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2017-02-14 14:19刘瑞军
大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带头人双一流学科

刘瑞军 赵 良 徐 玲

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的综合平台,对高校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在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层次、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着重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优势,突显特色,更好地发挥学科功能。

一、学科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也是吉林省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推动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龙头、育人的高端和创新的高地,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的总体目标提出:“到2020年,在长春市和其他9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市(州)城市周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发展方式上,要以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以粮为基础、农牧结合、粮牧特加并举、一二三产业融合式发展新模式,并全面增强粮食生产、产业协调、科技创新、信息化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改革创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农业金融服务等八个能力。”[2]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新常态”的形势研判,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业发展归根结底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来实现,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依靠是农业科技和大批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竞争优势不够突出,缺少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

尽管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一流农业院校相比,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国际国内公认的学术成果为数不多,各学科在国内同领域的影响力不大。第三轮学科评估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学校参评的三个学科均处于中游水平,尚无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一流学科。究其原因,一些传统学科研究方向偏多,学科资源分散,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时代性和前沿性,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新兴非农学科实力相对薄弱,受学科梯队的职称结构、科研业绩等硬性指标的限制,发展比较缓慢,且短期内提升空间有限,学科增长点亟待培植。

(二)学术领军人物匮乏,学科梯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数量仍然偏少,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但在国家层面上,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缺少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学科梯队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有些学科的人才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梯队建设后续力量薄弱,个别学科甚至无稳定的梯队;学科成员团队协作意识淡薄,单兵作战现象普遍,无法形成发展合力;不同学科间成员交叉现象严重,影响学科健康发展;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引进、培养高水平学科人才的机制。

(三)学科标志性成果不多,科研支撑能力不足

尽管目前学校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数量不少,但从质量上看,科研内容深度不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高层次的科研奖励不够多,而且分布极不均衡,大部分国家级科研项目集中在少数学科的少数人手中,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不高。学科国际化程度较低,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严重不足,学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现有科研平台与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导致在很多项目的竞争上没有优势,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需求。主办(承办)的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较少,青年教师缺少学术交流的平台。

(四)学科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思想认识仍需提高

相关职能部门在学科布局调整、学科结构优化以及创新团队组建等方面,缺乏科学有力的宏观指导与统筹协调;跨学院一级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学科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建立与国家学科评价指标相匹配的学科考评和验收制度。一些学院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学科建设工作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学术权力”与“学术管理”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应有的重要作用,一些学科内部管理相对松散,对学校现有的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与执行不到位;各种学科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与充分共享,部分实验室及大型仪器设备利用效率较低,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产生应有的效益。

三、构建一流学科的途径探索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是发展农业科技和培养农业人才的主要力量之一。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也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高度对应和充分对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等本省战略,不断突出自身的学科与学术优势,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社会服务的水平,更好地体现地方农业院校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在现代农业体系构建、新农村建设、富民强省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建立学科自我评估机制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文件要求及评估指标体系,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统筹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健全学校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及考核方式,完善学科评估机制。通过以学科发展质量为重点的水平评估,引导学科不断追求卓越,以国内高水平同类学科为参照,开展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通过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为重点的合格评估,建立学位授权点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打破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真正做到“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优化学科结构。同时,把常态化评估结果作为学校人才引进、经费投入等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二)完善学科带头人遴选与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带头人(负责人)考核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与绩效挂钩的目标考核制度,强化学科建设的目标管理,逐步推行目标责任制,形成与目标和效益考核相衔接的学科建设投入制度,激发学科内生活力,提高学科建设成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科带头人(负责人)的积极作用,保障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在学科资源配置、学科人才引进、学科成员调整、学科教师职称评聘、学科方向调整、学科平台使用及学科研究生招生培养和课程设置等环节享有的建议权和决策权,发挥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在学科规划制定、学科梯队建设、学科方向凝练、学科建设任务落实、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推动学科梯队可持续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学科、人才、项目三者的结合,引导学科注重加快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学科为基地,通过“长白山学者”等人才项目,吸引、培养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能够带领本学科在其研究领域保持或追赶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人才,把学科打造成高素质创新人才聚集的高地。同时,把“培养人才个体”同“组建创新团队”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和鼓励跨学院、学科组建学科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学科的综合效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科梯队结构,在人才引进、新教师招聘等方面,坚持按需分配,根据学科的不同需求确定引进、招聘不同层次的人才,在向优势特色学科适当倾斜的同时,保证各学科队伍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深化学科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明确一级学科的建设主体,确定各一级学科的主建单位和参建单位。深化跨学院一级学科建设协调机制,对分散在多学院建设的学科和建设多学科的学院,条件成熟的可适时进行调整,完善学科管理模式,确保一级学科建设成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打破人才、资源等封闭和垄断现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最大限度地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实现开放共享。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学科平台的管理机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借鉴和引进国内外学科平台管理方面成熟的制度及规范,提高运行管理水平,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交叉和成果转化的环境条件。进一步做好学科成员归属确认工作,明确每位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归属,坚决杜绝学科成员重复、交叉现象。

(五)探索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创新

以国家和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或学科平台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纽带,打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为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学科人力、智力要素的汇聚与集成,探索形成多学科聚集、聚合、聚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不同一级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打造多样化的学科交叉科研平台,营造浓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文化氛围,实现学科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科学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培育交叉学科增长点,为学校抓住未来新机遇,孵化新兴交叉学科,丰富学科布局奠定基础。

注释:

[1]王燕,黄韬.地方高等院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2):27-28.

[2]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0年)[Z].2015-10-23.

猜你喜欢
带头人双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养猪群体的带头人
带头人·引路人·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