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教师在新课堂中多重角色的作用

2017-02-13 14:41张惠霞
考试周刊 2016年105期
关键词:学案语文课堂

张惠霞

摘 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结合新课改多年来的发展现状及学生的实际特点,作者探索了语文教师在新课堂中担当多重角色对培养学生乐学语文、真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编活“学案” 导活“课堂” 演活“角色” 当好“领航人”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大纲的学习和多年来学校“小组竞争、合作探究”课题的全面深入研究,认识到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开展优化这新的教学模式,而教师在教学中的多重角色作用对新理念的落实、渗透,让课堂真正开放且有活力,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

一、当好“编剧”角色:灵活安排课堂,编活“导学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从心理角度看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因此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可有如下做法:

1.编好“导学案”,预设考虑“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处理好这一问题,作为课前预习的“导学案”,虽是教师课前设计好的具体问题,但学案设计不能“只考虑教师好教而不管学生好学”,应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编好“导学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努力”后能摘“果实”;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穷追到底”。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满生趣的课堂谁不被吸引呢?

2.课堂教学需预设,但应灵活变通,锻炼学生的创造性。以往的教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较少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束缚,课堂思维不够活跃造成对学习有倦怠感。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不妨大胆征求学生的意见,课堂安排依据实际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吴汉何尝杀妻》时让小组派代表用类似于教师说课的形式串讲学案中要探讨的问题,小组间互相纠正,取长补短,甚至在探讨中引申出更多新的问题共同解决,老师及时补充并总结,这样灵活的课堂才是学生欢迎的。

3.预设与生成要注重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不能只注重追求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课堂的活跃性,就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或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教法和教具的选用要看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课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

二、当好“导演”角色:爱心点燃激情,导活“课堂”。

日复一日、千篇一律的上课方式,学生会有疲劳感,对课堂肯定提不起兴趣。新课改中“导学案”预习先行,课上小组讨论、展示及点评,课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这样的三部曲模式,学生同样会产生倦怠感,那么教师更应导好课堂这出戏,在传承与发扬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1.善于捕捉与利用课堂情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教师若能重视和及时抓住有价值的“情境”引导学生,使之成为教学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让语文课在学生心中有新鲜感,保持学习积极性;反过来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也要及时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以保证教学目标实现。

2.巧用有个性化的“好课”,点燃学习激情。教学要按新课标要求,更要根据教学实际等诸多因素实施教学,开展有效有个性的创新课。“好课”应是不断思考、不断调整、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和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学习爱情诗《关雎》,可抓住青春话题让学生大胆讲讲自己对爱情的看法,更深层地理解诗歌,进行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课堂展示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学生主持组织,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展示课文内容等。这样学生的“台风”日趋成熟又风格各异:有严肃的也有“温文尔雅”的,甚至存在“搞笑版”。这类同学只要把握有度,不会扯得太远太离谱,可让其充分表现自己,“兴奋剂”使用得当定使课堂增添幽默。

3.勤设竞争情境,在合作探究中优化健全激励机制。学习过程中适当开展合理的学习竞赛是必要而有益的,可激发学习积极性。如课前三分钟朗诵、演讲、讲读书心得、背格言警句、介绍民俗等,小组间、男女生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创设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小组竞争”包含小组间评比,个人成员评比,小组综合评比、教师打分等,不断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完善竞争机制,在民主竞争中让课堂活跃起来。

4.乐于表达诚挚的感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点燃其学习激情。作为情感教学突出的学科,充满爱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壳,教师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如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善用语言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另外“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眼神而流露出来,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轻松的课堂氛围,他们学习的激情势必高涨。

三、当好“演员”角色:诠释课文角色,拉近师生距离,搞活课堂。

新课改核心是“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绝不意味着教师就得“退居二线”“袖手旁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参与者,在组织引导创设课堂情境的同时应以实际行动走进课文,大胆展现人物角色。任何情境如果没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都会失去其教学功能。教师表达情感的方式多样化,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一心为学生的综合进步而努力示范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后学生更能在课堂放开手脚,用一切能“传情达意”的方式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在“动”与“乐”中把握课文内蕴,理解人物的性格、语言、动作、神态及内心世界,这样课堂学习的活跃气氛就能形成。

四、当好“领航人”角色: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全面健康发展。

“改革教学必须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领航人,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过程。如在课堂展示评价中,有时年轻气盛的学生往往“不服输”,往往自己或小组被“踩”后会“反唇相讥”,老师就得及时“灭灭火”、“降降温”,要提醒学生学会反思,多一分谦虚,少一分傲气、霸气,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的同时,思想上又受到洗礼。

综上所述,课改形势下应紧扣“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多重角色的作用,创造有个性化的“好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时,语文课堂也就有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猜你喜欢
学案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乡愁导学案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