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陶开俭
这些漫画为何能获中国新闻奖?
——由获奖漫画谈当下新闻漫画的创作要点
□ 文/陶开俭
新闻漫画作为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的新闻载体,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也常年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作为第2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新闻版面初评评委,作者为广大新闻漫画创作者解析获奖漫画的特点,以及当下新闻漫画的新变化、创作要领。
新闻漫画 中国新闻奖 创作要点
2016年,我很荣幸有机会参加第2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新闻版面初评评选会。因我从事新闻漫画创作,故被安排在新闻漫画初评一组里,由此得以观摩、评定参评的275件参评作品。初评评委们经认真讨论深入分析后一致通过14件新闻漫画参加定评。最终,部分新闻漫画作品分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国际传播奖三等奖。这些漫画能代表当下的新闻漫画水平,其特点是抓问题“多”、击痛点“多”、艺术水准高。
为何新闻漫画在中国新闻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这是因为漫画的独特优势造成的。形象化的视觉冲击力、巧妙的构思直揭问题关键,这种直击痛点的方式强而有力、不留情面。对漫画作者而言,最大问题是敢不敢画。其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敢不敢对痛处动手;二是敢不敢对自己的漫画负责。所以,新闻漫画往往需要相对宽松的传媒氛围、恰当的创作导向,创作人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创作要胆大心细、把握分寸,抓住典型直击痛处。新闻漫画是“手术刀”,也就是说,心是好的,手是狠的。画就是为揭露问题,解决问题,激浊扬清,弘扬正能量。胸怀正气才敢于针砭社会症结,敢于画一些问题漫画。
第2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漫画中有6件具备明显的问题指向。其中针对某些政府部门行政作为问题的有3幅:《大活人“自证活着”是何方规矩》《粉饰》《谁说问责不狠》,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问题。舆论监督是党媒拥有公信力制高点的保证之一,也是党媒能在庞杂的海量媒体中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品格之一。
一等奖作品《大活人“自证活着”是何方规矩》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图1)。漫画中一位老人一只手拿着一份报纸,另一只手拿着一份敲有公章的证明,而自己的脸,从证明的照片位置冒出。作品灵感取自某地必须让老人手持当日报纸拍照,才能拿到证明自己还活着的加盖公章的证明,然后方能领取高龄补贴。显然是认证、认章、不认人。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做法,让画内老人的眼中透露着深深的无奈。
漫画根据一个典型新闻事件,对开具证明方式的匪夷所思做了辛辣讽刺,看似画面引人发笑,其实让人深思。然而这种典型事件却具有代表性,在现实中“证明自己还活着”的相关信息并不少。此类事件往往被引为笑谈。
该漫画作者曹一说,从“证明你妈是你妈”到“证明自己还活着”,此类事件广受瞩目。需要开具的证明太多,甚至于一个大活人去办理高龄补贴,还得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样的荒唐事在社会生活中一再发生。他的漫画瞄准这个典型事件,对证明过滥的社会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现实针对性强。漫画刊载后,新华网、新浪网、网易新闻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
获奖新闻漫画《粉饰》将电脑键盘变成化妆盒,电脑屏幕显示的“某机关信息公开”变成自我表扬的光荣花(图2)。问题直指一些机关网站的信息公开成了自我粉饰的宣传工具,既不符合政策初衷,群众看了也不买账。在网络传媒时代,这是某些政府部门的一种新的典型作秀方式。漫画运用比喻手法,对这类现象进行了夸张的讽刺,现实意义很强。获奖新闻漫画《谁说问责不狠》将形式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本应该层层问责,却成了作秀的舞台,画面直击某些袒护违规人的现象,讽刺犀利。
此类新闻漫画抓住典型事件,紧扣社会热点,切中时代脉搏,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在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同时,也推动行政作风改革,媒体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新闻漫画要与时代同步,反映社会发展。第25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新闻漫画《微信控》、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新闻漫画《手机时代我们的面孔》均是这一类型的优秀作品(图3)。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互联发展,“见面扫码”“沟通微信”成为手机用户沟通方式的新特征。二维码成为众生相的新注释。画面中,众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都拥有同一模式的“手机”面孔。人人都是一张二维码的面孔,看着滑稽可笑,但笑完后却引发人深思。漫画作者郝延鹏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在交往、购物、添加联络方式等方面都离不开二维码,二维码在生活中也成了交往符号。他对手机时代和二维码的认识促成了创作这幅漫画的灵感。过去是看脸认人,而现在,我们通过二维码识别对方,从而二维码变成了我们的一张新面孔。
这件作品,一方面表现了伴随传媒技术革新,通讯方式发生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二维码名片,只要扫一扫,各种信息尽在其中。另一方面,反映了因通讯工具变化引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越来越疏远。传统的见面聊天往往情感丰富、表情生动,是有温度的谈话;而现在,二维码可以体现每一个人的信息,大数据可以完整地描绘一个人,人们的沟通方式渐渐充满机械、数据、缺乏人情味的氛围。这种变化虽然难以简单地以对错来定论,但引发的思考却耐人寻味。漫画使每个人都品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 图1为新闻漫画《大活人“自证活着”是何方规矩》(获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者曹一)
□ 图2为新闻漫画《粉饰》(获第26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者侯晓强)
□ 图3为新闻漫画《手机时代我们的面孔》(获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者郝延鹏)
漫画之所以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取自生活、贴近群众。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新闻漫画作品《飞来“疯”》在贴近民生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幅漫画体现了作者郑辛遥的一贯风格:简洁明了,黑白分明,笔触老到。画中“山”字演化为一座山,在山的左峰还露出一个亭子,意为旅游景区。在这座山最高峰的上面多了一个“¥”。大家知道,“¥”为人民币的符号。漫画的标题为《飞来“疯”》,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谐音的著名景点“飞来峰”,体现了旅游主题,而“疯”字,又体现了旅游产业大开发的疯狂。通过这个“¥”疯狂地飞到山峰的最高处并稳稳地占据了这个景点的重要位置,这个辣眼的画面点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过度的疯狂开发,破坏了我们的旅游环境。漫画语言运用生动有趣,技巧简洁、重点突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
旅游一旦成为产业,逐利很容易将一个健康的业态引入歧途,这个大众休闲方式就不再轻松,民众这种休闲的权利也可能被侵蚀。画面中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硬件上不断堆砌与景观很不相符的建筑,影响了旅游环境;二是一些景点的经营人员抓住游客作为弱势群体,以及旅游心态,不择手段地坑蒙拐骗以及天价菜,都在给景区抹黑,对景区的软件服务造成了恶劣影响。这些,都是在疯狂的旅游开发中对景区和游客的伤害。
当下,新闻漫画应对国际新闻有一定关注,通过漫画形式告诉公众这些国际新闻事件的真相。在第2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漫画获奖作品中也不缺少国际题材,例如王晓莹的漫画《无可奈何》、罗杰的漫画《裂痕》。这两件作品有一个共同点:抓事件。
漫画《无可奈何》抓住了美国将亚投行视为对华盛顿主导世界银行以及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威胁,曾呼吁盟友不要加入,但英法意澳等国纷纷加入亚投行这一事件。漫画以此为题材,画面生动、夸张、入木三分。这是彰显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新闻事件,形象生动的画面提升了该新闻事件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
漫画《裂痕》抓住了引起全球关注的小难民遇难事件。2015年9月,一张小难民遇难的照片引发世界关注。是拒还是留?欧盟各国反应不一,作品形象艺术地反映出此事对欧洲的影响。作者罗杰是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漫画作者。他说,创作这幅新闻漫画的灵感源于那个引起广为关注的小难民遇难事件。小难民遇难照片公布时,举世哗然,欧盟内部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一方要求继续接纳,另一方坚决抵制,因为这张照片,引发了欧盟的分裂。作者罗杰之前考虑过将这张照片画成剪刀或砍刀,把欧盟旗或剪或砍为两半,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干脆直接用照片,沉沉地砸落,把画有欧盟旗的地面砸裂开,效果不错,视觉冲击也强。
(作者是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姑苏晚报社主任编辑)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