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云南德宏傣剧的传承与发展
丁国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云南省德宏州是傣族居住地较为多的其中一个地区之一。德宏傣族在当地被称作摆夷族。中国傣族大多数都是信仰佛教,德宏的傣族也不例外,无论是城里还是镇上或者是寨子里面都建有奘房,奘房是提供傣族人民供佛祖和念经的地方,45岁以上可以去上奘房,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会去上奘房,人们会带上自己在家做的供佛祖的供品去奘房里面住上几天,念上几天的经,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归家。
傣族是一个有丰富文化艺术财产,能歌善舞,对美不断追求的民族。德宏傣族的女性服饰为筒裙加短款的上衣,还有各式金银的配饰;男性服饰为包头和长管裤抑或筒裙,无论男女都一律穿赤脚的拖鞋。德宏傣族的舞蹈一般常见的就是孔雀舞和象脚鼓舞,其他的鱼舞等其他舞种一般很少见,舞台上的表演会常见。在傣剧中不仅有传统的傣族服饰,还会出现仿汉族京剧中的服饰和妆面。
傣族传统的泼水节里都必须有赛龙舟、放水灯、篝火晚会。四月十一日、十二日是德宏傣族的泼水节,在泼水节的前一天傣族人民都会在家准备好用芭蕉叶包好的食物带着上山去采花,然后把采好的花插在交通工具上,花是用来蘸水洒在他人身上以表示祝福的。泼水节在傣剧剧本中是显著民族特色的素材,整个过节的流程和特有的节日项目都是傣剧中作为剧本的素材。傣族的文化艺术长于贯通,即展示主观内情又显于客观外相,而傣族文化艺术的意蕴,就是孕育于艺术生命体的能量。傣剧艺术,就是傣族人民以艺术的眼光攫取傣族文化艺术中富于戏剧性、特殊性构成戏剧美的形态。
(1)傣剧表演
傣剧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提炼了其中的舞蹈动作运用到傣剧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演技巧在汉族戏曲的引进后更加丰富。剧目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上演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比如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金湖缘》、民间叙述剧《娥并与桑洛》、移植汉族剧目《西门豹》等许多作品。《大舜耕田》表现公公是劳动能手,孙子好吃懒做,牵牛跌跌撞撞,一副狼狈相。后来出现了一大批根据傣族民间传说等编写的故事情节曲折复杂的剧目,如《千瓣莲花》、《阿暖海东》《七姐妹》《思南王》等三四十本,而且多为连台本戏,一本戏往往得演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此外,还有汉族小说、故事和戏曲改编、翻译的剧目百余出。傣剧传统剧目有的源自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或佛经故事,如《相勐》《千瓣莲花》《朗推罕》等;有的翻译移植自汉族剧目,如《庄子试妻》、《甘露寺》《杨门女将》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傣剧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了《娥并与桑洛》《海罕》《竹楼情深》等一大批剧目。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寨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2)傣剧唱腔
傣剧唱腔的基本曲调是在傣族民歌、民间歌舞和宗教叙事歌曲基础上形成的戏调,可分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两大类。前者为男角专用,后者为女角专用,后又演变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净腔)和女悲腔。羽调式主要流行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徵调式主要流行于潞西。演唱为徒歌形式,只有打击乐伴奏舞蹈和烘托气氛。伴奏乐器,早期有象脚鼓、铓锣、钹等,后吸收滇剧的大锣、大钹、堂鼓、碗锣。潞西县傣剧团开始试用丝竹乐,以板胡领奏,并配以葫芦琴等傣族乐器。傣剧的女腔由口语化的曲调演变成较强的旋律化曲调,单一叙述进步成多种感情的曲调表现,由质朴的旋律升华为委婉柔美的旋律。傣剧的男腔高亢和舒展的山歌发展为叙述较强的戏剧,由表达男女爱情和田园风光的曲调发展了能表达多种情感的曲调。成立潞西县傣剧团后,又进一步吸收了芒市城子山歌、芒市坝子山歌、瑞丽山歌、孔雀歌、朗诵调等傣族民间曲调,使唱腔更加丰富。
(3)傣剧伴奏
现如今的傣剧在伴奏上多用打击乐,德宏傣剧团一开始引入了丝竹乐,以板胡领奏,并配葫芦丝等傣族乐器伴奏。在历史的傣剧中也引进了一些民间的民族乐器,比如象脚鼓、锣、堂鼓等许多乐器来作为傣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傣剧,也叫傣戏,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
(1)傣剧溯源类别
德宏的傣剧已经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盈江地区,只是由几个人坐唱玩耍,之后流传于德宏等傣族人民聚集的地方后为土司宫廷所用,最后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民间。傣剧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语,唱腔以男腔、女腔为主,音乐集傣族地区丰富的民间曲调而成,剧本多根据傣族民间故事改编,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间武术为主,傣剧的表演也借用其他剧种的表演风格,并根据各地区自己民族特色。傣剧中,唱山歌找另外一半是傣族的一个习俗,也就是“冒少对唱”,冒和少分别指的是小伙子和小姑娘,傣族的小姑娘、小伙子通过对山歌的形式来创造他们恋情的第一步,通过歌词和歌唱的感情试探对方;“喊班涛”是即兴的一种,把所见、所闻、所想用自己的调直接唱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演的形式不仅仅是在演唱的方面了,如今还加有舞蹈动作,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角色的特点,这就是“布腾拉”;“十二马”是傣剧追溯的源头,也称作为十二月,是由诗、歌曲、舞蹈的形式相结合而形成的。
(2)傣剧发源史
最初盈江土司刀盈庭让当地的傣族知识分子把汉族的各类京剧、川剧等地方的剧本改成了傣语,之后搬上舞台,形成了最初的傣剧。后来刀盈庭的儿子留学回来,组建了一个傣剧团队,专门让团队的成员到昆明去学云南的滇剧,另外还专门请了滇剧的艺术家到盈江教学,在受到汉族的剧种影响下,傣剧的表演形式和原本的内容有了极大的突破,在此汉族的锣、鼓等乐器也引进了傣剧中。服饰上,傣剧中的男性扮演者跟随着汉族的男性服饰装扮,而女性依旧保持着傣族本身的服饰。在唱腔上面,男女都没有改变,依旧是保持着傣族本有的唱腔。傣剧因受到汉族剧种的影响有了自己的一番特色,傣剧的剧目从田间、小广场、奘房搭台、小剧院等逐步扩大。
(1)德宏傣剧的表演形式
德宏傣剧的剧目主要以说、唱为主,外加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每个剧目的开始都会用简单的表演和剧场的布置来介绍剧目的背景或者剧目的始源。其中的台词大多由唱的形式出演,也有说的,其中最明显的延音是表达表演者情绪的演唱形式。在剧中一般有独唱、对唱、齐唱3种演唱形式,傣族歌曲的调都十分相似,听者听着舒畅,唱的人也会朗朗上口。德宏傣剧中舞蹈动作是由傣族舞蹈和汉族戏曲动作相结合,才形成现如今傣剧中鲜明的民族特色。傣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有反映傣族人民生活、傣族民间传说、傣族男女之情等,傣剧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有些是从汉族的戏曲中翻译演变过来、有些是自创的生活剧,唱腔是以当地的民歌演变成“戏调”,之后引进了芒市坝山歌、诗歌朗诵调等傣族的民间曲调,使得唱腔更加丰富。
(2)德宏傣剧的表演特点
在传统的傣剧中,演出运用的都是打击乐,多数由大锣、大钹组成,如今还加入了民间的象脚鼓和噶光主要用的民间乐器,在一些剧情的需要中还运用了葫芦丝。表演以唱为主,也有念白,伴之以喜、怒、哀、乐等不同的表情和一些模拟动作,只在特定的情节中才做其中的舞蹈表演。演唱时使用傣语,唱词大部分上下句,长短不拘,但有较严格的韵律。演员在台桌前,根据戏师傅提词演唱,一般群众只要学会唱腔,都可上台表演。在装扮上,穿戴略加打扮的本民族服装。净、丑角色,画简单的脸谱,老人往往挂胡子。傣剧演技虽然比较简单,但具有鲜明的傣族特色。
德宏傣剧的剧目中肢体语言都是生活中每个细节的扩大化,虽不是高难度的动作,却可以使得表演时更为生动。每个动作都具有傣族人民的特色,使得剧目的民族味道更为浓郁,稍微夸张的生活细节动作配上演员的唱词,让观众更能融入其中的剧情。
德宏傣剧中演员的各类的神态都要求到位的,像是京剧中神态,喜、怒、哀、乐,一板一眼的都是要求十分到位的,特别是在舞台剧当中,一般在寨子里的小剧场中要求就没有那么严。舞台剧的傣剧和京剧中的演员妆容都是比较浓,在神态上的要求更是较为严格。表演时,演员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动作,再退后三步听场边人提词,唱段之间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后来唱腔经逐步发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两个基本腔调,傣族民歌曲调被广泛吸收为唱腔及器乐曲。演出中穿傣装,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民族风格更加浓郁。
(1)傣剧爱情剧目及服饰特色
初期傣剧中没有女演员,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替代演出的,剧中的男性扮演者都着装于女性服饰。傣剧中男女角色的动作套路与滇剧和京剧相仿,德宏傣剧不仅仅是有单纯汉化过来的剧目,它还独创了自己特色的剧目,比如《娥并与桑洛》。饰演这部剧的主演是德宏芒市当地著名的演员、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云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万小散。她多次代表中国和云南少数民族艺术团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演出。以《娥并与桑洛》为例,这部戏讲的是凄美的爱情故事,类似于汉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德宏地区这部戏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历史文化上经典剧目之一。整部戏运用了傣族文学独特的表现方法,再结合汉族剧目演出的表演技巧,戏里的演员都着装日常可以见到的当地傣族人民的服饰,也有富贵人家的盛装。富贵人家的男女服饰都是穿金戴银,男子包头,长筒裤子配着腰带;女子都保留着当地的民族服饰穿着,年轻的女子衣上绣花较多,头戴花为饰品,身背筒帕。
(2)傣剧中的道具特色及其情感的表达特色
《娥并与桑洛》里的道具都具有民族特色。每个傣族家里基本上都有一尊佛像,不管大小与否,在第一场戏里就可以看见佛像,因为是富贵人家,佛像的体积就相当大,供佛的供品也是比平常百姓家的多一些,供的环节也会多一些。在第三、四场戏中,傣族的竹楼还有传统的工艺作坊都作为道具,还有一些赶摆上买卖中的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娥并与桑洛》这部戏表达和反映了傣族青年们对爱情的向往,同时也是反封建的一个戏剧代表。这部戏也成了青年们对自由和爱情的一个精神寄托。这部戏不仅在服饰、生活构建上表现了傣族的民族特色,更是升华了傣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对封建的反抗。
傣剧是在19世纪中叶德宏州盈江县发现,它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剧种,傣剧是怎样形成?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傣剧是由清代道咸年间德宏地区“坐唱”形式的讲唱与内地汉文化传入相融合而成,也有人说傣剧是献鬼出窝、跳柳神引出来的,在民间歌舞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马”(马舞戏)到演变成为傣剧。傣剧的初期剧目仅是表演劳动和爱情的情节简单的歌舞小戏。如《冒少对唱》,表现一对傣族青年男女从相遇、谈情、盟誓直到离别的恋爱过程。傣剧形成的朦胧阶段,是在保持自己固有的古老文化之外还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入,让傣族人民有了自己的信仰,并且在傣族人民心中佛祖是很神圣,不容侵犯的,佛教的传入对傣剧的影响也很深刻,五百多年前,小乘佛教的传入给傣剧增添了一笔神话的色彩,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叙述事都是很有分量的,而这些分量的色彩都存于珍贵的经书里,传统的傣剧素材都是采集于经书里的叙事诗,然后改编成剧本出演。两者的相互结合,使得傣剧有了新的起色和发展。
(1)德宏傣剧发展的重要历史人物
德宏傣剧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刀安仁,他在清末时期创新了第一个傣戏班,推动了傣剧的发展,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方正和,出生在艺术之家,在一次演出中被刀安仁发现,之后被邀请到戏班终身传授技艺,现瑞丽老一辈都还存有他表演方面的成就。方克茂,傣剧作家,旦角演员,因为喜爱傣剧,就特别深入研究,周游缅甸和英国之后懂缅甸语和英文,回国后创作了大量的傣文诗歌词,还改译了汉文小说成剧,还出演了好多男扮女装的剧目。晚有章,德宏芒市人,他经常帮青年们改编山歌情诗,创作了350多篇文艺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等长曲艺术作品。
(2)德宏傣剧的历史剧目
清末时期,傣剧的定型和发展由盈江县的刀安仁大力推动,并在当时组成了第一个傣戏班,这是德宏傣剧的源起点。之后傣剧流传到德宏大小地区,家喻户晓的影响下,更多人加入了傣剧这个大家庭里,现如今在芒市风平镇还保留着传统京剧化的傣剧,演员也在弄么寨子里居住着,并时常到各个寨子出演,都是保持着男扮女装形式出演,老一辈的演员无论从打扮还是表演上都依旧传统。新一代的演员在服饰上相对华丽和现代,表演唱词也更接近现代生活的用语。德宏傣剧不仅在德宏地区演出,在中国各地都会有出演,在缅甸的傣族人民聚集的地区也是很风靡的,德宏傣剧也是作为东南亚文化的交流。终身传艺者方正和演员出演的《薛仁贵征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作家兼演员方克茂创作了长篇喊秀长诗《太平洋战争》,该作品歌颂了中国远征军的英雄事迹,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战争罪行,他同时也出演了许多男扮女装的剧目,其中有《汉光武》中的西宫娘娘,《猜青平西》中的双阳公主。方一龙,剧作家,根据傣族民间叙事长诗创作了大街小巷都熟知的剧目《娥并与桑洛》《海罕》等傣剧剧本。以上提及的剧本先后被县州上的傣剧团搬上了舞台,成为不衰的历史保留剧目。
(1)德宏傣剧的现状
傣剧的表演,传统剧目多以唱为主,喜、怒、哀、乐,也有简单的表演动作,如进三步、退三步、骑马、打斗、行船等,也有一些表演程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有了专业剧团,加强了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的培养训练,无论剧本创作、导演、表演、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德宏傣剧由德宏傣剧团呈演,民族节日庆典的时候经常会到木姐、南坎等地方以及缅甸傣族聚集的地方演出,观众多达上万,场面较为宏大,观众看剧的情绪也是高涨,许多傣剧学者们也为之观叹,喜爱傣剧的人民也是兴奋及其羡慕。在2012年德宏州芒市影剧院打造了一场大型的精品舞台剧《刀安仁》,该剧描绘了一个英雄的角色,为了民族的前途和救国的雄心,百折不挠的人格力量。德宏州对傣剧团演员的栽培和对部分剧目的翻新演出投资,可以看出德宏州对傣剧的重视和付出,还有对傣剧发展的信息和对文化传承的坚定。
(2)德宏傣剧的发展现状
新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傣剧结合了汉族的京剧、滇剧等素材,德宏傣剧已经从单一的演出模式晋级成生旦净末行当齐唱,唱念做打的特色综合的舞台艺术。在表演方面,傣剧从民间文化中吸取了营养,把民间孔雀舞的动作、象脚鼓舞的姿态、嘎光的手势等搬上了舞台,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具有极其强烈的傣族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在不断学习吸取外来剧的表演技巧后,傣剧在表演上更上一层楼,逐渐走向成熟、走向更广的舞台。
表演风格的成熟也成就了表演者的成熟,在艺术磨炼的道路上,德宏傣剧团的一批演员脱颖而出。青年演员万小散以纤细甜美的声音、丝丝入扣的表演、含蓄诚挚的风格让她在傣剧这条路上占领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她曾获得云南省第二届青年戏剧演员比赛表演的第一名,云南省2000年新剧目的展演表演第一名,并被中央电视台邀请做节目访谈。
傣剧是集民族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傣族的民族文化,反映的是傣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层面,其沿袭和传承有着独特的文化,在中小学的教学方面,特别是地方上的学校都是要求学习傣语,会写简单的傣字,像汉语拼音一样,傣语也是有自己的拼音和音调的,还要让中小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关于傣族的历史性文化,认识一些有关傣族的神话故事、传说等,让人们从小就记住民族的历史,并开一门傣语课专门学习和认识傣族文化,教学一些傣族简易的诗歌,从小就被民族的精神世界充满。在当地高校的图书馆里,都存有傣族文化的书籍,提供给当地学生补缺文化知识,对外来的学生认识了解傣族文化来说也是一个文明的方式。音乐方面,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上都会教有一些简单的傣族歌曲,小学教有简单的歌谣,到了中学,学生已经熟悉傣语和深受傣族文化的熏陶,在学习任何傣族歌曲时更容易上手,有的同学因为对表演的喜爱,学习傣剧更适合不过。
在传承傣剧方面的工作上,政府也是重视和努力的。在当地的电视台添加了一个德宏芒市傣语电视节目档,随时的播放傣族歌曲和傣译汉语或外语过来的影片,当地寨子上的节日盛庆演出也会播出在电视上,让来不及去参加的人民也能赶上精彩的节目。在文化宫里还摆设着关于傣族的一些民族服饰、乐器等一切关于傣族的事物都呈现在文化宫中,在宣传栏上记载了傣族的历史文化及其历史人物,让观光的游者深入民族的氛围中。
德宏傣剧的发展不仅仅是傣剧的传统发展,更是在传统上的创新发展,创新的发展不仅激活了传统,更是提升了傣剧的质量,让傣剧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在傣剧的文化基础上对形式、构造、经书素材等方面进行改良和深造,让傣剧更加完善、更加有现代气息,让它适应现代,也让现代人更加喜爱它。
在中小学教育上教学相关傣剧知识,让地区人民从小就沾染民族文化气息;在高等音乐专业教育里提升对傣剧的教学,做傣剧传承的培养计划;通过大众传媒让更多人认识傣剧文化;对民族艺术团体加大支持度,做大量的巡演计划,保证傣剧文化的气息不被流失。
通过这次的论文我深刻地认识到德宏傣剧的优越历史和民族的文化意义。德宏傣剧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作用,创新是跟进文化建设的主要点,寨子上戏班的傣剧以当地人民生活为素材为主表演,傣剧团里保留着传统的剧目,并且深造更高水平的表演,把德宏傣剧送去更大的舞台。德宏傣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拥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民族气息。传承和发展德宏傣剧文化遗产,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对发扬德宏傣剧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十分有意义和作用。作为傣族同胞的我也有义务学习并弘扬家乡文化,希望自己能登上更广的平台,能更好的弘扬德宏傣剧的文化。
[1]钟小勇.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人类学导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施之华.傣剧艺术与社会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化局.傣剧志[Z].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