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
异质VI PLATZ作品展前言
黄晶晶
“……是空间之中一个包罗万象的点”
——博尔赫斯《阿莱夫》
本艺术项目缘始于E-M艺术小组自2016年开始构想的“非科学性虚拟世界体感”剧场。艺术家旨在通过融合不同的文化框架,尝试在同一场域中制造多个彼此矛盾的时空。语言上借助荒诞的偶发行为、影像装置等表现形式作为显现,构筑一个需要经由特定的文化仪式或某种群体共识才能进入的“异质空间”。
异质空间相对于一般性的物理空间而存在,由于其存在于真实与想象之外又融合二者,也被称之为“第三空间”。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全部于艺术家在为期一年的K11艺术村驻村过程中产生,结合手工搭建、现成品运用和软件程序等方法制作而成,共12件作品。整体上延续“low tech(低科技)”思路探索粗糙的虚拟感,同时强调互联网对当代社会构建的必须性。
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同质性覆盖现象相反,互联网的兴起则促进异质性的发生——以E-M艺术小组的本次项目作为基点可以进一步佐证:互联网文化,乃至互联网本身,所带来的事物更加灵活与多元,并赋予我们超越二元对立的认知。由此瞥见,科技的发展不仅导致文化历史语境的变化,所催发的异质性则制造出更多可能。在本项目中,“异质空间”的概念作为异质性最为直接与综合的体现场域,激励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空间意义;作为一种后现代文化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它则体现了后殖民主义对文化帝国意识形态的抵抗,女性主义对父权中心主义传统的颠覆;作为一种哲学思考向度,则代表着当代思想对传统空间观念及其蕴涵的思想方式的质疑。空间在此语境中成为差异的综合体,其中的真实和想象得到不断的解构和再重组。
另一方面,异质性越高,个体的特性分布越分散。对于E-M艺术小组而言,讨论空间异质性同时也是某种自身投射。一方面,身体即空间,如何利用身体空间构筑异质效果也是艺术家一直以来行为实践的探索方向和命题趋势,比如向内对身体本身细微变化的掌控和向外结合实验媒体与周围环境不断产生关系等等。另一方面,E-M艺术小组虽创立于武汉本土但由于之前长期在异地发展,于此场域和生态而言带有一定的“他者性”。身份即空间,模糊的身份界定使艺术家本身与观者在创作与解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同时使艺术作品、艺术家、观者之间相互的关系得到更多元的解释。而“异质”在此更像是某种召唤而非命题,引导艺术家将展览场域变成空间和时间皆混沌的差异实验场。当然,实验场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才成立,一旦介入发生,观看的过程就会变成对空间的干涉,并通过个体对作品的反馈形成丰富的差异化,促使“异质”在当下的概念更加完整。
黄晶晶 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