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亮,叶双贵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反思与超越:后现代视野下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新方向探索
杨小亮,叶双贵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经济政治文化都开始呈后现代特点,使得当代社会充满不确定性,思维开始避免定向认同,事物边界日渐被解构并走向开放化、多元化。基于后现代思想的认识,我们可发现当代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存在展览方式单一、展品与观众互动性不强以及展陈方式缺乏时代感等问题,如何在后现代理论基础上改善其局限性,进而充分释放博物馆辅助性教育的内在潜能,从而达到社会与个体共同进步、增强各自价值感的目的,是文章的聚焦点。
后现代性;不确定化;多元化;开放化;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齐格蒙·鲍曼对于“后现代性”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阐述的,即:“后现代性”在社会层面更多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后现代性”更多的是充满着矛盾精神与不确定性,且将其视作社会系统的常态;以及“后现代性”的思维模式具有开放化、全球化的特征。
(一)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多元化成为文化的一大特征,秩序与模式在不断被改变,固化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不再被认可,而是避免单一化认同。
鲍曼认为,“后现代艺术设计并非依照单一僵化的规定所创作的,因为规则往往是在不同时期中不断的变化所形成的;且其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形式;没有一种形式能被现存的规范或习惯预先地决定,没有一种形式能被认为是正确的,从而被认可或学习。艺术的创造及观众或读者的接受都是不断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意义不断被挖掘、呈现,有些会被肯定,有些则会被否定或解构。”
总的来说,后现代艺术充满了新的尝试与探索,不单从理论上,包括对创作手法、技术、媒介、材料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认为艺术呈现手法应当多元化。以此使得艺术同生活的界限日渐消融,加大受众对艺术能从不同维度进行理解与思考的可能性。
(二)不确定化
后现代文化中的显著特征即意义的不确定化。意义不再是以确定的、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处于不完全和含混不清的状态,且不断发生变化。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会创造出意义,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创造出意义,艺术作品巧意义存在于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某一领域。
鲍曼认为,不确定性能让作者同观众共同参与到对作品的思索及理解的过程中去,此时,对于一个事物便不再有固定作为解释而出现的标准答案,因此,鲍曼将后现代文化艺术视作为一股对思维的创新解放力量。
(三)开放化
鲍曼在研究解析后现代性特征时同时提出,艺术因当代社会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愈发开放化,与生活的结合、关注当下社会风潮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兴发展方向。
提及开放性与全球化,鲍曼对当下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文化也有所关注。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等特点,与线下物质社会相较,线上虚拟世界可为人们生活方式提供无限的可能,给予个体以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历史文化博物馆,指的是为参观者提供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或事件、文物及文献典藏的博物馆,通过不同的陈列手段作为传播载体呈现给大家发生过的历史事实。由于其在展览时过于强调陈列内容与方式的学术性、专业性,因而常常未能使观众感到参观的趣味性、参与性,只顾及到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辅助功能,但其为人们提供休闲放松的功能并未充分彰显。
所有工程的实施步骤都必须进行相关的检测,只有各步在严格达到标准之后,才允许进行下一步工作。但是在整个工程建设完成之后,还要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进行检测,从而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效果。如果检测整个工程的质量达标以后,该项目的建设任务就算完成了。
尽管我国部分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设计重点逐步开始由“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但展品与观众间互动性不强的问题仍存在于我国大多数的历史博物馆之中,例如湖北省博物馆,由于其学术性过强而故事性相对较弱,导致观众没有太大参观兴趣。与此同时,一小部分历史文化博物馆又陷入“为动而动”的误区,使得历史文化博物馆背离了教育职能。综上所述,当下国内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展示设计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一)展陈手法千篇一律
绝大部分的博物馆仍然使用的千篇一律的展览模式,除开方方正正的展柜与毫无特色的展墙外别无吸引力,且不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最直接的反映便是博物馆室内设计缺乏人性化,这些问题都使参观者对博物馆参观的兴趣不高。就我国近年来历史博物馆展示而言,虽然设计者将展示方式不断科技化,但依然存在问题:很多展馆对于展示新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一味地追求科技感而进行产品堆砌,往往并未达到强化观众对展品兴趣的效果,加之对展览内容叙事性表达的创意也不够,故其既不具备深刻思想也没有强烈艺术感。
(二)展品信息单向输出
历史类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通常将对大众进行教育以及传播知识信息为出发点,与美术类或科技类博物馆相比较来说,其展陈目的注重于对历史事实的阐述而非单纯的对艺术作品进行分享。这类历史文化博物馆在进行展陈设计时经常只通过文字与图片对文物或复原陈列展品进行直观的表现,再加以冰冷有距离感的展览柜与标签,使得观众很难获得良好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如此一来,受众在观展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状态,缺少积极思考及参与的热情,而博物馆作为知识信息传播的媒介便未能良好发挥其功能。
(三)展览方式封闭化
就我国大部分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展陈方式而言,封闭化特征体现在如下两点:其一,展品的不可触碰性——历史文化博物馆内的展品大都需要对文物进行保护,这便使得许多展品都存放于玻璃展柜中,正如古人言“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其二,展览内容仅为实体化——许多展览在线上仅仅只标注了其展览主题内容以及展陈时间地点,但是展品信息很难在互联网上查询观看到,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部分忙碌但却无法亲临展馆的受众需求。
鲍曼认为后现代性的首要特征是:世界是多元化的,并不反对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二者共存的观念。因为就后现代社会的生活原则而言,不存在固有不变的、对所有个体都适用的规范和标准。
该思维应用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亦是如此。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的时代,我们对于历史文化博物馆陈列设计,也要考虑不能仅仅依靠实物展示给予观众展览信息,而要更多地倾入以信息传达为基础、以提升展览趣味性及观众观展热情的非实体展示手段,进而达到对大众的教育与启示目的。因并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博物馆展示设计范式,故以往单一的实体陈列展览品的万式逐渐被许多可以产生信息互动性交流的展示形式所取代。例如对于因保护需要而不可触摸的展品,就如何兼顾对文物的保护与观众想要更为深刻了解展品的心理需求而言,我们可借助当下前沿的科技化展陈手法——VR(虚拟现实)技术,来帮助平衡此类问题。
(二)重视观众主体性,增强展品互动感
在后现代思想理论中,个体作为公共中的一员在创新时进行参与,是对自我存在进行确定的一种表现方式。观众作为个体的人,倘若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仅仅是被动的接受馆内所输出的信息,这意味着人将缺失自我汲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这同时表示着人在参观活动中主体性的消失。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进入馆内参观的目的,除却单纯的学习接受教育外,更是一种闲暇时刻休憩放松、自我思考的选择。基于这种状况,作为场馆设计者更应重视受众的自我选择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增强展品同观众间的互动性,使其真正的融入其中,以此达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
在当代,增强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展示设计互动性的技术有许多,如数字沙盘、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影像剧场等,但正如苏东海先生指出的,“声光电及其他高新技术都仅仅是作为展示途径而非作为知识载体的文物和美学载体的展览作品本身,过多的对科技手段进行运用反而会导致主客体混乱,夺去了文物固有的光彩。”在此,笔者认为除却过分重视科技手段以增强展品互动性外,场馆应更应聚焦于清晰的空间动线、适宜的展览氛围、以及陈列脚本的故事性。设计者所需要做的是将展览信息整理后呈现给观众,但如何理解与思考则是受众的自主选择。
(三)展品结合互联网,赋予展览时代感
鲍曼认为,“全球化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控制的,是这个世界的趋势走向,同时也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当下,几乎上至社会下至个体皆在经受全球化势力影响,不言而喻,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也在被消解并呈开放化状态。”
在当代,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互联网通过其特有的即时性打破了传统的物理空间,使得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拉近。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展陈空间,可打破原本封闭式的展览状态,使得展馆呈开放式状态。我们可将该情境下的展陈模式分为“个体—组织—行为”三个维度——“个体”指代参观受众,他们通过参与来实现自身的存在;“组织”则可代表互联网,它是后现代理论中思维、知识、权力分散的象征;“行为”是指在观众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展品更多信息,分享参观感受。
此外,我们还可设想将数字化博物馆应用于历史文化博物馆中,这种通过互联网高新技术来展示的虚拟博物馆不但能完整清晰地将展品呈现出来,还能做到对馆内真实场景的最大化还原,并加上三维成像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可为人们及时获得展览信息带来极大的方便。
后现代思潮对当代生活的各种维度皆产生了深浅不一的影响,其思想的核心内容——不确定化、多元化、开放化对我国历史文化博物馆展示设计趋向可提供创新灵感,对大部分馆内现存的一些问题亦可提供不同角度的解决思路。笔者对应鲍曼后现代思想的三个维度,针对我国历史文化博物馆展陈手法单一、展品信息单向输出以及展览方式封闭化提出了相对应的设计思路,旨在试图通过改变展示设计的手段来提升历史文化博物馆对观众参观的吸引力,使博物馆辅助性教育功能达到最大化、其展览充分发挥价值,缩小艺术教育与当大众间的距离感,让观众获得最佳体验感。■
[1]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郁建立,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
[2]李聪,张建.博物馆互动性展示设计新趋向[J].新建筑,2014(5).
[3]许小委.论鲍曼之“流动的现代性”[D].上海:复旦大学,2014 .
[4]丹尼斯·史密斯,齐格曼·鲍曼:后现代先知[M].剑桥:政治出版社,1999.
[5]马文甲,韵江.开放式创新的后现代思想解读[J].当代经济管理,2014(4).
[6]郑媛丹.历史类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Reflection and Transcendence: Exploration of New Direction of Exhibition and Desig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useum in Postmodern Perspective
YANG Xiao-liang,YE Shuang-gui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China)
In the postmodern society, which is full of uncertainty and avoid recogniti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subject is highlighted,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art and life is digested and open, and the art is diversified.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postmodern thought, we can find that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culture museum has a single exhibition mode, exhibits and audience interaction is not strong and the lack of time to show Chen and other issues, how to postmodern theory 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above improvements Fully release the inherent potential of museum auxiliary education, so as to achieve social and individual common progress, enhance their sense of value.
postmodernity; indeterminate; pluralism; opennes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useum; display design
J0
A
1008-2832(2017)07-0059-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