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甘肃《现代评坛》期刊中的戏剧资料辑述

2017-02-13 23:41唐海宏
齐鲁艺苑 2017年3期
关键词:甘肃抗战文艺

唐海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抗战时期甘肃《现代评坛》期刊中的戏剧资料辑述

唐海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抗战14年期间,同别的抗日大后方一样,戏剧抗战成为了甘肃众多抗战形式中最为活跃的部分。1938年迁于兰州复刊的《现代评坛》半月刊属于综合性刊物,迁兰州出版后,该刊文艺色彩有所加重,开辟的“青年诗歌”“通俗文艺”专号,发表了老舍、茅盾有关抗战文艺的讲演与高尔基的作品。但其中亦有许多戏剧作品和剧运评述刊载,保留了许多抗战时期甘肃戏剧运动方面的重要资料,对于甘肃戏剧史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史料价值。

抗战时期;甘肃;《现代评坛》;戏剧资料;辑述

旧期刊中的戏剧作品与戏剧理论文章的搜集对戏剧文学文献宝库的挖掘和整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在一定程度还原剧作家创作与戏剧史的本来面貌,为进一步研究戏剧的创作、了解戏剧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性资料。1935年创刊于北平的《现代评坛》在“七·七事变”后与《现实生活》合并,并于1937年10月起迁西安出版;1938年8月起迁兰州复刊出版。该刊前期既倡导抗日,又宣传反共,也刊载关于诸如苏联的状况、马克思理论方面的文章;后期执行联合抗日的方针,先后刊登有蒋介石、张闻天、章伯钧等人的言论。迁兰州复刊后,文艺色彩增强,出有“青年诗歌”“通俗文艺”专号。曾刊登过茅盾、老舍关于抗战文艺讲演和高尔基的作品。该刊在抗战期间还刊发了一些剧作,如唐鸟的《双十节》(独幕剧)、杨权甫的《最后的一粒子弹》(独幕剧) 、张洁忱的《夜袭》(京剧)与《打渔杀奸》(京剧)以及洪波、宁侠合著的《送征曲:十杯茶》(通俗短歌剧)等;同时该刊还刊发了探讨戏剧理论以及戏剧运动的文艺理论文章,如一平的《<凤凰城>演出的几点商榷》、集体批评犁荒执笔的《关于<一年间>的剧本、导演、演员及其他》、糕伯峰的《抗战三年来的文艺运动》以及马漪的《戏剧家与戏剧运动》。下面就这些戏剧作品和戏剧理论文章作一简要概述。

《现代评坛》期刊中的戏剧作品

这次搜集是以《现代评坛》迁兰复刊后所登载的戏剧作品为主,不包括前期刊载的戏剧作品。现存《现代评坛》中能查阅到的有戏剧作品五部:即《双十节》《最后的一粒子弹》《夜袭》《打渔杀奸》《送征曲:十杯茶》。

(一)唐鸟《双十节》

唐鸟的《双十节》(独幕剧) 登载于《现代评坛》1938年第4卷第3期11-14页。

唐鸟应是笔名,查检现存《现代评坛》期刊,未找到相关信息。对此人的记载仅有两处,一为《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记载:“当时,还有国民党CC派办的《现代评坛》,主编赵纯瑕是一位思想进步的普通国民党员。唐鸟和我(指樊大畏)曾给这个刊物撰稿。”[1](P75)樊大畏是当时活动在兰州的一名中共党员,从他的叙述来看,唐鸟应该是一位爱好文学的进步青年。另一处是《甘肃历代文学概览》,该书在叙述“抗日战争时期的甘肃文学”时曾提及唐鸟的两部作品:剧本《觉悟》与小说《二十二天》[2](P342-346)。从这两处记载中都无法确定唐鸟的真实姓名与身份。对《双十节》,未见后人的相关著录。

《双十节》(独幕剧)故事发生于1938年10月10日晚,在华北一个已经沦陷的小镇上,天真活泼的少女王真真与嫂嫂张婉英为了给游击队、自卫队创造歼灭日军的机会,两人假意引诱日军司令官中村赴王家。在战斗打响后,真真与嫂嫂合力铲除了中村。婉英虽为被日军杀害的丈夫复仇成功,但却因负伤过重牺牲。游击队在王真真之父王达仁与马志明的帮助下大获全胜,收缴了许多战利品。

(二)杨权甫《最后的一粒子弹》

杨权甫的《最后的一粒子弹》(独幕剧)载于《现代评坛》1939年第4卷第8、9、10期,现仅见后半幕,据本期剧作前信息显示,该剧应有前半幕,但未曾查找到。

关于杨权甫,查检现存《现代评坛》期刊,未找到相关信息。对该剧的记载仅见一处,《甘肃历代文学概览》中曾在叙述“抗日战争时期的甘肃文学”时提及杨权甫,该书记载:“当时的《现代评坛》、《新西北》、《现代西北》、《抗敌》、《拓荒》等期刊都发表了不少反映抗日和甘肃现实生活的剧本和探讨戏剧运动发展的文艺理论文章。如坦克的剧本《父子》,杨权甫的剧本《最后一粒子弹》等,较好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伟大斗争,塑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像杨权甫的《最后一粒子弹》等剧本中塑造的那些普通中国士兵,为了抗日救亡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拿起枪走上前线,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动人形象,曾教育鼓舞了许多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3](P342)

杨权甫的《最后的一粒子弹》(独幕剧)后半幕写面对日军的侵略、杀戮,善良的叶文宁不舍得抛弃家业出逃,他寄希望于投靠日本人的汉奸程石人出面保护他家。汉奸程石人假惺惺地欣然答应,但却贪得无厌,屡次敲诈勒索叶文宁一家。程石人不但将叶文宁之子其田送去了前线,还讹诈去了叶文宁一家所有财物,并让日军司令官侮辱霸占叶文宁之女其美。在忍无可忍之下,叶文宁被迫奋起怒杀日军司令官与汉奸程石人,最后用仅剩的最后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妻子以及女儿的性命。

(三)张洁忱《夜袭》与《打渔杀奸》

张洁忱的《夜袭》(京剧)载于《现代评论》1940年第5卷第15、16期,共五场。该剧应是据八路军129师第769团夜袭山西代县南阳明堡飞机场一事改编。

关于张洁忱,查检现存《现代评坛》期刊,亦未找到其相关信息。对《夜袭》一剧的记载仅见一处,《甘肃历代文学概览》中曾在叙述“抗日战争时期的甘肃文学”时提及《夜袭》,该书记述:“坦克的剧本《父子》,杨权甫的剧本《最后一粒子弹》、张洁沈的剧本《夜袭》等,较好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伟大斗争,塑造了许多感人的艺术形象。像杨权甫的《最后一粒子弹》、张洁沈的《夜袭》等剧本中塑造的那些普通中国士兵,为了抗日救亡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拿起枪走上前线,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动人形象,曾教育鼓舞了许多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4](P342)但此书中将“张洁忱”之名误著录成了“张洁沈”。

《夜袭》(京剧)写的是为炸敌人飞机场,游击队赵队长亲自去机场附近的小酒店打探消息,不期在酒店偶遇多年前的好友郝男儿。得知郝男儿其时正在飞机场作维修工,并已组织工人将要进行暴动时,赵队长非常高兴。两人遂谋划于午夜里应外合发动袭击,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赵队长回游击队给指导员定国报告奇袭计划,获得了指导员的支持。战斗发起后,小酒店伙计也赶来帮助杀敌。在大获全胜后,队伍连夜奔赴太行山。

张洁忱的《打渔杀奸》(京剧)载于《现代评论》1940年第6卷第1、2期,对该剧未见后人的记载。《打渔杀奸》共六场,第一场写抗战时期,曾参加过反清斗争的老英雄焦仁年纪老迈,只好与女儿焦桂红在江上打渔为生。第二场写某日,焦仁偶遇曾一同参与反清斗争,现为抗日分子的好友余某与黎某,三人一同于船上欢叙,恰逢小汉奸丁三奉命去给日本鬼子西尾将军送抗日军情情报。渡河时,丁三不慎将情报遗落在小渔船上,后被焦、余、黎三人看到,知晓了丁三的汉奸身份。余、黎二人将丁三抓获后押回审讯。第三场写大汉奸丁先得知自己派去送情报的丁三被抓的消息后,恐怕自己的身份败露,连夜带人逃跑去投靠西尾。第四场写焦仁父女恐大汉奸丁先前来寻仇,弃家驾小船出走。第五场写余、黎二人审讯得知丁先为主使大汉奸后,相约在江边会面一同去捉拿丁先,防其逃跑。第六场写大汉奸丁先与焦仁父女于江边相遇,正在争执交涉之际,余、黎二人及时赶到,活抓了丁先等人。

(四)洪波、宁侠《送征曲:十杯茶》

洪波、宁侠合著的《送征曲:十杯茶》(通俗短歌剧)登载于《现代评坛》1940年第6卷第1、2期。关于作者洪波与宁侠,查检现存《现代评坛》期刊,未找到他们的相关信息。对《送征曲:十杯茶》,亦未见后人的相关著述。

《送征曲:十杯茶》(通俗短歌剧)写抗战期间皖中之事,在五月榴花盛开的时节,某壮丁将赴抗日前线,众亲朋好友及家人为他送别。壮丁用皖中时调分别对父、母、兄、嫂、弟、妹、妻子以及友人敬茶并表述自己的抗日决心。众人亦分别对其勉励,希望他能奋勇杀敌、早日凯旋。

《现代评坛》期刊中的戏剧理论及批评文章

《现代评坛》中有零星的戏剧理论及批评文章,现存资料中能查阅到的有四篇:即《<凤凰城>演出的几点商榷》《关于〈一年间〉的剧本、导演、演员及其他》《抗战三年来的文艺运动》和《戏剧家与戏剧运动》。

(一)一平《〈凤凰城〉演出的几点商榷》

一平的《〈凤凰城〉演出的几点商榷》刊登于《现代评坛》1939年第4卷第16期10-13页。一平应是笔名,查检现存《现代评坛》期刊以及有关西北文献资料,未找到作者相关信息,因此无法确定一平的真实姓名与身份。对该文,亦未见后人的相关著录。

《〈凤凰城〉演出的几点商榷》是对吴祖光的话剧作品《凤凰城》在兰州演出时的评论,保留了当时兰州话剧演出的第一手史料。吴祖光《凤凰城》取材于真实的抗日故事。据《中国艺术百科全书》记载:“《凤凰城》四幕剧。吴祖光著。1937年作,1939年国立戏剧学校首演。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编写。苗可秀的父兄被日军杀死。他起义失败,隐居西山。后又为组织东北少年铁血军,告别怀孕的妻子,毅然出关。铁血军屡建奇功,缴获武器,清算日寇及汉奸罪行,并捕获日军女间谍夏川菊子,搅得日军不得安宁。1935年6月部队遭到日军袭击,他被捕后宁死不屈,在烽烟中与世长辞。”[5](P504-505)余上沅在《<凤凰城>序》中曾给予此剧高度评价,他说:“《凤凰城》在抗战剧本中当然要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6](P449)

《<凤凰城>演出的几点商榷》从前言、剧本、演出三个方面对《凤凰城》在兰州演出时的情况作了评述。在“剧本”部分,一平认为“全剧的布局是有问题的,第一、四两幕可算成功;第二幕则嫌太零乱,所引起的分段故事太多。譬如,苗可秀之诱引日军官而杀之的一段,已达这一幕的最高点,观众已太兴奋,以为已是本幕的结束,但接着却是完全另外几个小段故事的开始:夏川菊子的出台、可英的加入义勇军和可秀、赵同、张生、可英等极长而又杂乱的对话,使观众无法抓住本幕的重心或某一点……第三幕田大娘、小凤、小老韩的对话可以减少。这样可以增加观众对于第三幕重心——苗可秀为张生行祭的一段话——的关注”[7](P11-12)。在“演出”部分,一平从该剧在兰州演出的成功、演员的表演成功及存在的问题、灯光与灯光效果、音乐效果的配置等四个方面作了评述。最后一平说:“总之,这次演出的成功,对兰州的剧运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望新西北剧团和其他的剧运工作者今后能再有更好的成就。”[8](P13)

(二)集体批评、犁荒执笔《关于<一年间>的剧本、导演、演员及其他》

集体批评、犁荒执笔的《关于<一年间>的剧本、导演、演员及其他》刊登于《现代评坛》1940年第5卷第11、12期10-12页。犁荒也应是笔名,查检现存《现代评坛》期刊以及有关西北文献资料,未找到作者相关信息,因此无法确定犁荒的真实姓名与身份。对该文,亦未见后人的相关著录。

《关于<一年间>的剧本、导演、演员及其他》是对夏衍的话剧作品《一年间》在兰州演出时的评论,也保留了当时兰州话剧演出的第一手史料。夏衍的《一年间》据《中国艺术百科全书》记载:“《一年间》又称《天上人间》。四幕剧。夏衍著。1938年作,1939年留渝剧人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演,汉口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绅士刘爱庐的爱子、飞行员刘瑞春,新婚之夜接到电报后即于次日清晨归队。一家人因家乡沦陷,逃难来到上海,在思念亲人中过着凄苦的生活。八·一三上海抗战一周年时,传来刘瑞春成为空军英雄的喜讯,新妇也为刘家生下男婴,而中国空军又飞临上海上空,使人们对中国的抗战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作者用素描手法细腻地刻画出各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在抗战一年间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演出时,曾将剧名改作《花烛之夜》、《精忠报国》、《为国忘家》等。”[9](P504)刘念渠在《抗战剧本批评集》中曾给予此剧高度评价,他说:“正如许多人谈及的那样,夏衍的《一年间》是抗战剧本中的优秀的一部作品,是两年来抗战戏剧运动的一点真实地收获。”[10](P31)

《关于<一年间>的剧本、导演、演员及其他》从剧本、导演、演员、置景和灯光、服装化妆和效果以及结论等六个方面,对《一年间》在兰州演出时的情况作了评述。在“剧本方面”,该文认为“《一年间》的出版,所以能引起话剧界的注意,这是因为它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打破了‘公式化’的牢狱。为自己创出了一个独立的风格,它和其他剧本不同的是:它里面没有壮烈英勇的正面战争,也没有憎狞的日本兵的残暴,所有的只是家庭里面的一些琐事,烘托出我们抗战的全面和胜利的观念。每一幕里都充满了积极而有希望的空气,让我们读了这个剧本,或看了这个剧本的演出,都可以坚决的自信,我们的胜利并不是幻想,而是必然的事实”[11](P10)。在“演员方面”,该文认为“这次《一年间》的演出,在演员方面可以说是相当整齐,除了几位初上台的新人,差不多都是兰州的先进演员。”[12]

(三)糕伯峰《抗战三年来的文艺运动》

糕伯峰的《抗战三年来的文艺运动》刊登于《现代评坛》1940年第5卷第20、21期10-13页。关于作者糕伯峰,查检现存《现代评坛》期刊以及有关西北文献资料,未找到作者相关信息,因此无法确定糕伯峰的真实身份。对该文,亦未见后人的相关著录。

《抗战三年来的文艺运动》从新的情势、新的表现、新的动向三个方面对抗战三年来的文艺运动作了总结。在“新的情势”部分,糕伯峰认为抗战三年来文艺运动出现了五种新的情势:一是文艺界空前团结了;二是作品的生活充实了;三是产生了许多新作家;四是文艺的范围扩大了;五是建立了许多新团体。在“新的动向”部分,糕伯峰认为抗战三年来文艺运动出现了五种新的动向:一是取材的现实化;二是精神的战斗化;三是思想的民族化;四是形态的中国化;五是风格的通俗化。在“新的表现”部分有一段关于戏剧论述,糕伯峰认为,“戏剧是最能完成一定的宣传使命获得普遍而深刻的效果的艺术,自抗战以来,演剧之特别活跃、高效就充分的说明了这样的事实……在创作上便有简、壮、显、短的趋向和街头剧,活报的尝试而得到很大的成功。但较之民众的广大要求,它还是明显的落后了。如质的不够味,量的不够用,各处都有剧本荒的困难,实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是因战争的刺激太强烈,表现的需要太紧迫,使作家不得不快速的写作,结果使许多作品的质量降低,这固然要设法向克服这缺点的方向努力,但对作家说,也是应当原谅的。话剧而外,对于旧剧如皮黄、秦腔、豫剧等的改良,也都有人在尝试,这种利用旧形式运动对抗战宣传是相当有利的。虽有很多的困难和复杂的问题,但在‘如何有利于抗战,就如何去做’的原则下,还是应当提倡的”[13]。

(四)马漪《戏剧家与戏剧运动》

马漪的《戏剧家与戏剧运动》刊登于《现代评坛》1940年第5卷第22、23期16-17页。关于作者马漪,查检现存《现代评坛》期刊以及有关西北文献资料,未找到作者相关信息。但《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里有一记载:“马漪(1903—?) 女,字碧篁,号雁池居士。适长沙黄吟舟为室。浙江永嘉人。幼承家学,工诗文,从画家朱晓崖游,专习人物仕女,画宗新罗山人。复经族兄孟容、公愚昆仲之指授,兼习花卉山水,著有《篁影诗稿》。弟士钤,善山水。长女贞元,工花卉。(《民国书画家汇传》)”[14](P10)但不能确定《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里记载的马漪就是创作《戏剧家与戏剧运动》的作者。对该文,亦未见后人的相关著录。

《戏剧家与戏剧运动》一文认为:“戏剧在诸般艺术中是最具催化、最和实际人生接近的……戏剧家本身的良善,可以影响到全社会。戏剧家应该具备他本身已经具备的条件作武器,去推动戏剧,使戏剧成为一种有重大意义的运动。戏剧运动就是要把戏剧的效能无限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直接地普遍地受着戏剧的影响,一天一天地向上,一天一天地改进。”[15]最后,马漪概括说:“抗战开始以来,戏剧有了极大的转变,整个的戏剧工作全部投入抗战工作中,在我国艺术史上造成了非常活跃的情况,虽然在表演的技术以及剧团组织的严密与合理,还不能尽满人意。但其普遍力与宣传力自不能一笔抹杀,至于更希望戏剧运动更有崭新的进展。”[16]

结语

总之,抗战期间戏剧运动在甘肃轰轰烈烈地开展,各种剧团、戏剧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活跃在陇原各地,促进了甘肃抗日戏剧运动的展开。正是在此大背景之下,解决剧本荒成为了戏剧界、各类演出团体的当务之急,各种期刊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刊登了大量的戏剧作品、戏剧理论以及有关剧运的文章,《现代评坛》期刊便是其中之一。而《现代评坛》中的戏剧作品、有关戏剧理论的文章由于能够强调戏剧的大众化、民族化,能紧扣戏剧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结合,在利用戏剧作品与戏剧理论教育、唤醒、组织广大甘肃民众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民勤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3][4]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甘肃历代文学概览编写组.甘肃历代文学概览[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

[5][9]徐寒主编.中国艺术百科全书(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陈公仲,吴有生编.吴祖光研究专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7][8]一平.《凤凰城》演出的几点商榷[J].现代评坛,1939,(4).

[10]刘念渠.抗战剧本批评集[M].武汉:华中图书公司,1940.

[11][12]集体批评、犁荒执笔. 关于《一年间》的剧本、导演、演员及其他[J].现代评坛,1940,(5).

[13]糕伯峰.抗战三年来的文艺运动[J].现代评坛,1940,(5).

[14]乔晓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补遗一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5][16]马漪.戏剧家与戏剧运动[J].现代评坛,1940,(5).

(责任编辑:景虹梅)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3.019

2017-02-28

唐海宏,男,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项目来源: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清末民国以来甘肃戏剧资料收集与整理”(YB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J809

A

1002-2236(2017)03-0093-05

猜你喜欢
甘肃抗战文艺
1942,文艺之春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文艺范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