即:讽世。单从《三驼图》画面来看,图中的人物之间相处和谐融洽,人物表情和蔼可亲,就像一幅和乐的世俗生活场景,但友人的题诗却不是画中表现的那般平和,反而格外凝重,无论是“无直人”“胜他人”还是“折腰人”,三首诗提及画中人的口气无论褒贬都极富讽刺性,使得画中的气氛陡变,从而使观者在观看图画的同时将文字的情感倾向也加入进去。一方面,诗的感染力丰富了画面气氛,为我们解读图像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诗的这种导向也制约了观众思考的多种可能,造成画面想象空间的定式。
明代题画诗极为盛行,诗画相互配合并非是李士达绘画的不足,而是抽象的诗文,能为静态的画面添加意境,让画不只是视觉符号而是一个故事情节,诗画相互生发,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张力。《三驼图》这种以讽刺和幽默为蓝本的水墨漫画,在近现代依旧受到画家的青睐。齐白石的《乞丐图》一乞丐手捧一个大碗,右侧一竖行题诗:“卧不席地,食不炊烟,添个葫芦,便是神仙”;徐鹏飞作大写意的《钟馗》,水墨肆意涂抹而成的钟馗,满面胡须乱蓬蓬,人物与画上题字口吻相像:“有点烦,有点烦,识鬼容易辨人难。”此外还有方成作《铁拐李大仙》图中的主体人物面容憨厚可亲,络腮胡子,腋下拄一拐杖,神情自如,诗文大意是神仙也是有残缺的,何况是人?画家二刚的《面壁图》、江帆的《一知半解》等等都是这类运用诗文与绘画的关系,将画面的趣味性与幽默的文字相结合,这种诗画调侃的表现形式既是文人画家的产物又是民间艺术的升华,图与文融合了两种文化内涵。
(二)创作背景
该作品创作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此时朝廷政权腐败,阉人擅权,对百姓特别是富庶的江南横征暴敛。李氏不屑强权以及其自身性情的耿直磊落,乃其讽世之由。徐沁《明画录》载:“万历间,织璫孙隆在吴,集众史,咸屈膝,独士达长揖而出”②。孙隆乃是万历间派在苏州的税监,掌管苏州织造和税务等,在《吴·葛将军墓碑文》和《紫禁城档案》上都有记载孙隆及其在苏州的暴行,引起吴人的不满,继而引发暴动,确切的说这是明统治者的腐败贪婪所造成的,李士达虽是处于“市隐”状态的一名文人,但同时也关心国家和民生。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崛起,适合市井细民的文化也随之产生,以“谐谑”或“笑话”为宗旨的趣味文学成为市民喜好的风尚,在《三驼图》形成的年代,正直明末诙谐小说鼎盛之际,小说家创作出符合当下市民欣赏趣味的诙谐小说,用嬉笑怒骂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的丑恶面。讽刺小说的现实性为《三驼图》的出现提供了土壤,画家用夸张的手法辛辣的讽刺丑陋的社会现象。而另一方面随着江南地区商业化的进程,文人士气消减,特别是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吴中自陆叔平后,画道衰落”③,绘画的商业化发展,带来的是人人驱逐名利,剽窃成风,失去了前人所恪守的人格精神和文化内涵。李士达借由《三驼图》中的笔墨宣泄心中的不满,友人的题诗则更加精准的道出画家心中的郁愤,图文之间相互鉴证,互为表里。
(一)留白
《三驼图》是纸本立轴,横30.3厘米,纵78.5厘米,画面重心在下半部,背景不着一物,而主题形象突出。这种大面积留白的艺术形式,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来的,宋代如梁楷、法常等人都已运用,及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画面中将人物放大配景之物减少,这种类似肖像画的构图样式为明代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李士达之前,出现有王仲玉的《陶渊明像》、杜瑾的《邵雍像》、郭诩《琵琶行图》和《东山携妓图》、尤求的《东坡先生笠屐图》等等,画面都只肖人物,不着背景,附上题画诗,成为明时期独特的图画类型。中期出现周臣反映社会现实的《流民图》,直接将社会底层的人物搬上画纸,大胆而犀利,据前人研究,李士达画学周臣一路,虽不能直接断定《三驼图》受其影响,但这种图式无疑为《三驼图》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圆形构图
《三驼图》带有浓郁的民俗趣味。明代年画盛兴,特别是商业繁华的苏州地区,木板年画也呈现繁荣局面,以桃花坞为代表,其中和气题材占主要成分。这种年画又被称作“一团和气”或“和气致祥”等,整个图形是圆的,圆:取圆满、周全之意。中国人对圆形图案是比较青睐的,大到天圆地方,小到装饰纹样,喜爱用圆形象征和谐美满。有学者认为和气图是参照古太极图的样式而衍化形成,太极鱼的两个眼对应画中人的嘴和肚脐。年画中圆形的童子或老妪往往满面笑容,身体整个缩成圆圆一团,双手展开一横幅手卷,上面题写和气年画的名字,一般为喜庆吉祥之意。
和气年画整个圆形图案是左右对称的,其原型可能来自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的《一团和气图》,图中三个抱作一团的人物分别代表惠远法师、陆静修和陶渊明,他们本是不同时空之人,作者将他们三人合抱一处,意在将佛道儒三教合一思想化为具体的形象,用“虎溪三笑”这个典故寄托他对于家国“和合”的向往。三教合流的思想也被其他画家或文人沿用,丁云鹏得《三教图》以及朱载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之画等,都是借用“和气”的思想发展而来,渐渐被民间发扬光大,将圆形的人物形象放置在喜乐的年画作品中。李士达的作品大都表现世俗情趣,与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并且很大程度上迎合市民阶层的口味,像《岁朝村庆图》《石湖图》都是根据所见所闻而制,那么我们根据其生活经验和创作手法来看,《三驼图》中三个驼背老者的形象,极有可能从现实生活取材,也就是“和合”题材的年画中汲取创作元素。
(三)讽世文学
明末出现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诙谐小说、讽刺杂剧及诗赋。特别是话本小说的空前繁荣,使俗文学在“笑”的外衣下拷问心灵,揭露真实,以达到正化世风的作用。文人阶层用或讽刺或嘲弄的手法对现实进行披露,这种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诙谐文学在明中后期迅速发展,赵南星的《笑赞》内容简短,生活化的对白却又寓意深刻,半嘲半讽之间尽显人间百态,浮白斋主人的《笑林》与《雅谑》是文人骂人总是斯文底下藏着玄机,同样还有冯梦龙《广笑府》与《笑府》等小说,这些都是讽刺小说的代表。此外还有喜剧杂剧,如怀疑科举制的《郁轮袍》,憎恶官僚体系的《东郭记》,讽刺官场的《闹门神》还有人性伪善的《中山狼》等。这些讽喻类文学盛行的时期与李士达所处时代相吻合,联系当时的朝政与社会风气,一些内心清醒的文人就不得不以“自嘲”“谐谑”的方式警醒自己,同时也鉴戒社会,那么李画中的“讽刺”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正是这个时代的文人阶层所惯用的手法,寓庄于谐,透析社会。
(一)收藏
《三驼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除却三首题诗,另有“李士达印”“通甫”“石湖渔隐”“少室山人”“文近”“吴郡陆生”“谦光之印”等画家、友人及收藏钤印11枚,画面左下角有一段文字“墨云阁藏书画,明季小名家向不购藏,通甫此帧,有前贤题咏于幅首,饶有意趣,故珍之。落水兰亭主人黄祖香识”,收藏者是清代广东人,其生平不详。从黄祖香题款口吻中可以看出对于明季小名家的作品,向来是不感兴趣的,因为有了画上前贤的题诗才觉得有收藏意义。与之相对的右下方是“万历丁乙冬写”的题识,以及“李士达”半体字落款,极具辨识度。
(二)影响
在毕克官等(2006年版)以及甘险峰(2008年版)的《中国漫画史》中都将《三驼图》 作为讽刺性漫画的代表,漫画又叫做“寓意画”“讽刺画”“谐画”等等,传说宋代,有种水鸟篦鹭“常以嘴画水求鱼”,“漫画”因此得名,清末上海《警钟日报》以世事漫画为题,漫画正式成为一类画作,并涌现出一大批中国近现代漫画家。《三驼图》这种以讽刺和幽默为蓝本的水墨漫画极具视觉冲击,简洁而有力的表现手法同样受到近现代画家的青睐,并被模仿。
20世纪末,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于晚明时期画家特别是明季小家的重视,越来越多人关注他们的绘画。大批近现代画家模仿明代李士达《三驼图》的作品出现,在雅昌艺术网站共搜寻65幅作品,有立轴的、横幅的、刺绣的还有在鼻烟壶以及扇面上作的,其中刺绣挂屏《三驼图》就是以李士达《三驼图》为样本而绣制的,样貌相同。除少数几件作品是表现骆驼外,其余大部分是仿李士达的绘画而作,用大写意涂抹或者着色表现团状三驼人形象,诗文也从钱允治题识中演化而来。溥儒曾先后作多幅《三驼图》,三驼形象有设色的也有线描的,1954年版的为绢本设色,画上款识“昔日王驼去探亲,郭驼相遇问前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而今少直人。”溥先生自身特殊的身份,加之在敏感的政治背景下所作,《三驼图》的寓意似乎又有新的训诫功能,同时也是在借助古人之笔讨伐那些不正直的人。黄胄也作有多幅《三驼图》,年款1984年、1987年还有1990年等,1987年作的《三驼图》为纸本设色,横33厘米,纵51厘米,上面除了模仿钱允治诗文的款识,更直言其画取自故宫所藏李士达之画。在《贾又福2 苦修厚积——人物 花鸟 》一书人物卷中共有三幅《三驼图》(2幅出现在雅昌艺术网上),11幅驼子的绘画,大部分采取的形式与李士达绘画无异,将题诗中个别名词替换稍加变动,大意相同。由此可见李士达《三驼图》的经典形象根深蒂固,影响颇深。
李士达文人与职业画家的身份使其画作兼具艺术性与趣味性。《三驼图》与明末尚奇的社会风尚、夸张变形的艺术追求以及世俗化的审美趣味融为一体,特别是《三驼图》中诗与画的珠联璧合以及强烈的讽世喻人色彩,使它具有怪诞而独特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元)杨公远. 野趣有声画[M].四库全书(第1193册集部132别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30.
② 徐沁.明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9.
③(明)董其昌.《唐宋元明绘画大观》.收录于(清)张照等撰.石渠宝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85.
[1] 徐沁.明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汪涤.明中叶苏州诗画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3] 李国显.明代中后期讽刺喜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 边鹏,陈见东.年画中的“一团和气”与“和合二仙”考——兼谈“和合”观念 [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2):96.
[5] 杨汤.李士达的绘画艺术—兼论晚明文人画的世俗化与怪异倾向[J].故宫博物院刊,1997(3):55.
Research on the Graphic Relation of Li Shih-ta's "Three Old Humpbacks"
ZHAO Xiu-ling, CHEN Xiao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Three old humpbacks” is a portrait of Li Shih-ta in his later years .The spherical" image matches three friends of the Illustrated poetry brilliance, witty yet profound.This paper from Li Shih-ta's screen mean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creation, painted poems, schema and Lee's life,and finally analysis the works’ literati morale ,folklore and sharp satirical means.
Li Shih-ta; Three Old Humpbacks; graphic relationship
J205
A
1008-2832(2017)07-0125-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