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内心美感
——读顾生岳先生《织网》

2017-02-13 22:01
中国画画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顾先生织网工笔画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浙派人物画”中意笔画家有李震坚、周昌谷和方增先,工笔画家有顾生岳和宋忠元。“浙派人物画”立足中国传统,吸收西方素描造型的优点,让中国人物画焕发了生机。虽然“浙派人物画”中意笔人物画对全国的影响力巨大,但工笔人物画在学术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对中国传统欣赏习惯在现代的审美视野的延伸和开创,在全国是独有的。

顾生岳先生与其他画家一样都受过俄国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训练,在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安排下参加浙江人物画的探索和实践,并被分配到工笔画学科。实际上,顾生岳和宋忠元两位先生如果被分配在意笔画学科无疑也会取得不亚于李震坚等三位先生的成果。同样肯定的是,李震坚等三先生如果被分配在工笔画学科,也会有相似的探索方向。因为他们进入中国人物画领域时起点和他们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是一致的。我们从顾生岳先生和宋忠元先生的速写、素描、作品小稿等都能够看出。特别是顾生岳先生的速写,完全可以直接作为意笔绘画的粉本。然而,服从分配不仅是当时年轻教师对组织的绝对真诚,也是他们对工笔、意笔分科的由衷遵从。因此,五位先生最后的艺术探索结果受工笔和意笔的分科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

1977年高考后的国画系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把意笔、工笔、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书法都当做正科学习,取消专业副科。这一点说明主持国画系教学的顾生岳、宋忠元两位老先生经过长期的创作和教学实践,明显有了自己对中国画的全面理解,并把传承宋元画家和清末任伯年等画家的技术高度作为教学目标。这种全科教学方式在80届学生入校后才再次转变成人山花分科教学。

在工笔画领域,顾生岳和宋忠元先生从最早依附与写实造型的笔墨、赋色,逐渐转向中国传统审美的装饰化,提炼笔墨和赋色的独立美感,让艺术语言从植根造化向创造另一种造化的个性方向发展。

顾生岳先生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春临东海》是其代表作。热烈宏大的渔港,激昂饱满的情绪,粗放夸张的造型,轻松厚重的用笔,以及平涂为主的色彩渲染,凸显了当时代出新的审美意趣。与当时代其他工笔画和传统经典相比较,这幅画运笔已经近似意笔。如果将“意到笔不到”“一笔见浓淡”等基本概念和顾先生速写的意蕴运行其中,那就完全是意笔画。应该说“浙派人物画”的工笔画完全将写意性贯穿其中,注重笔墨“写”的性质,而将造型的写实放在了稍后的位置,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已经显出与众不同的面貌。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顾生岳先生逐渐创立了构成和造型趋于简略,整体面貌庄重、醇厚,心走现实题材却选择跨度广泛的独立风格。创作出《红衣少女》《卧薪尝胆》《弘一法师像》《阿訇》等一批传世佳作。他终于把内心的美感通过工笔画创作顺畅地表达出来。

近日顾生岳先生《织网》图的现世,具象地诠释了顾先生转变中的摸索。

《织网》是一幅实验性的草图,从图中看出几个特点。第一,《织网》似乎是为《夏汛时节》大创作做了一批女子织网习作中的一幅,又准备将这幅习作发展成单独作品。顾先生虽依然以他熟悉的渔港生活为创作题材,但更为重视画面的美感和人物的抒情性。从侧重叙事性的绘画表现转向纯审美的创造。第二,以往粗犷、方直的运笔方式被富有弹性的大曲线所替代,让人想到唐代人物画的丰满、华贵。笔线保留了他一贯近似意笔的书写状态,保持了一种略枯的墨色,带出很多飞白,依然显出写意的心态和气势。与一般工笔画染色紧贴笔线不同,他的染色常常会晕染超出笔线,更增添了笔墨的厚重感和物象的圆浑度。第三,人物造型进行了装饰画的提炼。顾先生的素描和速写比较写实,有很强的立体感,感觉浑厚,与后期工笔画创作人物的装饰性造型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造成,在于顾先生对写生人物不断地再造型,顺着自己的内心审美演变到理想的状态。最后达成一种自然、原始,又略带修饰的美感。他对所有事情都精益求精,在《织网》中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这幅习作如果不是渔网的示意性,甚至会让人误认为是一幅正稿。但他的内心的美感已经在摸索中明白无误地呈现出来了。

顾先生创造的美感在中国工笔画中是很特殊的,这种美感包含着对普通劳动者的赞颂,包含着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沉静的审美意趣的执着,包含着笔墨的书写状态和功夫深度,更包含他对生活的审视,对美感源头的捕捉,并在绘画表现上所作的提炼、创造和内心表达。

猜你喜欢
顾先生织网工笔画
男子冒充“美女”诈骗登徒子
顾先生的孤独简史
岂曰无缘?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所有的蜘蛛都织网吗
顾颉刚与中华书局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织网捕猎不容易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