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本相
编者按:1907年,随着话剧的诞生,中国戏剧史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话剧是从西方传入的一种新的戏剧样式,在审美上与中国戏曲不同,与西方戏剧则有天然的联系。但是,话剧从一开始就是在以戏曲为主的戏剧界生存和发展。时至今日,话剧已是中国戏剧界最大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戏剧样式。中国话剧生存和发展上的独特性,以及为这种独特性所烛照的话剧生态、传统和历史,已经进入了越来越多的戏剧研究者的视野,话剧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很大的拓展。本刊特辟专栏,陆续介绍有关中国话剧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以此来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
中国近现代(1904-1949)戏剧期刊发展之轨迹和特点
■田本相
在百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中,戏剧期刊伴随戏剧而生,成为推动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将中国近现代戏剧期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时期:1904年至1917年,文明戏时期;1918年至1929年,五四新剧时期;1930年至1937年6月,左翼戏剧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抗战戏剧时期;1946年至1949年,即将迎来人民戏剧的时期。本文对每个时期的戏剧期刊发展之特点作出概括,对近现代的戏剧期刊的发展轨迹作出初步的描述,形成中国近现代戏剧期刊的小史。
戏剧期刊 文明戏 新剧 左翼戏剧 抗战戏剧
中国话剧只有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戏剧杂志成为一种推动的力量。它在话剧运动中,提出顺乎国情和时情的戏剧观念,提出话剧发展的方针,展开重大课题和剧作的讨论,倡导戏剧理论的研究和戏剧批评等。这些,在当时就起到很好的作用,而现在它们成为研究中国话剧史的重要史料来源。可以这样说,百多年来的戏剧杂志,记录了艰难、曲折而又光辉的中国话剧发展历程,记载了中国话剧人的丰功伟绩,刊登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也有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中国的戏剧杂志史,一般把柳亚子主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作为第一本戏剧杂志。
但是,早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之前的近代戏剧改革浪潮中,已经有不少报刊发表有关剧本和戏剧的文章了。据张福海的《中国近代戏剧改良运动研究》记载,如《国闻报》(1897)、天津《大公报》(1902)、《绣像小说》(1903)、《新民丛报》(1902)、《新小说报》(1902)、《新民丛刊》(1902)、《大陆报》(1903)等刊物已成为清末民初新潮戏剧的鼓吹者。
我们记述的戏剧期刊,侧重话剧。但早期的戏剧期刊,往往是新剧与旧剧兼容。后来,戏剧与电影兼顾、戏剧与文学兼顾的杂志仍然存在。
为了叙述方便,我大体按照五个分期对中国近现代戏剧杂志的发展给予简要的介绍。
一
第一个时期,即中国早期话剧(也称“新剧”“文明戏”)诞生前后,大约是从1904年到1917年,可称为“文明戏时期”。
我们开篇介绍的第一本戏剧刊物是1904年由柳亚子主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它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戏剧刊物,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宗旨,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民族民主革命的立场十分鲜明。它似乎更像是一本文艺的综合杂志,但是由于汪笑侬等著名的戏剧家参加了创办,主要撰稿者有佩忍、醒狮等戏剧批评者,刊物内容多涉及戏剧、艺人传记、剧本,且刊物多报道剧坛消息,故被称为中国第一本戏剧杂志。
尽管中国早期话剧历时不过十年光景,但是在这话剧的创始期,却出现了戏剧杂志丛生的局面,第一本戏剧刊物出版十年之后,在所谓文明戏“甲寅中兴”阶段,接连出版了一系列的戏剧刊物,如《游戏杂志》(1913)、《歌场新月》(1913)、《新剧杂志》(1914)、《快活世界》(1914)、《俳优杂志》(1914)、《繁华杂志》(1914)、《剧场月报》(1914)、《戏剧丛报》(1915)、《春柳》(1918)。 1913 年至 1914 年被称为“新剧极盛时代”①。仅这一两年间,出现新的剧团“大小不下三十余社,每社以五十人计算,亦有新剧家一千五百人”②。正是在新剧中兴之时,戏剧杂志如雨后春笋。这一批戏剧刊物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以评说新剧为主要内容,可以说基本上是新剧的刊物。这说明新剧已经成为观众和专家关注的剧种。如《新剧杂志》就是中国早期话剧的专业刊物,虽由民鸣社经营,但还是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民国初年新剧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研究创始期的中国话剧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其主要内容有三:第一,强调新剧的启蒙作用。如创刊号的祝贺歌词、几篇序言和“言论”中《新剧与道德之关系》《新剧与文明之关系》《我之剧论》等文,对于新剧在开启民智和社会功用等方面,持鲜明的肯定态度。第二,展示新剧成果。除了刊登当时新剧的大量剧照,还对主要的新剧家如王钟声、陆子美、吴稚晖等作了传记。另外,诸如《一年来上海之新剧》《新剧工会成立纪事》等文章,其所披露的一些话剧史料也弥足珍贵。第三,探讨新剧理论,主张积极开展剧学研究、剧评工作,主张开展剧史(新剧的故事梗概)撰写、新剧活动等。该刊的“言论”“商榷”“月旦”栏目可谓百家争鸣、精彩纷呈。
另外,除《春柳》是在天津出刊的之外,其他均出于上海。可见上海已成为当时新剧的主要阵地。
其次,这批刊物出版在辛亥革命之后,在办刊主旨上,较之前有所变化,虽然也注重“改良社会,增进文明”,但不再注重“国家思想”,而是偏向游艺。如《游戏杂志》作为近代游戏类杂志的先驱,主旨为“冀藉淳于微讽,呼醒当世”,但“不谈政治、不涉毁誉”。③《歌场新月》是辛亥革命后在沪问世最早的新剧刊物之一。该刊物主要关心戏剧问题,介绍名伶、品评戏剧、刊登新旧剧作,希望通过刊物影响戏剧界,“作歌场美感之导师,树剧界源流之正鹄”。④
值得一提的是《繁华杂志》半月刊,每期三百页,其主要栏目有“图画部”“文艺志”“谈薮”“译丛”“滑稽魂”“吟啸栏”“小说林”“游戏杂俎”“新剧潮流”“菊部纪余”“魔术”“锦囊”等。 其中的“新剧潮流”一栏,主要登载当前新剧界的现状、动向、潮流,如《记大江东社新剧》《新剧界怪现状》《新剧界笑话种种》等;介绍新剧演出信息,刊登新剧剧本、新剧点评及相关理论研究,如春柳社新剧《猛回头》、民鸣社《多情英雄》的剧本,也有诸如《新民社观剧记》《余之新剧观》《论各新剧社营业失败原因》等阐述一定观点和独特视角的文章。当时强调娱乐功能的文艺刊物较为少见,《繁华杂志》可以说是当时娱乐性文艺刊物的代表,也是对新剧多有关注的刊物。《戏剧丛报》的宗旨是:一、提供“融合新旧剧界双方之意见”的公正平台;二、批判非经典的陈腐旧剧;三、通过戏剧改良活动移风易俗,起到社会教育的作用。
以上可看出这些新剧杂志的倾向。
第三,涌现出一些侧重新剧研究并具有学术性论评的刊物。如《俳优杂志》可谓其中的代表,其主编冯叔鸾,可以说是一位新剧的理论家。该杂志主要栏目有“论著”“剧论”“剧评”“脚本”“剧界轶闻”等。该杂志研究戏剧艺术,发表戏剧评论及演出评论,介绍戏剧艺术家,报道戏剧界的消息以及动态(如《一年来新剧进行之状况》《啸虹轩观剧闲谭》《新民社之社会钟》《春柳剧场之兰因絮果》等文),是了解当时戏剧社团与戏剧状况的重要资料。《剧场月报》主要刊登戏剧评论、剧本等,致力于探讨新剧,报道新剧界新动态等消息。该刊的一大特色是注重剧评,剧评内容又侧重于春柳剧场剧目的评论。
过去对新剧,也就是对文明戏有诸多误解,这些杂志并未受到研究者的注意。我一直对文明戏存有诸多疑问,于是就注重史料的收集。这批戏剧杂志,是我发掘的目标。恰好日本学者饭塚容先生到话剧所跟我进修,他原来进修的课题是“曹禺”。我建议他将方向改为文明戏,课题是“西方戏剧是怎样输入日本的”,因为日本对中国早期话剧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所以,中国人对此又是接受的。我希望他揭示这样一个传输的过程。于是我就请他去查找这些早期的戏剧刊物,从中发现研究的资料。他很用功,从这些杂志中收集到一大批资料,并且据此写出一批论文。我也在他收集的资料中,发现了当时发生的一场关于新剧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内容涉及新剧的性质、新剧和旧剧的关系、新剧家和女子演剧、关于剧本创作的讨论、关于戏剧理论的讨论、新剧失败原因的探讨等。⑤正是在这样的理论论争的氛围中,涌现出像冯叔鸾(笔名马二先生,室名“啸虹轩”,著有《啸虹轩剧谈》《戏学讲义》《啸虹轩剧话》等剧论)这样的戏剧理论家。⑥
我以为,这些戏剧杂志的内涵,还没有得到更深入的开掘和研究,它们的史料价值是十分宝贵的。
二
我把《新青年》于1918年6月出版的第四卷第六号《易卜生专号》、1918年10月出版的《戏剧改良专号》作为第二期的开端,以1929年为第二期的结束时间。在1918年前后有一个所谓文明戏和爱美戏剧的过渡期,也可以说是同五四新剧交错的转换期。
这一时间段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人民迎来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高潮,同时也迎来一个文化大觉醒的年代,民主和自由的诉求日益高涨。在文化上,这也是一个空前开放的年代。人们呼唤科学与民主,呼唤个性解放,各种思潮汹涌而来,各种流派竞相展现。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氛围中,戏剧杂志迎来了五四新剧的诞生时期。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主张以外国戏剧为榜样来建设新剧,相应地,戏剧文学蓬勃兴起。据初步统计,这十年间约出现了十五种戏剧杂志。
这一时期戏剧杂志的特点是:
首先,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主张以外国戏剧为榜样来创建新剧,在反对文明戏的同时,更彻底地否定和批判旧剧,在剧本创作上倡导的是所谓“社会问题剧”。他们的主张,集中反映在《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和《戏剧改良专号》这两个戏剧专号上。这对于五四新剧的兴起,起到不可否认的促发作用。例如以胡适的《终身大事》为模式的社会问题剧创作,几乎遍布于当时文学性的以及综合性的期刊上。五四新剧的倡导者,普遍把戏剧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这样的戏剧观念,成为一代戏剧先行者的主导思想。如欧阳予倩、郭沫若、田汉等均持这样的观点。而五四新剧的最大的功劳就体现在文本的创作上。按照洪深先生的意见,五四新剧的最大成就是中国话剧建立了自己的戏剧文学,形成了戏剧文学创作的新风气。
其次,戏剧杂志有了自由讨论的氛围。尽管以胡适为代表的人物提出的戏剧主张,成为当时主导的话语,但是仍然有人对此进行了讨论。如由徐志摩主编的《晨报》的戏剧副刊——《剧刊》,其主要撰稿人余上沅、闻一多等,均系留美归来的学者,他们以其学术修养,对于旧剧给予美学上的解读和梳理,实际上从学理上批判了胡适等人对旧剧的非学理的批判。另外,他们也对胡适提倡的只讲“问题”、不讲“戏”的“社会问题剧”给予批判。同时,他们倡导“国剧运动”。《剧刊》所发表的论文,由余上沅编辑为《国剧运动》,并由新月书店出版。
第三,五四新剧倡导多元化的戏剧创作方法,这在戏剧杂志以外的刊物上有更好的体现。例如,一些杂志几乎同时引进了外国戏剧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创作和思潮,于是中国的剧坛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创作流派。过去,人们多以为五四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然而其实五四新剧的现代派戏剧创作也足以构成一个流派。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戏剧杂志的不足,它们对现代主义思潮重视不够,反而像《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等杂志介绍得更多一些。如宋春舫的介绍西方现代派思潮的文章大多发表在《东方杂志》上,而茅盾介绍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剧作和文章也多发表于《小说月报》。
第四,一些戏剧刊物更趋向于戏剧专业的研究,于是涌现出一些专门发表剧本,以及有关演剧艺术、舞台美术的刊物。如田汉先后创办的《南国月刊》《南国周刊》,其宗旨和作用是:一、“藉本刊研究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做艺术运动”;二、“随时报告其(南国社)成绩并促进其进行与发展”;三、“把我们的态度宣示给人家知道,更应该把人家的态度分析给自己知道,于是我们用得着战斗了”,“本刊就是我们的武器”;四、作为社员的“通声气之机关”。⑦而其主题在于宣扬南国社的戏剧观,倾向于艺术为上的戏剧观,也可以说是田汉的戏剧观。而田汉于1930年发表了数万字的《我们的自我批判》,则宣布了“转向”。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仍然是新剧的重镇,戏剧刊物也多集中在上海。但这段时期戏剧刊物也开始走向一些大城市。如在北平就有熊佛西主编的《戏剧与文艺》,该刊是一个研究戏剧艺术的刊物,主要供稿人有熊佛西、余上沅、陈治策、王瑞麟、罗慕华等,他们都是全力投身于戏剧创作和戏剧研究的人士。该刊主要刊登戏剧艺术理论文章、优秀剧本、中外名剧介绍、戏剧消息报道,更系统地介绍了中外舞台技术类文章。在广州领导广州戏剧研究所的欧阳予倩创办了具有戏剧研究性质的刊物《戏剧》。该杂志所刊载的文章主要包括戏剧理论、中西方戏剧创作以及部分译作等。另外,他主办的《戏剧研究》也致力于戏剧的研究。此外,南昌的《青年与战争》、太原的《文艺与舞台》、汉口的《民族周刊》、济南的《舞台艺术》等,均致力于戏剧的推广、评论和研究。
戏剧的普及,在大学和中学更为突出,如一份面向学校的《中国学生》刊物,也出版戏剧专号,以当时高校大学生的戏剧运动为主题,收录了《我们的学校戏剧运动》《学校戏剧运动之必要》《学校戏剧运动的开展》等文章,是研究学生演剧的重要文献。又如南开中学的校刊《校风》《南开双周》《南开校友》等也刊登剧本剧评,曹禺曾担任戏剧栏目的编辑。而一些报刊也开设戏剧的专号。
三
第三阶段是从1930年到1937年6月(即“七七事变”前夕),虽然只有七年时间,但是这一阶段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存亡危机之际,而同时,这也是阶级矛盾加深的阶段。应当指出,这一阶段,却也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带动了戏剧的发展,戏剧刊物也相应地兴盛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的戏剧刊物约有三十余种,其特点是:
首先,戏剧杂志创办的宗旨,反映了时代的思想趋势。首先是左翼戏剧开始崛起,如沈端先(夏衍)主编的《艺术月刊》和《沙仑》就是其中的代表。《艺术月刊》于1930年3月在上海创刊,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戏剧艺术刊物。该刊以刊登戏剧、电影创作等为主,同时也发表有关革命戏剧理论研究的文章。它第一次在中国剧坛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发表了许多进步的戏剧主张,如郑伯奇的《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许幸之《新兴美术运动的出路》、麦克昂《普罗艺术的大众化》、冯乃超《俄国革命前的文学运动》、叶沉《戏剧与时代》等。
而倡导大众戏剧,也成为一些戏剧刊物的办刊宗旨。如《戏》杂志,是研究30年代初期戏剧运动的重要刊物。其撰稿人多系左翼戏剧人士,如陶晶孙、秦绍基、袁牧之、欧阳山尊、孙师毅等。该刊倡导戏剧的大众化,并提出戏剧大众化需满足贴近生活、指导生活、增加大众戏剧活力三个条件。《现代话剧》于1937年7月创刊,在创刊词《我们的企图》中,标明其宗旨是“向观众介绍关于话剧的基础知识,提高观众对于话剧的认识水准,把戏剧推进到广大的群众的怀里去”。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占和对华北的逼近,抗战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随后就有了救亡戏剧、国防戏剧的倡导。欧阳予倩、马彦祥主编的《戏剧时代》,就发表了一系列救亡的剧本:如洪深、唐景云的《把死人埋葬掉》《改圆成方》,阿英的《群莺乱飞》,尤兢的《一袋米》,阳翰笙的《前夜》,张季纯的《察北的风》,凌鹤的《爱与仇》,李白凤的《芦沟桥的烽火》,殷扬的《国土》,王震之的《咆哮的河北》等剧本。该刊还专门“探讨怎样建立救亡戏剧”的问题。《生活知识》的《国防戏剧的专辑》,则大力倡导国防戏剧,致力于国防戏剧的创作。
其次,这段时期是现代话剧史上对外国戏剧(包括剧作、思潮、流派)的介绍最活跃的时期,几乎世界上最新的戏剧流派、思潮都能及时地介绍进来。例如《苏俄评论》作为一种综合性期刊,也专门出版过“戏剧节专辑”,刊登了《苏联戏剧概论》《苏联演剧之特异性》《莫斯科之古典剧》《苏联今年的戏剧节》等文章,是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叶苏联戏剧的重要文献。济南的《舞台艺术》则载有《戏剧的美学》《演剧底社会的效用》等国外戏剧理论译作,以及如《莎士比亚的戏剧》《莫斯科的剧院》等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苏联革命后的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文章。
第三,注重戏剧的综合艺术性质,对剧本创作、导表演艺术、舞台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如1933年出版由袁牧之主编的《中华日报·戏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阿英、欧阳予倩等。该刊主要刊载剧作、戏剧界相关动态消息,进行戏剧的研究与批判、国内外戏剧运动的调查、国内外剧讯报道及评析,以及部分戏剧作品介绍、国外戏剧研究翻译等工作。1934年12月创刊的《现代演剧》,在杂志封面上自称是“中国唯一的戏剧刊物”,主要探讨演剧理论、演技、化装、布景、舞台效果等问题,同时刊登剧本,报导演员、导演等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平、太原、济南等地也陆续推出戏剧刊物,同样重视戏剧艺术的讨论和研究。如山东省立剧院编译处于1935年推出的《舞台艺术》,主要撰稿人有刘念渠、章泯等,该刊主要进行戏剧理论研究和中国戏剧史的探讨,同时介绍西方经典戏剧及苏联革命后的戏剧发表状况。在探讨戏剧理论、进行理论建设的同时,更注重戏剧实践,希望在实践中阐述戏剧艺术的真谛。又如北平的《北平小剧院院刊》,这份院刊所对应的北平小剧院,1929年由当时北平大学戏剧系余上沅、熊佛西等教授创立。北平小剧院仿照当时西方盛行的“小剧场运动”,以上演不盈利的高质量的戏剧为主,观众都是持有长期季票的知识分子。余上沅执导的《茶花女》于1932年11月17日、18日上演,《公演〈茶花女〉专号》11月15日出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胡适、潘家洵、顾一樵、叶公超、余上沅、刘半家(刘复)等名教授俱为此撰文,其中有胡适的《〈茶花女〉的小说和剧本》、余上沅的《我们为什么公演〈茶花女〉》等文章。
林果主编的《剧场艺术》(1935)是一个“注重演剧材料与剧场实际”的刊物,该杂志致力于介绍各国的剧场史、剧作家生活、名剧演出手记等材料,还包括舞台装置、照明效果等实际知识。创刊号中收录了《柴霍夫底艺术》《东京的新剧环境》。其他还有《梅耶荷德论》《日本的新剧》《新协剧团的动向》《筑地小剧场史》等。
四
第四阶段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的抗战戏剧时期。这是中华民族最危急、最困难的时期,但也是中国话剧更为兴盛和更为成熟的阶段。
中国戏剧杂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有着可观的出版记录。《民国话剧期刊汇编》收录的就有七十余种,可见抗战时期戏剧的盛况,也足以反映戏剧人为抗战戏剧而献身的精神。其主要特点是:
首先,一切为了抗战的主旨。从刊名即可看出,田汉、熊佛西、洪深等主编和创办的戏剧刊物均以“抗战”命名,如《抗战戏剧》(1938 年,出版于汉口)、《抗战艺术》(1939 年,出版于重庆)、《抗敌戏剧》(1939年,创办于成都)。即使不以抗战命名的戏剧刊物,在其创办主旨上,均极为明确地提出抗战为其第一使命。《抗战戏剧》是抗战初期创办的理论与创作并重的大型戏剧刊物,它的创刊宗旨是希望能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形势下,以刊物为阵营,报道全国各地救亡演剧运动的情况,连接全国戏剧界同仁与各救亡抗敌演剧团体,以共同探讨抗战时期戏剧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并在总结抗战期间救亡演剧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开展与推进有抗战意义的剧本创作。《抗敌戏剧》虽然是福建创办的面向福建戏剧的刊物,但该刊的宗旨是利用戏剧艺术的形式来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因此所发表的文章,均是与抗战有关的戏剧理论的研究、介绍和批评。作品也都是具有抗战意义的舞台剧本、活报剧、街头剧等,并且注重报道各地救亡演剧运动的通信消息、抗战戏剧的剧照及其他图画照片等。
此外,这段时期还出版了各种有关抗战戏剧的专号,如《华西月刊·“保卫卢沟桥”专号》《文艺战线·抗战戏剧特辑》等 。
其次,戏剧刊物比较集中在几个后方大城市里,如重庆、成都、桂林等地。
重庆作为陪都,毕竟聚集了更多的戏剧人才,不但剧团多,演出多,而且出版的戏剧刊物也多,如《戏剧岗位》《抗战艺术》《今日戏剧》《演剧生活》《戏剧生活》《戏剧月报》《戏剧时代》《青剧通讯》⑧等。由熊佛西主编的《戏剧岗位》,是研究抗战戏剧的重要文献。熊佛西认为“戏剧是抗战时期有力的教育武器”,这也是该刊的创刊宗旨。该刊内容有戏剧理论、戏剧创作、戏剧演出、读物评介、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洋戏剧、各地戏剧工作报道与座谈会等。探讨性文章有《两年间抗战戏剧诸问题的探讨》(刘念渠)、《戏剧与军事》(熊佛西)与《战时演剧论》(龚仪宣)等。《小剧场运动》(叶仲寅)与《我们为什么要发动小剧院运动》(赵越)等文章掀起了一场关于小剧场运动与群众朗诵剧的讨论,使戏剧更直接地将抗战思想传播给民众。《抗战艺术》的主要撰稿人有田汉、卢鸿基、洪深、黄芝岗、凌鹤、章泯等,该刊旨在发挥文艺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帮助进行各种抗敌宣传工作。该刊载有抗日剧本、抗敌歌曲、戏剧技术理论、绘画作品、摄影作品、抗敌宣传工作报告等内容。再如《青剧通讯》是“中央青年剧社”的刊物,该杂志以戏剧为武器,唤起民众踊跃参加抗战,是一份宣扬国民党抗战建国思想、政治色彩极为浓厚的期刊。该刊载有编剧理论和反映各地抗战剧坛动态的文章,是了解国统区抗战戏剧运动的重要期刊,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其中包括主编鲁觉吾的《怎样编抗战剧》《怎样导演抗战剧》、洪深的《抗战剧运的干部问题》、顾一樵的《戏剧与青年》、“中央青年剧社历次公演情况表”“全国青年剧社一览表”等。杂志中各地剧坛动态极为难得地反映了当时抗战戏剧的活动,这在一般期刊上不易多见。
《青年戏剧通讯》是月刊,1941年创刊,至1942年2月止,现存共11期。该刊由青年戏剧通讯社发行,鲁觉吾主编,编辑为刘念渠、洪天民、祝之一、苏采,出版地为重庆。主要撰稿人有熊佛西、欧阳予倩、田汉、洪深、余上沅等,主要刊登的文章内容涉及戏剧运动、舞台装置艺术、表导演艺术、戏剧创作、剧坛动态、剧社介绍、戏剧评论和理论研究等。该刊对戏剧创作尤其是独幕剧创作较为重视,第18期、19期合刊发行“独幕剧专号”,在刊登的独幕剧作品中既有讽刺独幕剧,也有儿童独幕剧。如《抗战戏剧运动的展望》《抗战以来的上海剧运》等文是对“剧运”的研究。又如《一年来青年戏剧运动的总检讨》《青年剧运在江西》等文涉及青年戏剧运动,通过不同的研究对象展现“剧运”活动的不同侧面。另外,《青年戏剧通讯》刊载全国各地青年剧社的情况信息,如《全国青年剧社一览》《各级青年剧社统一办法》《介绍各地青年剧社(附表)》《各地青年剧社调查表(十二至十四)》《各地剧社介绍:艺林话剧团、曲江青年社……》等。
《戏剧月报》是戏剧月刊,1943年1月创刊于重庆,由《戏剧月报》社编辑、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发行,至1944年5月共出版1卷5期。编辑人有曹禺、陈白尘、陈鲤庭、张俊祥、赵铭彝、贺孟斧等。该刊主要设有“每月简论”“剧运回顾”“戏剧创作”“创作经验谈”“戏剧赏析”“批评与戏剧动态”等栏目。
该刊的创刊既是为了进行戏剧艺术的探讨,更是为了推动“戏剧为抗战服务”。它是该时期的主要戏剧刊物之一。该刊1卷5期各有侧重,第1期为“重庆抗战剧运第五年演出总批评”,第2期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第3期为“保障上演税运动特辑”,第4期为讨论历史剧问题特辑,第5期为“聂米洛维契丹钦珂氏纪念特辑”。该刊内容大致分为戏剧作品和戏剧理论两大部分,内容兼顾中外、古今。
该刊作为专门的戏剧期刊,内容详实,主题鲜明,角度各不相同,是研究抗战戏剧的重要文献材料。
成都创办的主要戏剧刊物有《战时戏剧》《戏剧新闻》《戏剧时代》等。《战时戏剧》主要撰稿人有:熊佛西、杨村彬、刘念渠、阎哲吾、胡春冰等。其办刊宗旨是希望成为大家研究讨论戏剧一切技术问题的园地,担负剧团与剧团间的联络,以及提供剧本的一个阵地。它宣称:“这个刊物不是一个剧团的机关刊物,而是全国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刊物,它担负着的使命是:一、研究工作;二、情报工作;三、剧本供给。”
桂林也聚集了一批戏剧专家,如欧阳予倩、田汉等,因此桂林也成为戏剧刊物的园地,如《戏剧春秋》《新中国戏剧》《艺丛》等。田汉主编的《戏剧春秋》,其主要撰稿人有郭沫若、洪深、许之乔、欧阳予倩、夏衍、杜宣、焦菊隐、宋之的等。该刊主要栏目有“戏剧春秋”“剧坛春秋录”“戏剧节报道特辑”“通讯”等,大量报道了各种座谈会,如“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国家至上》《包得行》演出座谈”“历史剧问题座谈”等。同时还刊登了郭沫若的《高渐离》、田汉的《岳飞》、夏衍的《冬夜》、洪深的《回到祖国》、欧阳予倩的《战地鸳鸯》等剧本和舒非、瞿白音、曹葆华、章泯、沙蒙等人翻译的外国戏剧理论论文。《戏剧春秋》是抗战时期大后方出版的兼顾理论探讨、剧本创作和翻译的综合性戏剧刊物,着重整理介绍适合中国抗战需要的戏剧理论,在理论批评和翻译方面开创了比较活跃的局面。该刊积极从事剧本创作的批评工作,尽最大限度地刊载各种形式的剧本,促进了戏剧改革,促使戏剧运动与正在进行中的抗战运动相结合,也促进了国统区戏剧运动的发展。
这里还须提到上海的孤岛戏剧。当时的上海并不是大后方城市,反而处于敌人的包围中,但戏剧事业却十分活跃,其创办戏剧刊物之多,以及品种之多样性,可以说雄踞榜首。仅我们录入的就有二十种,如《戏剧杂志》《剧场艺术》《每周戏剧》《上海剧艺社一周年专辑》《东南戏剧》《上海业余话剧慈善公演纪念册》《小剧场》《独幕剧创作月刊》《戏剧与文学》《半月剧选》《青年戏剧》《狼烟文艺丛刊第三、第四阵烽火·戏剧专号》《保联剧讯》《剧场新闻》《剧艺》《舞台艺术》《话剧界》《中艺》《剧本丛刊》《新剧艺半月刊》等。
《戏剧杂志》主要介绍国内外戏剧作品,探讨戏剧理论,报道最近戏剧界消息,刊载戏剧评论、剧照等内容。每期介绍一种或多种剧本,也涉及电影、京戏等内容。它是上海沦为“孤岛”后出版的第一本戏剧杂志,载有许多关于戏剧方面的史料,探讨戏剧理论,报道剧坛动态,载有《漫谈孤岛剧运》《人之初特辑》《文明戏史的发展及其展望》、欧阳予倩的《一年来戏剧运动的展望》、夏衍的《过去一年间的戏剧战线》和“业余剧社”的专辑文章,是话剧史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同时该杂志还收录了不少话剧的剧本,对于研究当时的演剧史亦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
《剧场艺术》是应“孤岛”时期话剧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它的内容包括戏剧理论、导演和表演艺术、话剧创作、舞台装置、舞台灯光、化装技术等。该刊设有“舞台光”“我的艺术生活”“编后”“剧场动态”“读者园地”等栏目。在戏剧理论和表导演艺术方面,该刊除刊载国内著名专家的论述外,还大量译载西方戏剧家如M.莱因哈特、В.Э.梅耶荷德、戈登·克雷的戏剧理论和名演员们撰写的表演艺术文章。该刊系统地译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包括《演员自我修养》《我的艺术生活》和《剧艺手记》等。该刊还登载吴祖光的《正气歌》、曹禺的《正在想》以及纪念戏剧家宋春舫的专辑。吴仞之论舞台灯光的文章,徐渠论舞台装置的文章以及演员章杰、柏李、石挥、顾也鲁的作品也陆续在刊物上发表。《剧场艺术》前后发表了231篇文章,涉及戏剧艺术各个领域,此外,还发表了18个独幕剧和2个多幕剧的剧本,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广泛影响。
《剧场艺术》重视舞台照片的选用刊登,前后共刊登了288幅剧照,其中除“孤岛”上演的话剧舞台照片及少数大后方剧团的演出剧照外,每期都选登国际上著名的各种风格流派样式的舞台装置图照和演出剧照。该刊物还辟有“剧坛浪花”栏目,报道“孤岛”演剧活动和各地戏剧活动的讯息,对交流抗战戏剧活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剧场艺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充分利用上海“孤岛”印刷、出版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为中国的戏剧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孤岛”戏剧刊物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剧本创作。《剧本丛刊》就是这样一份戏剧刊物,它1944年1月于上海创刊,由孔另境主编,并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1944年至1945年前后出版5集,每集10册,共50册,每册收录一个剧本。主要作者有孔另境、王文显、方君逸、石华父、李健吾、周贻白、姚克、杨绛、鲁思、顾仲彝、朱端钧、邓昭晖、魏于潜(吴琛)、洪谟、袁牧之、袁俊、黄佐临、吴仞之、胡导、黄鹤、锡金等。该刊是研究当时戏剧剧本的重要材料。《半月剧刊》的主编为夏风,主要刊登反映中国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具有抗日思想内容的话剧作品。在“创刊号”这一期刊登了五个剧本,分别是《中华儿女》《阿福的出路》《浮尸》《汉奸的子孙》《潮湿的爆竹》。《小剧场》和《独幕剧创作月刊》是颇有特色的戏剧刊物。《小剧场》是综合性的小型话剧杂志,刊物以评论为主,但每期都发表一个短剧,并多以此作为丛刊的名字,如第一期是《囤户》(叶尼)。每期有不同的丛刊名,是当时“丛刊”出版的一大特色。另外,该刊每期几乎都有一个专题座谈会。《独幕剧创作月刊》主要刊登反映社会现实、妇女解放、宣传抗战题材的剧本,以及历史情景剧等,提高了当时的演剧水平。
由于伶主编的《戏剧与文学》,体现了话剧必须重视文学的理念,至当年6月第4期停刊。该刊主要刊载剧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内容,主要撰稿人有蒋天佐、张骏祥、石灵、于伶、锡金等。在创刊号中,刊有李宗绍《一年来孤岛剧运的回顾》、于伶《一年读剧记》、纪怀久《剧场杂音》和剧本《在旅馆里》《玛琳》《海滨渔妇》《风雪之夜》《大明英烈传》等,是记录上海“孤岛”时期进步文化工作者活动的重要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延安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也大力开展戏剧活动,一度出现演大戏的热潮。虽然没有专门的戏剧刊物,但是《解放日报》以及周扬主编的《文艺战线》,把刊登戏剧文章作为重要的内容。《文艺战线》编委会成员有:丁玲、成仿吾、艾思奇、沙可夫、沙汀、李伯钊、何其芳、周扬、柯仲平、荒煤、夏衍、陈学昭、卞之琳、周文、冯乃超、刘白羽等。该刊物在延安编辑,在国民党统治区印刷,面向全国发行。创刊号发表了周扬的发刊词《我们的态度》,阐明“《文艺战线》本身就是一个统一战线,她是所有站在民族立场上的作家共同的地盘”,对于当前的文艺运动,提出了要加强团结、反对宗派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鼓励作家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活跃文艺评论等主张。
该刊文艺创作与理论并重,主张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依归”。其文艺理论方面强调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并于第5期刊出《艺术创作者论民族形式》的专题讨论,发表了冼星海、罗思、萧三、柯仲平、何其芳、沙汀等人的论文,这是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最初的一批文章。刊物主要是面向国民党统治区,阐述对文艺问题的主张,发表反映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生活的创作,具有较强的战斗性与思想性。该刊作品的生活气息比较浓郁,其评论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这些特点使它在文艺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五
1946年至1949年,正是解放战争期间。当局的腐败,加以燃遍全国的战火,使戏剧发展受到影响。这段时期戏剧杂志较之前锐减,我们收集到的只有15种。
值得称道的是在解放区的戏剧却有着健康的发展,终于出版了戏剧月刊《人民戏剧》,主编是塞克。该刊1946年12月于黑龙江佳木斯创刊,1947年3月休刊;1948年11月复刊为新1卷第1期,出版地改为哈尔滨,后又迁往沈阳,1949年6月停刊。
该刊设有剧本、工作通迅、技术讲座专栏,分别刊载原创剧本、全国文艺信息、戏剧舞台技术等文章,是一本东北地区的戏剧类专刊。该刊1948年复刊,其办刊宗旨是“能够帮助解决一部分剧本的问题,能够提供一些理论和技术的材料给工作紧张,有时还是在行军中间的文工团同志,还希望东北的文工团之间能够互相知道彼此的情况,能够交换彼此的经验”等。该杂志发表了多部剧本,如《谁劳动是谁的》《老少心》《一条皮带》等,载有张庚的多篇理论文章,如《戏剧工作者应当总结的经验》《把职业剧作者和群众的创作经验结合起来》《五十年剧运大事编年》等。它保留了东北解放区话剧运动的一些珍贵史料。
《人民戏剧》的出版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一个人民戏剧时代的到来。
这段时期,仍然是上海出版的戏剧杂志相对较多,如《秋海棠》(1946)、《新天地》(1946)、《影剧丛刊》(1948)、《影剧春秋》等。《剧影丛刊》于1948年9月30日在上海创刊,该刊是在中共地下党文委的指示下编印而成的,主要刊登有关戏剧与电影的理论文章,执笔者大多为影剧界的专业人士:如石挥、张骏祥、刘友瑾、陈白尘、潘孑农、费穆、徐扬、沈浮、里德等。
该刊戏剧方面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戏剧语言与表演技巧、角色及剧本的创作等。该刊每期均有一个专题,第一辑《从舞台到银幕》主要是围绕戏剧与电影的关联展开讨论,特邀石挥、沙莉、耿震、张石流四位一线影剧人撰文叙述各自的经历;第二辑《好莱坞内幕》中,通过《好莱坞的阴影与曙光》《好莱坞的危机》《好莱坞,电影帝国》等文章向读者介绍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第三辑《演员的甘苦》则聚焦电影演员的工作与生活,发表有《中国“电影明星”生活横断面》《论电影演员》《从丽泰海华丝看美国的电影明星》等文章,并刊登了该刊主办的《演员的快乐与苦恼》座谈会的记录。
结语
我们粗略地回顾了中国近现代戏剧期刊的历史,可以看到它有着不可否认的成就,它为推动中国戏剧的发展,为培养戏剧批评的力量,作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同时,它也成为研究中国话剧史的重要史料。
这段戏剧期刊的历史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戏剧杂志无疑是戏剧理论批评的阵地,是戏剧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阵地,是促进戏剧创作发展的阵地,同时也是戏剧理论批评人才培养的阵地。其主要经验是:第一,戏剧刊物必须具有时代意涵的明确宗旨,突出戏剧为时代服务、为观众服务的功能;第二,注重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理论建设,重视理论队伍的创作力量的培养,倡导深入的戏剧批评和理论探讨;第三,必须坚持开放的、多元化的办刊方针,注重引进外国戏剧的创作和理论。其中有的刊物办得很有生气,很有棱角,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上述戏剧杂志,为我们今天办好戏剧刊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但是,我们必须指出,戏剧理论批评恰恰是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薄弱的方面。如果将戏剧创作与戏剧理论批评看作戏剧的两翼,那么可以说中国戏剧理论批评的翅膀是残缺的。换言之,戏剧杂志这个阵地相对是薄弱的,它尚未构成强大的推动力量,也尚未形成强大的戏剧创作和理论批评队伍。这是中国话剧发展史的一个教训。
注 释:
①《六年来海上新剧大事记》(上),《鞠部丛刊·歌台新史》。
②周剑云:《海上新剧界一年来之现象》,《繁华杂志》第2期。
③《游戏杂志创刊词》,《游戏杂志》创刊号1913年11月。
④《歌场新月发刊词》,《歌场新月》1913年创刊号。
⑤田本相:《一场关于文明戏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载《现当代戏剧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第198页。
⑥参见田本相主编《中国话剧艺术史》第一卷第五编,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
⑦田汉《序南国周刊》,《南国周刊》月订本第1册,1929年9月20日出版。
⑧1940年创刊,1941年又以《青年戏剧通讯》出刊。
Title: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tic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1904—1949)
Author:Tian Benxiang
Dramatic journals,as a compan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drama during the 1900s,have been a major motivation to modern Chinese drama.This paper divides their development into five periods:the wenmingxi period(civilized drama)from 1904 to 1907,the May Fourth new plays period from 1918 to 1929,the left-wing drama period from 1930 to June 1937,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from July 1937 to 1945,and the period of the dawn of the people’s drama from 1946 to 1949.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tic journals in each period and tries to describe the trajectory of the dramatic journals in the modern period and to record the history of dramatic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dramatic journals;wenmingxi(civilized drama);new drama;left-wing drama;drama i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J80
A
0257-943X(2017)03-0004-12
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