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谭林茂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深入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
——2016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综述
□ 文/谭林茂
2016年12月6日,一年一度的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年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学术年会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忠实履行使命职责;紧抓新媒体发展机遇,把新闻创新向纵深推进;统筹对外传播,实施体系化建设,推进融合报道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新闻舆论 学术年会 新华社
2016年12月6日,一年一度的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年会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
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出席开幕会并讲话,总编辑何平主持会议,周树春、刘思扬、张宿堂等社领导出席。会议期间,总社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部分论文作者,特邀社外专家,以及社内对研究工作感兴趣的同志260余人参加各个论坛。
年会共开设三个论坛,分别为“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对外传播体系构建”。年会共收到论文150余篇,35位与会代表在论坛上发言,研讨主题集中、气氛热烈、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建议中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年会圆满成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蔡名照在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致新华社建社85周年的贺信,对新华社下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指明了前进方向。要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年会主题,深入思考,集思广益,为新华社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蔡名照就2017年进一步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强调:一是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推进内容创新。要把握好党的十九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两个重大问题,精彩描绘时代画卷,深刻反映社会变革,充分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不平凡历程和光辉成就。要牢牢聚焦重大主题宣传进行内容创新,特别是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更加深刻、更加生动、更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不断提高重大主题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牢牢聚焦社会关注进行内容创新,关注社会热点、引导社会热点,消解负能量、放大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要牢牢聚焦社会进步进行内容创新,生动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深刻变化,展现时代进步,展示社会发展,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全社采编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扎根实践、扎根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紧密的血肉联系,用心体验社会的伟大进步,真正采写出符合党的要求、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实际的精品力作。
二是紧紧围绕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推进新闻产品创新的系统化。要在实践探索中坚持和把握这几方面:第一,坚持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相结合。我们创新的目标是扩大新闻报道覆盖面、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要进一步按照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要求,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推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新闻产品。第二,坚持采集端与加工端相结合。对新闻创新来说,采集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总社编辑部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改进编辑策划,提高指挥协调能力,真正做到一次采集、复合加工、多元适配,实现新闻产品创新的系列化系统化。要用新闻产品创新的系列化、系统化,倒逼体制机制改造,倒逼采编流程再造,真正构建起适应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体制机制。第三,坚持业务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要在开展新闻创新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全社技术创新,从传统的通讯社技术体系加快转变为新媒体时代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技术体系,实现从支撑性保障向引领性保障转变,更好适应媒体变革的新形势新要求。
三是紧紧围绕争夺国际话语权,通过创新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要做好这几方面工作:第一,转变传统的国际报道对内为主理念。坚持国家站位、国际视野,按照世界性通讯社要求,面向全球传播新闻,在传播中体现中国观点、中国立场。第二,创新议题设置和话语体系。如何设置好议题,创新话语表达,对我们走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方面要深入总结、大胆实践、锐意创新,真正在国际上形成新华社独特的影响力。第三,创新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要用新理念开拓新渠道、闯出新天地,根据新媒体传播特点,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在扩大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的同时,改变新华社对外发稿线路以文字、图片为主的现状,逐步实现对外线路的多媒体发稿,更加广泛占领海外舆论阵地。
何平强调,年会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总结回顾优良传统作风,传承和发扬新华精神,紧密结合新华社党组的工作部署,为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创新发展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全社同志要认真贯彻落实名照同志的讲话,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求真务实,联系实际,力求把年会开出成效。
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出席主题论坛“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并作总结讲话和点评。他强调,要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牢记历史使命,更好服务中央治国理政大局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实现开拓创新,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的实践不断推向前进;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加强理论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和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研究作出更多贡献。
论坛由新闻研究所所长马义主持。与会同志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了研讨:
一是关于传承新华社红色基因和历史传统。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与大家交流了对新华社早期印章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深入阐释了新华社在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历程中的贡献,原总参谋部信息化部编研室张进参谋回顾了人民通信兵与新华社紧密相联的历史渊源,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刘宪阁教授梳理分析了穆青的新闻创新实践与特点,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与新闻史研究室副主任万京华介绍了新华社地方分社早期历史研究。专家们认为,新华社谱写并贯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艰苦创业不断发展的缩影,开创了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传承了党的新闻事业的红色基因,展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美好前景,立于新时代、新阶段、新起点的新华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更上层楼、再续辉煌。
二是关于新时期履行使命职责之道。新华社江苏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李灿列举不同时期新华社报道,探讨了新华社作品风格的形成和特点。福建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郭奔胜认为,对新华社记者人民情怀的时代内涵和实践逻辑要有深刻认识,人民是记者成长的活水源头,调查研究是联系人民的最好纽带,坚持真理是赢得人民信任的前提,新闻作品是人民记住记者的最大符号;记者要善于倾听人民的声音,要沉得下去浮得上来,要与人民群众心通情融。黑龙江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陈国军主张,要为人民担当打造主流新闻舆论强磁场,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与舆论上的正确有效引导结合起来,实现同频共振;集全社之力打造强大的超级新型媒体平台,形成强磁场效应;以内容创新为本,深化“内容为王”的认识和实践,以“内容优势”赢得舆论传播引导新优势。
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出席“新闻舆论工作创新”论坛,并作讲话和总结点评。他对推进新华社新闻创新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系统论述为根本遵循,增强新闻创新的紧迫感使命感;二是以落实名照同志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三个“紧紧围绕”为重点,把2017年创新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三是以新闻学术年会成果为借鉴,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不断突破难点问题。他强调,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新媒体优先”思路,通过线路调整、全媒体平台和现场新闻三个突破口把新闻创新向纵深推进,打造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第三方平台三大总平台,抓住新媒体发展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率先建成新型媒体机构。
论坛由总编室副主任刘刚主持。云南分社唐卫彬、广东分社赵东辉、摄影部王建华、总编室胡金芳、融发中心李柯勇、环球杂志社刘洪、音视频部张平锋、新闻信息中心孙玉遐、陕西分社刘书云、中经社成玲丽、总编室李志昂、新华网刘君、产品研究院周瑜、何悦、新华网黄玥等15位同志作了重点发言,研讨深入而热烈。
与会同志认为,创意应成为新华社转型的着力点。采编人员唯有朝着更有创意的报道转型,才不会落伍;新闻报道的体制、机制,唯有朝着更有利于产生创意的方向转型,才能为占领未来新闻制高点提供保障。
围绕新华社客户端“现场”等创新产品,与会同志在讨论时提出,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助力新闻信息产品创新,实现采编业务与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H5文化类电子竞技游戏应用于融媒体传播,提高新华社新媒体阵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探索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深度而广泛的应用等。
在机制和流程上,新华社创新发展实践应从全社战略和工作全局出发,从顶层设计上统筹考虑,在总体规划、财务人事、体制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国内分社总编室要在巩固传统新闻报道优势的基础上,以总社供稿业务调整为导向,加快研究如何实现线索对接、选题对接,“兵种”对接、“作战”对接。与会同志认为,“线+库”供稿新模式是新华社积极应对传播格局调整和用户需求变化的有效手段,优化调整升级供稿线路,通过市场力量倒逼新华社理顺发稿机制、完善报道流程、整合报道资源、改进用户服务,达到优化发稿结构、提高报道质量目的,才能更好地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
与会同志认为,新闻报道创新要以提升“故事力”为关键,找到合适的新闻故事,并注重讲故事的方法,如还原感性法、藏锋蕴意法、悬念冲突法等。
与会同志总结了新媒体发稿的规律,如:标题要更有张力,但不能标题党;文字要灵动、活泼,幽默;反应要及时迅捷,抢占传播先机。与会同志认为,新华社发新媒体稿件既需要坚守底线不动摇,也要建立相对宽松的激励人才辈出的环境。
与会同志提出,新闻版权保护是系统工程,历史遗留问题多,应标本兼治,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先执法再修法,先遏止再规范,依法保护与舆论引导相结合。
新华社副总编辑周宗敏出席“对外传播体系构建”论坛,并作讲话和总结点评。他指出,名照同志在开幕会上专门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认真学习贯彻。2016届年会有关国际传播方面的论文质量很高,要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对外传播的统筹工作,健全组织策划体系,形成从策划到传播的一体化。要研究如何使传播的内容、手段、渠道成为体系,形成规模效应。要分析如何在社交媒体背景下开展传播工作,把传统媒体的报道融合到新媒体中。推进融合传播,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来提高新华社稿件的落地率。
论坛由总编室副主任倪四义主持。新华社世研中心吴毅宏、盛世良,国际部姜岩、冯武勇、杨晴川,上海分社俞铮,对外部顾钱江,摄影部薛东梅,参考消息廉海东,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贾睿琪,总编室魏骅,新华网钟玉岚等12位同志围绕对外传播理念转变、业务创新实践及思考等议题作了重点发言。
(一)以新理念、新思维开展对外传播。
与会同志建议,要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观念;进行精细化传播,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制订战略性长期传播规划,一是要量身定制、一国一策;二是要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大国和周边国家;三是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新形势下的国际传播,需要从社交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深入理解“内容为王”,加强传播风险管控。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在实践中,形式可以更多样;在数据获取中,可以寻求相关机构帮助或资金资助,使资源得到最优利用。在我国国际电视台建设方面,应制作更多画面精美的精品节目;使对外电视新闻直播成为常态;加强与各国对外机构的互联、互通以及合作机制;提升对外传播报道团队的整体能力,重视宣传频道包装。
(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加快推进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与会同志建议,要开展战略传播创新,充分发挥渠道优势和高端智库优势。要构建与周边外宣“大传播”需求相适应的制度保障。可探索熊猫主题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和社交传播路径,打造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熊猫品牌,有效融通中外话语,塑造可爱中国形象。可以通过小故事来展现中国梦宏大主题,发掘来自基层的好故事,通过影像让故事融通中外,借助海媒平台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应积极打造两岸新媒体共同体,有效引导台湾舆论。加强对台新媒体的内容建设。应从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和议题管理三个维度,逐步优化和提高对美国传播实效。战略管理是要加强对美传播的全局维度,目标管理是要加强对美传播的体制维度,议题管理是要加强对美传播的内容维度。
(三)吸收借鉴国外媒体有益经验。
与会同志分析说,俄罗斯瓦尔代俱乐部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脑”办本国智库的新路,在改善俄罗斯国家形象、参与国际议程制订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媒体具有参考价值。国外媒体转型发展对中国媒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应以“长镜头思维”来根治信息传播的“拥堵点”。应坚持“两戒两要”来实现媒体的健康转型,即:戒掉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戒掉对工种和流程的固化思维;要牢记“内容为王”的新闻初心,要鼓励创新并保护好创意。
从1990年新华社首次召开新闻学术年会,已经连续举办27届。新闻学术年会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负责举办,是新华社发扬学术民主和业务民主、促进思想和经验的交流、激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服务新华社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被社内同志亲切誉为“年度业务思想峰会”和“头脑风暴平台”,一年一度的年会既是新华人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梳理,也是对今后发展的筹划;既是对新闻舆论实践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传媒理论的深入思考;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集思广益的平台。展望未来,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新闻学术年会的相关成果,将为新华社不断提高报道影响力、推进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世界性通讯社步伐提供思路借鉴和理论参考。
(作者单位: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