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的杭盖 清新的记忆
——评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之莫德格

2017-02-13 11:10哈斯巴特尔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格长调蒙古族

哈斯巴特尔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系列”光盘由内蒙古艺术学院和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目前已有11张专辑问世,分别是《清凉的杭盖——蒙古族长调大师莫德格演唱专辑》《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蒙古族长调大师巴德玛演唱专辑》《莫得莱玛——科尔沁四胡名家伊丹扎布演奏专辑》《神奇黑鬃马——蒙古族潮尔、马头琴大师布林演奏专辑》《草原骑兵——蒙古族四胡大师吴云龙演奏专辑》《牤牛——民族曲艺大师毛依罕乌力格尔、好来宝专辑》《怀念——蒙古族三弦艺术家那达密德演奏专辑》《清凉的杭盖——蒙古族马头琴艺术家仟·白乙拉演奏专辑》《红走马——蒙古族长调艺术家陶格涛、巴德玛斯楞演唱专辑》《太阳姑娘——鄂温克族使鹿部传统音乐传承人玛尼·尼挌莱·固德林专辑》《褐色的雄鹰——蒙古族长调大师宝音德力格尔》。该系列光盘包括大师系列、名家系列、体裁系列、区域系列等四个系列,其内容由音响和图文两个部分组成,光盘中收入演唱(奏)者不同年代演唱(奏)的代表性曲目录音;图文部分采用蒙、汉、英三种文字混排,包括演唱(奏)者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张珍贵照片以及由专家撰写的序言、演唱(奏)者简介、歌(乐)种简介、歌词及歌曲简介、后记等组成文字部分。演唱曲目从该艺术家代表性曲目中精挑细选,既有数十年前的旧录音,也有新近录制的重要曲目,可谓是每位艺术家艺术人生与成就的浓缩总结。由于笔者全程参与此项工程,以及此项目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的特殊意义,值得对每张专辑做一评论。下面是典藏系列《清凉的杭盖——蒙古族长调大师莫德格》演唱专辑聆听之后的感想。

一、走出草原,迁回草原

莫德格1932年出生在西乌珠穆沁旗草原牧民家庭,她家境贫寒,艰苦的环境使她变成坚韧而倔强的性格。1945年在西乌珠穆沁旗女子学校学习,1949年,潮尔大师色拉西和作曲家美丽其格来到她家乡,莫德格的演唱,使两位艺术家惊叹不已,将莫德格请到当时设在张家口的内蒙古文工团,她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走上专业舞台的长调歌唱演员。1952年,受国务院委托赴蒙古国乌兰巴托访问演出,1956年中央代表团赴西藏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莫德格随团演出,回北京受到周总理接见。闻听她的人生经历,总是充满了奇迹。总之从小放牧的莫德格,在草原文化的熏陶之下,变成一名长调专业演员,命运的变化如此之快,也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更何况在那个年代。莫德格离开了生活的草原,以长调歌手身份进入内蒙古文工团,这也标志着长调飞出草原,进入专业舞台为背景的新时期。从那时起,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蒙古族长调,随后涌现出影响世界的蒙古族长调大师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等。1957年,莫德格离开内蒙古文工团,由于文革期间受遭迫害,她前后到内蒙古广播文工团、电影制片厂、锡林郭勒东苏尼特旗、锡林浩特等地方轮换工作。1979年,莫德格应邀参加内蒙古首届民间音乐戏曲录音会,录制了大量的长调民歌,所演唱的曲目成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长调民歌最重要的资料依据。2004年莫德格出版了第一张个人演唱专辑《绿缎子》。2008年,莫德格被命名为蒙古族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此年9月,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聘请莫德格为客座教授,为长调专业教师和在校本科生、附中生传授长调演唱技艺。2010年出版《内蒙古民族音乐典藏——大师系列·清凉的杭盖:蒙古族长调大师莫德格演唱专辑》。人生如同车轮,莫德格的艺术人生从最初的草原牧区,到内蒙古文工团,辗转数年,最后又回到养育她的那片净土——草原。

二、聆听长调,犹如梦幻

2007年暑假,笔者与杨玉成前往锡林郭勒草原,做蒙古族长调民歌田野考察。田野考察第一站便是居住在苏尼特右旗的长调大师莫德格。采访持续了一天,从莫德格的言说中,看出她性格孤傲,血液中奔流着一种野性的、执拗的决心与力量。莫德格说,每当独自一人面对人生时,童年的辛酸;危险的逃婚;无情的批斗;无助的回首,都令她感到人世间的无情与悲凉,但,每当唱起长调,她的灵魂得以洗礼,情感得以慰藉,心情无比舒畅。长调给予她如此珍贵的心灵抚慰,她将长调当作寄托情感的唯一归宿。在我们的要求下,莫德格唱起长调《清凉的杭盖》,音色柔软而浑厚,诺古拉的运用轻松自如,中声区转入高音区时顺畅自然,在聆听的瞬间,脑海里浮现出草原深处的蒙古包、遍地羊群及骑马奔驰的牧人景象。时隔8年后,再次手里拿着莫德格专辑,聆听她的《清凉的杭盖》演唱专辑,心里难以平静。在这日月轮回的历史岁月中,音乐如同一座大熔炉,它不仅把历史、文化、社会诸多信息融入其中,也将个体的情感、思想、时间、甚至将生命一并融入其中。

《清凉的杭盖》演唱专辑共收集了莫德格不同时期、不同时间段录制的长调共14首。分别为《清凉的杭盖》《金色的圣山》《铁青马》《美好的家乡》《美丽的色叶乐吉》《高高的乌里岭》《查干套亥故乡》《山林中的蓬松树》《温柔的风》《萨伊戈褐色马》《丰尾枣红马》《细长的青马》《花斑枣骝马》《孤独的白驼羔》。这14首长调歌曲中,多数歌与骏马有关,在聆听14首长调,心中不由燃起乘骑骏马,自由驰骋草原的冲动,也会沉浸在忧郁的思念和忧伤的悲痛情绪中。因我生长在鄂尔多斯高原,从小很少听到如此优美的长调,随年龄的蹭张,反复聆听莫德格的长调,其歌声中的草原那样的宽广;歌声中的故乡是那样的美丽;亲人和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不断浮现在眼前,犹如走进草原梦幻般的世界。

《清凉的杭盖》作为莫德格最具代表性的演唱曲目之一,其曲式结构超出一般长调歌曲的结构,既两行歌词完整演唱完,需要四分多钟。莫德格与我们谈这首歌时认为气息的运用和处理是这首歌最困难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她说:一般歌手唱不好这首歌,是因为气息用的不到位,换气息的方法有问题,她说长调的气息应该在胸腔内部巧妙而迅速换气,换气息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是否已经换气,这才是长调演唱的最高境界,一些歌手没有学会这一方法,所以气息就不够用,就会中间断开换气,这样一来,歌的诺古拉和整体性受影响,就不好听了。莫德格给我们试唱时,悠长的诺古拉和乐句是那样的连贯而伸缩自如,与她巧妙运用气息有密切关系。

三、孤独的驼羔,枯竭的草原

本张典藏系列光盘中,笔者除了《清凉的杭盖》以外,对第14首《孤独的白驼羔》情有独钟。2009年莫德格需要录制5首长调歌曲,笔者作为录音师为她录制时,听到这首忧伤的长调。《孤独的白驼羔》故事在民间有各种版本流传,而民歌演唱版本也有多种,其题材感人,含义至深。题材的深刻意义和内涵被音乐主题和动机赋予了新的色泽。标题音乐的存在基础是各组成因素的互相依赖。[1](87)从歌的标题看出《孤独的白驼羔》以拟人化手笔描述了小驼羔离开母亲之后,日夜想念母驼,在寒风中、冰雪中哀嚎哭泣,寻找母亲,由于故事感人,在民间广为流传,此故事为题材产生的长调歌曲,则更悲情动人,听者无不落泪。莫德格演唱的《孤独的白驼羔》与阿拉善民歌《孤独的白驼羔》相比较,歌词虽相同,但从旋律结构、诺古拉方面来说,存在差异。笔者再次聆听莫德格演唱的《孤独的白驼羔》后,感想如下:一是,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草原音乐审美范畴,即长调音乐中的内容与形式,是“从内向外塑造成型的文化精神”。草原音乐这种内在的形式,与内容完全相溶。莫德格的演唱,凝聚了草原音乐最具普遍性的审美特点——情感美学的独立性。从这一层面来说,《孤独的白驼羔》这一主题,本身就是音乐,通过莫德格的演唱,主题与情感的升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二是,一部音乐作品能否在表演实践中留存下去或者至少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能否达到不朽的坚固性,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标准。《孤独的白驼羔》这首长调,并不是因莫德格的演唱而获得了它不朽的生命,一部留存几十年,甚至流芳百世的作品,其留存原因只是由于其本身——其本身的结构及其所表现的文化价值。莫德格对这首长调的诠释,从新展现出作品在历史的变迁中经过无数歌手诠释,如今使它重新获得一次展现的机会,人们又一次感受到作品的伟大意义和内涵。因为历史拉开了我们与过去的距离,但这种距离,通过莫德格的歌唱,激发了我们对这首歌的兴趣,对《孤独的白驼羔》的再次认识。三是,莫德格演唱的《孤独的白驼羔》从作品结构来看,属较小类型作品,但通过她的深度诠释,也可企及完美。莫德格对这首歌的诠释,从声音、诺古拉、情感的运用,以及对小驼羔的怜惜之情,哀嚎在枯黄的草原上寻找母亲的景象,在瞬间消失的声音世界里重新描绘出故事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生活在草原上的莫德格,已是苍老的大雁般无力再长调的天空飞翔,而她的内心深处深爱着草原,深爱着长调,唯独长调陪伴她走过艰辛而漫长的七十多年的日日夜夜。《清凉的杭盖》能使她回想起青春的记忆的话,那么《孤独的白驼羔》代表了她孤傲的性格及难以掩盖的野性毅力——长调大师莫德格:歌如其人。诚然,《清凉的杭盖》莫德格演唱专辑,由于音响资料在不同时期不同时间段录制原因,有些音响效果和音乐的配器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愿长调大师莫德格的歌声如同草原的花朵那样,在岁月轮回的时光中永不凋谢。

[1](德国)卡尔·达尔豪斯 著,杨燕迪 译.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德格长调蒙古族
草原的长调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草原长调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星星
漫画
长调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索德格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