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灿
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多数同学对零散的知识点或相近相似的知识点难以区别、串联或系统记忆,即使在一段“强攻”之下有些印象,一旦放下书本,注意力转移之后,又难以想起来。关于这一点,有心理研究和实践证明: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学生,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借兴趣认识事物,感兴趣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就心不在焉。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同时积极准备,深入引导,争取用最简洁、最明了、最幽默轻松的语言和板书,让学生牢牢记住尽可能多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和研究,我认为在某些疑难或零散之处采用打油诗、顺口溜等方式处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一、在备课时注意收集、整理和开发
用这种方式总结知识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本质是怎样将原来分散的语句囊括在一句或几句话中精辟而精彩地论述出来。所以平时不光要广泛涉猎、认真研究,还要对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如以前有一首诗歌介绍中国古代王朝的:“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这首诗影响很大,虽然有的同学历史学得不怎么样,但谈到这首诗,还是能朗朗上口,所以在备课中就采用了。在之后古代史教学中,尤其新课标教材高一历史中,讲到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时,首先带领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王朝顺序就用了它,后来的复习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2)上,讲到新中国成立后“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在农村的体现是大办人民公社、胡夸风等,用了一首顺口溜:“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很形象地反映出那个时代自欺欺人的表现,我就采用了。在课堂上我提问同学:这怎么能反映出是胡夸风呢?同学们很感兴趣,有个同学讲得很好:“猪怎么可能长成大象那么大呢?长成这样谁敢去杀?就算有人杀了,谁又敢去吃?”这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和热烈掌声,课堂气氛很好。
二、在教学中深挖、总结和运用
历史中的许多东西看似孤立,其实是有很大联系的,如何将这些看似零散的个体串联起来,是教师必须处理的教学环节之一。我在很多时候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某一堂课不能将几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只能毫无逻辑地单个去讲,心中就会有一种没有完成任务的负疚感。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想尽办法解决。例如,讲到把香港割给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学生很难记得住,有很多同学把《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记混,更多的同学记不住《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怎么样把它们联系起来呢?于是我说:“大家都看过《三侠五义》或者电影《包青天》吧?”下面的同学很踊跃,说看过。我又说:“大家都知道,南侠是展昭,那么又有谁知道北侠是谁呢?”一边讲,一边顺手在黑板上写下:南、北、展几个字。底下的同学恍然大悟,纷纷点头,还有的将它记在书本上。我接着说:“北侠是欧阳春。当然,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怎样记住这个知识。”同学们都笑着表示接受。等过一段时间再复习时,几乎没有记不住的。再如在中国古代史中讲到汉武帝时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同学们老是记不住,于是我就说:“我们来记一句顺口溜:138、119,张骞通西两头走。”下面同学哄堂大笑,但在笑声中加强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如此等等,可见,老师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总结,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表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学后反思、研究和更新
有很多知识点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甚至有的知识点是在教学之后才融会贯通的,因此,教后反思非常重要。我经常在教学之后在脑海里反问自己:我上课时哪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我有哪一个知识点没有表达到位?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较好等。如讲到新课标教材高一历史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开始的原因,讲到凤阳县小岗村时,对其生产力过低没有深刻而形象地表达,只是呆板地介绍。下课之后回到办公室心中老不是滋味,心里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精彩地处理这一环节。苦思冥想了半天,忽然想起一首打油诗来,于是接下来在另外一个班的一节课中就引用了这首诗:“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后我问同学们:这说明当时凤阳是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反应较快的同学一听就明白,答道:“说明凤阳很穷,因为当时凤阳仍是公社体制,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力低下。”这样运用起来成功多了,同学们理解更自然了,我的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孔子曾经说过:“好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保持“乐之者”的角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法,推陈出新,灵活而有乐趣。不可否认,教育无论朝哪个方向改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个中心绝对不能动摇。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学生历史水平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牢固又便捷地掌握知识成了每位教师最应该研究的内容。可能每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当然不必追求模式的统一,我认为只要有利于教育教学,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