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军 陈永跃
一场来自重庆第二师范学院43名应届毕业生毕业设计时装发布会于5月17日在北京举行,这场发布会是2017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活动的一部分,共有来自国内19个省市48所高校和5所海外高校1,500余位大学生参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以“衍生”为主题,是所有参与高校中唯一的儿童服饰系列和亲子服饰系列作品,发布会成为最具特色的一场秀。学校以儿童服装作为服装与服饰本科专业办学特色,赢得了业内专家的一直好评,获得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颁发的 “人才培养成果奖”“女装设计奖”“男装设计奖”三项大奖。
“衍生,衍为生命之繁衍,生即万物之共生”,衍生的理念,本质在人,强调生生不息,注重生命之间的互存关联,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成就人的发展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更是契合了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特色办学定位。这场绚烂华彩的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正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围绕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大力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的一个缩影。
五年前,当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全校师生员工还沉浸在从成人本科成功改制为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的巨大喜悦中的时候,摆在学校领导班子面前的发展困惑和紧迫感已逐渐浮现,二师未来发展之路在哪里,二师将何去何从?学校在发展战略制定上面临着三个困惑:
困惑一:在发展方向上如何处理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几乎所有的本科师范院校都在大力举办非师范专业,部分高师院校通过合并、升格,转向工科或综合性院校办学。60多年的师范教育情怀使得我们无法割舍教师教育,而必须发展非师范教育又是基于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在二元化办学实践中,师范办学与非师范办学相互割裂,资源配置与产出效能低下,迫切需要找到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的衔接点,使得二者能够相互融通,形成合力。
困惑二:在服务面向上如何对接区域产业,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以文、管类为主,本科专业和学生人数占比均超过70%,在对接区域支柱产业上具有先天劣势,更无法像理工科院校一样围绕某一实物产品对应的产业链条进行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如果跟随同类型高校点状式的专业建设发展,中国土地上200余所师范院校中又多了一所同质化学校,在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中,我们还有属于自己价值追求吗?
困惑三:在特色定位上,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培育和打造办学特色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师资格从学生毕业就能获得到必须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才能获得(且通过率不高),过去师范院校所具备的办学优势已经完全被打破,我们该如何寻找自己发展的新道路,面对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培育和打造办学优势和特色,是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惑。
这些困惑的本质反映了学校发展战略制定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定位;二是如何确立和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带着“三个困惑”,学校开启了艰难的求索之路。
2012年,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做大做强非师范教育”,基于重庆地方高校35%都在举办教师教育的现实情况,确定了学校专注于培养学前和小学教育师资,即面向0—12岁儿童教育服务。基本明确了学校未来的办学结构和发展的大方向,但发展定位仍然不够清晰和精准。 2013年,在对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发展定位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学校地处重庆核心功能区,而核心功能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进一步明晰了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办学定位,重点对接教育、商贸物流、信息技术、文化创意、健康服务五大领域布局学科专业。这一定位较“十二五”规划有了进一步细化,发展思路逐步清晰。2014年,学校在整体面向重庆现代服务业办学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非师范教育与师范教育如何关联,形成学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办学优势。通过组织专家团队反复调研论证,提出了对接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特色办学思想,重点围绕教育服务、营商服务、健康服务打造专业集群,学校特色发展方向更加清晰,未来学科专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2015年3月,学校党委发文将培养为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专门人才作为未来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固化了基于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的专业集群发展思路。2016年,学校发布了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强化专业集群建设,融通师范与非师范教育,培育具备师范特质的人才培养特色;围绕服务0—12岁儿童成长,构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一体化机制,形成服务面向上的特色。
五年不过弹指一挥间,然而真正经历过,才明白其中的艰难和坚持,正是在不断的探索和自我否定中,学校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思路逐步清晰。
早在2013年上半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就成立了专项研究团队,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专业集群则是越来越多高校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专业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专业集群是以区域内某一实物产品形成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围绕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链条,聚集多个相关专业,通过专业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同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工科院校缘于长期与地方产业良好互动形成的产教融合理念和模式,使其在专业集群建设上,无论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模式,还是教育教学管理都能够做到顺畅衔接。
而对于像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这类以文科办学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师范教育历史的影响,专业以基础学科为主体,应用性不够,教师队伍对行业不熟悉,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学校理工科专业数量少,无法集群发展;文科专业数量较多,但缺乏与有形产品形成的产业链条的对接,专业办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呈现零星分散、竞争力低下的现状,专业发展前景堪忧。文科高校专业如何集群?
当用传统思路无法找到集群专业与“有形实物产品”形成的产业链对接时,学校通过综合研判,创新性确定了以“服务”作为产品,以0—12岁儿童成长作为价值链,集群学校的专业建设。
构建基于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的专业集群形成了学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思路的提出主要基于四大理由:一是儿童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儿童产业所需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严重匮乏;二是在重庆乃至全国暂无高校基于服务0—12儿童成长的发展定位;三是规避了学校总体缺乏某一支柱行业、难以用某一有形产品形成的产业链构建专业集群的先天不足;四是独树一帜的以无形产品——以“服务”链接专业集群,弘扬了学校教育服务的传统优势,有效融合了师范和非师范教育分离发展的现状。
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专业集群理念提出后,学校不断进行论证和研讨,多方把脉问诊,并得到了黄达人教授、牟延林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和建议,通过政策引领、项目带动、经费支持,逐步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此后,在不断完善中,基于“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的专业集群逐步成型。
在儿童成长历程中,早期教育受到社会和广大家长普遍关注,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儿童的健康是决定一生生活质量的基础,是延伸生命价值的重要内容;具有交换自身的服务价值的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人”是学校办学的核心概念,“以人为本”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服务于人”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服务开发人力资本价值,健康服务延伸人的生命价值,营商服务实现服务价值交换。基于此,我们将培养能提供教育服务、健康服务、营商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集群专业发展目标,服务0—12岁儿童成长。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改制成功仅5年时间,专业集群建设的时间不长,但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儿童发展”已经呈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氛围,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协同发力,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除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外,还没有一个专业将服务儿童成长作为培养目标,我们该如何围绕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将学校的其他专业聚焦在一个主题下办学?
儿童体育使儿童体格更加协调发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儿童艺术提高孩子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需要针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专门培养,因此我校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学前和小学教师,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设置孕婴童会展方向,面向孕婴童类会展的策划、营销、设计、创新创业等发展需求开设相关课程,通过技能竞赛、创业大赛、科研项目、实战训练等多种形式,培养服务孕婴童类会展活动的专门人才,服务0—12岁儿童成长。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将儿童服装与服饰品设计作为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开发儿童服饰设计、色彩搭配、版型设计、服装画效果图、亲子服饰搭配等系列特色教材,对童装设计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服务0—12岁儿童成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儿童营养与健康方向,培养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础理论,具备儿童营养与健康基本知识,具有儿童营养配餐技能,能在幼儿园及小学从事健康教育、儿童营养与健康指导、膳食营养搭配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服务0—12岁儿童成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开设儿童文学、儿童古诗词吟诵、儿童英语等特色课程,与信息技术类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有机融合,实现跨学科、跨学院打造了儿童动漫、儿童数字媒体、儿童文学等特色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内涵,服务0—12岁儿童成长。
学校为了培养既能服务儿童成长,又具独特竞争优势的人才,广泛开展以工作室为载体教学训练活动,推进集研发、教学、实训、生产为一体的服务0—12岁儿童成长教学实践。工作室以专业教师为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参与者、以真实项目为内容。学院现有74个工作室,每年教育部、重庆市、学校立项100余个项目,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专门场地支持工作室。工作室兼具课程教学与实训功能,提升学生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专项能力。2015年以来,学校30%以上的学生先后参与工作室的学习和训练,与企业合作研发儿童产品。
学前教育学院共开设奥尔夫音乐、儿童沙盘游戏、美工创意、手工与环境创设、儿童文学与绘本编辑、音乐感统、早期儿童教育等10个工作室,促进学生音乐、舞蹈、美术、儿童心理和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师教育学院建设“大帝青少年实践教育”“华艺书法”“心育心理健康”“乐意轮滑”“武艺少儿舞蹈”“元超儿童数学思维发展”“今为儿童剧创作与编排”等16 个工作室,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儿童物联网电子产品工作室”聚焦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智力开发等问题,依托通信和传感领域的前沿技术,进行产品研发和设计。相继成立的“儿童安全隐患项目组”“儿童健康监控项目组”“儿童智能开发项目组”,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压电效应的幼儿园智能监控系统”“基于压电效应的井盖安全监控系统”已获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基于压电效应的幼儿园穿戴设备”获软件著作权2项;“基于Linphone通信的音视频监控系统”与企业合作进行发布和生产,已产生经济效益100万元;学生参加全国物联网大赛获华中赛区一等奖;指导学生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获得三等奖。
“小创客”机器人教育工作室聚集着来自学校数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博士教授、一线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加入研发部、市场部、销售部,工作室引入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制度,成员按照工作安排,完成每周工作计划和周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2016年以来,工作室与重庆韩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2款刷卡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发工作;学生参与重庆首届国际青少年机器人竞赛(IYRC),获得季军一项;已初步开发0—6岁幼儿段、7—12岁小学段和竞赛机器人三阶段课程和机器人教学套件,并在市内推广应用;已出版1部0—12岁机器人教材。
“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办学特色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学校充分发挥平台的资源聚合作用,促进教育学、文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整体设计“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项目—平台—团队—成果”四位一体科技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启动的“十三五”首批12个校级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均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如重庆市儿童体适能发展研究中心、0—6岁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儿童语言与创造力发展研究院、交互式儿童电子产品协同创新中心、机器感知与幼儿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儿童旅游+地产”协同创新中心、亲子服装服饰研发中心等,每个平台首期投入30万,每年考核,滚动投入。至2020年,每年考核优秀,可累计投入400余万经费。学校还为这些平台的横向项目提供保证金,免除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
2016年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创新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师资上岗标准和认证制度研究》等20余项特色课题获市级立项资助;新增“交互式教育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科研平台2个,“儿童保健食品机制研究和产业开发”等市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两年来,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回归原点重塑幼儿教育——做“五观”端正的幼儿教师》《农村留守儿童政策研究》《走向综合:小学全科教师的现状与未来》等专著相继出版,《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婴幼儿生理心理观察与评估》《亲子园的筹建与管理》《亲子教育百问百答》等系列高质量教材公开出版;获得《基于压电效应的幼儿园穿戴设备》等软件著作权5项;《一种基于压电效应的幼儿园智能监控系统》等实行新型专利8项;《培养乐学会爱的幼教人才》刊登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这些高水平成果为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基于“0—12岁儿童成长”价值链的专业集群建设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它犹如一颗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被轻轻播撒在高等教育的荷塘,承载着所有二师人的梦想和希望。尽管此时的它还稍显青涩,但终有一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将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