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 琛
从“人民电视”发展看如何做好新闻的视频化表达
□ 文/张 琛
视频新闻又称为新闻的视频化表达,最初多是网友自发拍摄和分享,如今更多由主流媒体进行制作和传播。人民网的“人民电视”作为典型的视频新闻网站,凭借其客观、真实而又权威的新闻源,在视频新闻方面做出了尝试。
视频新闻 新闻源 新闻价值 专业化
当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4.61亿时,新闻的视频化表达也成为一种必然。为应对视听传播环境的变化,传统主流媒体推出多种新媒体形态,以利于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有效传播。其中,新闻的视频化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方法。
从1997年人民网、新华网成立,到2009年“新华社视频新闻专线”(XINHUAVIDEO)、人民网“人民宽频”上线,在对新媒介形态使用上,传统主流媒体紧随市场竞争步伐,推出各种符合新媒体环境的信息形态。2010年,人民网在推出“人民电视”品牌后,凭借《人民日报》、人民网的新闻资源优势,选取具有社会意义的素材进行视频制作,在新闻追踪和报道专业性方面做到了客观、真实,视频新闻从最初电视新闻的网络版已经进入到新闻的视频化表达。
早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便出现了VideoJournalism,我们称之为视频新闻。它有别于电视新闻,不再采用传统的采写分工,而是由记者承担采访、写作和拍摄。到了20世纪90年代,视频新闻得到真正发展,纽约第一频道出现首批视频新闻记者。
中国的视频新闻起步于1998年,以人民网推出网上音视频节目为开端,后来这个音视频节目正式改名为人民宽频频道,在非专业化的UGC(用户生成内容)领域,2008年成立了人民播客平台,到2010年“人民电视”开播,真正预示了视频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和品牌化,在传统电视媒体提供内容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互联网属性,如推出“微视频”节目,用户可以自行上传视频,极大地丰富了可选择的内容。从数据看,“人民电视”出品的节目已有22个,如“一说到底”“人民影像”“微闻天下”等,里面既有满足新闻时效的1分钟左右短视频,也有10分钟乃至20分钟的人物专题和嘉宾采访。除了自身出品外,“新闻15分”栏目与32家地方台合作,并由11家海外分公司提供海外内容。作为一个日播型节目,每天不定时推出涵盖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
“人民电视”上播出的视频新闻,涵盖了国内外时政要闻、社会生活、体育、娱乐等方面。这些内容用影像手法弥补文字报道中生动性不足的问题,顺应读图化时代的趋势。如果说视频新闻已经是固定名词的话,如何定义它成为首先面对的问题。视频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以活动影像、声音等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形象化的报道[1],这一定义脱胎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2],加入了报道表现形式的说明,使其更有指向性,视频新闻强调的是在新闻报道中应用影像、声音等多种表现技巧,做到更真实和客观,也可以理解为,新闻的视频化表达。
可信和有效的前提是新闻来源的可信与有效,在“人民电视”的视频新闻中心,各省市地方的报道被分成时政、国际、军事、台湾、娱乐、社会这五个板块。判断一个视频新闻网站专业性的很重要的手段,是看其原创新闻资源的数量。在人民电视的首页推荐5个或8个视频中,有2/3的推荐是与省地方电视台或者宣传部门合作,无论新闻还是如《长江青年说》《马克思靠谱》这样的专题栏目,与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广电总局、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等政府和媒体机构合作,既能保证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又能照顾到制作水平。《马克思靠谱》虽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电视台、人民网联合出品,但却是一个接地气的治愈系栏目,强调读书的“三好”,即好有趣、好营养、好品位。通过80后主持人的串场,解读马克思主义思想,一共九集,以此借助马克思的爱情观、事业观、哲学观来说明当下问题。如此,既达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同时又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由此看到,新闻来源的选择一定是从受众需求出发,并在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前提下,让新闻报道既具有导向性又具有传播力。
在新闻进行视频化表达时,到底真实性、显著性、重要性、心理上接近性是否发生变化,有哪些注意的地方,这对视频记者非常关键。具体来说,在内容上,人民电视出品的新闻节目首先要做到客观性报道,如定位于新闻评论的“一说到底”栏目,截至此文完稿,共制作了186期节目。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中,既做到客观报道,同时又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如在“周口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事件中,周口市的调查报告并没有使真相公之于众,反而激起更大范围的质疑和争论。“一说到底”制作了《真假“王娜娜”事件不应陷入处分思维》的节目,深度分析冒名顶替案件背后的监管漏洞,是什么为此事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整个报道中,既有相关人士的访谈,又有《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的点评,以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实现新闻价值。
在定位上,既要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还要体现媒体机构专业素质。无论是文字报道还是视听报道,新闻的表达越来越偏娱乐化。主要问题并非是一味的娱乐追求,而只是没有平衡好人情味和趣味性之间的关系。
迎合大多数的观众势必会造成娱乐化过度而新闻深度稀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视频新闻,可看性是必要条件,但绝非全部内容。对于“人民电视”频道来说,《人民日报》、人民网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考虑到有意义的新闻报道后,有价值的新闻首先满足的是公共趣味。“人民电视”出品的栏目中,既体现自身媒介素质,同时为社会普遍利益服务的新闻方可称之为“公共性”。“人民电视”的22个节目中有大约80%的栏目在制作上做到了兼顾公共利益。在社会议题关注上,“民生舆情——宋英杰带您看”节目中围绕“户籍”进行了重点讨论。而之所以选择这个议题除了“说吧”“新闻15分”等栏目都对“户籍”有所关注,回顾这一选题背景,正好适逢全国两会期间,新闻话题的选择体现了极强的“实时性”。传统新闻价值对记者和编辑的要求是“及时性”,而一个词变化反映在,“‘及时性’发展‘实时性’主要体现于网络媒体的报道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几乎同步。而网络媒体对于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事实上反映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这就是实用性”。[3]因此,“及时”和“实用”二者的结合是视频新闻最重要的价值要素。
尽管网络传播更强调多元化诉求,但其中不变的规律是,真实性、客观性背后的新闻专业化。一个视频新闻在最初策划时,选材范围更多倾向于已有报道。就人民电视而言,其视频应与《人民日报》的报道相对应,这样既体现出新闻选择的专业化,同时也实现了舆论引导的专业性。从现有情况看,“人民电视”的“人民映像”栏目与纸质版报道相对应,介绍追梦的故事,以人物纪实方式,记录社会各个阶层打拼的人。有在北京街头唱歌的张明远,有义务打扫小区14年的黄益真,也有奥运冠军申雪、赵宏博,还有西北首位无人机女机长薄玥。2014年7月开播以来到2016年,已经上传53个节目资源。其中有13个节目与《人民日报》报道相对应。使受众在观看这些节目的同时还能回看文字报道内容。这种方式引导了受众注意力回流到纸质媒体。此经验同样也出现在《纽约时报》的网页版,其视频页面中有近90%的报道都与文字版相连接。能够看到《纽约时报》已经对记者进行了视频拍摄、编辑的培训,使他们在采写新闻时,也留下丰富影像资料。这样既丰富了报道方式,同时也保证了工作效率。
回到“专业性”上,新闻的视频化表达绝不是另辟蹊径,而是先做到怎样围绕同一新闻内容展开,才能让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中掌握主动性。如“人民电视”上的“你所不知道的消防兵”,在2015年1月制作,如果是在“天津大爆炸事件”中推出则会更具时效性,也真正起到了视频新闻的舆论引导工作。与文字报道相链接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这不仅要求记者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还要掌握视听表达技巧。所制作的内容符合传播规律,符合新媒体的视频传播规律,最主要问题是视频长度,按照常规来看,视频越短越有利于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对于娱乐类视频来说的确如此,但就新闻的视频化表达来说则不尽然,因为短视频很难能对新闻事实进行全面报道,容易造成报道重点的偏离。长视频的打造才是“人民电视”品牌的价值之根。目前,以专题型为主的新闻长视频既能全面报道又能深度挖掘,可以说,新闻表达的专业化某种程度上要借助视频长度来呈现。目前,“人民电视”周一至周五,每日首播2小时,累计播出约12小时。而这其中,长视频成为关键。对正处在扩大影响力阶段的“人民电视”而言,如何在相对长的视频内完成新闻报道,让受众看到有质量、有观点的新闻,成为下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过去,网络视频新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公众性,二是内容的新闻性。[4]现在,还应该同时强调第三点,导向性。从全国来看,视频新闻无论是点击量还是讨论量都没有取得应有的亮点。新闻的视频化表达,归根结底还是怎样更好地为舆论工作服务。先做好对主流媒体报道的延续,才能再谈导向问题。决不能抛弃纸质 报道的阵地,一味地为了传播效果而生产。(本文是第59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驱动下我国纪录片产业变革研究》〈2016M591152〉阶段性成果)(作者张琛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彭兰.网络多媒体新闻[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19.
[2]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载《解放日报》,1943-09-01.
[3]董天策.网络媒体新闻价值判断的四大标准[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3:193-199.
[4]蔡李章.网络视频新闻的生产及其规范[J].新闻战线,2010(07).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