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裕生
数学学科在各地中考中的重要地位,从它的分值占比就可见一斑,也正是因为这个重要角色,教师、学生和家长方方面面都对它特别重视。应试心理下,题海战术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数学作业方式。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数学学习兴趣陡减,影响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学习奠定重要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磨炼意志,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努力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呢?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用心引领,培养预习习惯
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学习的难度明显增加,而且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也更强,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更好地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往往是因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出现断层。因此,预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对于教师来说,预习作业的设计是一个很难的命题,它不是简单的出几道概念题、基础题。这样做容易让学生认为预习就是抄抄概念、看看例题,不但无法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且更容易让学生养成应付了事和蜻蜓点水式学习的坏习惯。预习是一项“软作业”,重在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引领和习惯的培养。这种引领性学习任务不但要引领学生学习数学某个章节的具体知识,更要引领学生如何进行数学的终身学习。因此,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不应太具体,必须与检查和评价相结合。
笔者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找出重点、提出难点,与课堂检查评价紧密结合。课堂第一环节“新旧链接交流反馈”,笔者通常通过两个活动单元展开,分别是“你问我答”和“小试牛刀”。“你问我答”展开师生互问,检查学生预习的深度,把提出较强思考性问题的学生评为“思想者”,并阶段性进行表扬奖励;“小试牛刀”就是现场解答与例题难度相当的题目,评出“解题王”,进行阶段性表扬奖励。预习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良性的竞争和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内力也被充分激发。学会预习不但帮助学生学会自觉梳理知识,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精神,从而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启迪思维,多角度看问题
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笔者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即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学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认识问题,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笔者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设计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立体思维。变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遏制题海战术,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探索意识,实现以少胜多。笔者不但精心设计变式训练题,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指导学生自行编制变式题,巩固思维成果。编题属发散性思维活动,编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学会编题,就能掌握数学题的本质内涵,这样以后一拿到数学题目,不是考虑以前做过没有,而是考虑它是由什么样的基本模型转化而来的。通过变式教学和学生自行编制变式题,可以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被广泛应用。现实的、有趣的和有用的数学学习活动将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是学生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笔者在数学作业设计中就尝试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个初一数学课外作业设计:“假期你们全家打算出游,请你为你的家庭制定一个旅游计划,确定旅游路线,测算费用,准备地图,确定旅游用车,选好车型,测算油耗,这次旅游将花费多少钱,请做好预算。”这样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越来越充满自信,越来越清楚数学与自己、与生活以及社会的联系。这样的实践作业,学生要做大量的功课,但他们又乐此不疲。我们会从他们的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阳光和自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业设计,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价值,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优化作业设计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给了学生更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得以飞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科学合理的数学作业设计体现了一个数学教师成熟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