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文摘

2017-02-12 04:53:14
21世纪 2017年7期
关键词:法治化城乡法治

精彩文摘

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其他基层组织看,有的不关心群众冷暖,责任心不强,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机械执行、死板操作,好事办不好;有的工作不专心,在位不在岗,天天“走读”,有事找不着人,领导职责空置;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哄骗上级、糊弄群众;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对待群众态度恶劣、随意训斥,“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有的软弱涣散,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办事不公;有的侵犯群众利益,克扣群众财物,个别地方的党政单位、干部拖欠群众钱款,打白条,耍赖账;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基层干部容易产生一种活思想,认为自己掌点小权,干不了大事,平时行个职务之便,吃点收点或捞点,既上不了纲,又触不了法,最多算生活小节;有的自认为贪占“小便宜”手段高明,无影无踪,或者是自己人、哥儿们,保险可靠,不会出问题,即使出问题也会有人代为“顶杠”;有的看到身边的人常搞点“小腐败”,生活滋润,逍遥自在,便心里失衡、按捺不住,于是揣摩效仿,甚至暗中较劲、试比高低;有的认为为他人办了事,有送就收才显得随和自然,而不被人视为“假清高”;有的认为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与其保持操守,不如随波逐流,即使查也是法不责众,检查一阵子,享受一辈子。这些认识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十分有害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基层治理和法治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基层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化;二是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使基层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三是基层治理的前提是各参与主体合作共治;四是合作共治的基础是基层组织自治;五是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整合作用的发挥是基层治理的关键;六是在国家和政府提供必要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同时,要处理好法治和自治的关系,要鼓励基层创新;七是基层治理中司法的核心功能是防止基层自治内部可能产生的且自身难以解决的冲突和僵局;八是基层治理中社会自治的最大特点在于,自愿结合与协同互助需要用契约来统一共识和协调利益;九是调解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其权重;十是基层治理既要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又要培养其公共意识和公共情怀,进而形成有利于基层治理的文化氛围。

——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江必新在“基层治理创新与法治四川建设”会议上的讲话(2017年6月18日)

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法治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同步性,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法治化的过程。一个远离法治的国家,不可能是一个治理现代化的国家。从政治角度看,民主是法治的基础,而没有法治的民主必然是混乱的民主,法治为民主铺路。从经济角度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契约与诚信既是维系市场经济的纽带,又是法治精神的内容。法为市场设定规则,使得市场主体设立和市场交易在法定轨道上有序进行;法又为违规经营设定责任,保障受害者向违法者主张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从文化角度看,法治既是人类文化的成果,又是文化的守护者。法治保护多元文化,促进它们共存共荣、和谐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胡建淼《治理现代化关键在法治化》

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政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的基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撤社建乡”以来,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在落实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十多年间通过分权改革、税费改革、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在现实运转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其一,乡镇政权的权力和责任不对等,乡镇政权的管理权有限,经济能力也有限,却承担着无限的政治责任,“一票否决”事项过多,不必要地增加了乡镇政权的工作压力和困难;其二,乡镇政权与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区组织的关系有待理顺;其三,乡镇政权的民主基础不牢,乡镇人大制度没有全面落实,不能适应农民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和诉求,乡镇政府往往得不到农民的高度信任。由于这些体制问题,不少乡镇政府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资源放在应付上级下派的行政事务上,缺乏为广大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动力,难以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于建嵘《如何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基层治理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群众自治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居民、村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基层治理中权力运行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时有发生,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受到侵害;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法律、党和政府的一些具体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等等。基层治理涉及治理属性、治理权力、治理内容等方面。从治理属性看,基层治理属于社会自我管理范畴,需要在现行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功能,政府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从治理权力看,基层治理既包括权力的授予、权力的运行,也包括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治理内容看,基层治理既包括对基层各种事务的管理,也包括大量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很多是政府公共服务在基层的延伸。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推进基层治理方式创新》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为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就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提出以下意见。

……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加强党对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城乡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带领群众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城乡社区治理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城乡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建立惩恶扬善长效机制,破解城乡社区治理难题。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统筹谋划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注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促进城乡社区治理协调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基础条件、人文特色等实际,确定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发展思路和推进策略,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机结合,加快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

猜你喜欢
法治化城乡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女子世界(2017年12期)2017-05-22 02:53:45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行政法论丛(2016年0期)2016-07-21 14:52:23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