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平+兰玉
摘要:2015年3月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是我国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作为国家高端人才培养的承担者,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要力量,为此需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国家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001-04
一、“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概述
(一)“互联网+”界定及其主要特征
1.“互联网+”界定。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式,是互联网思维的实践结果,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同时催生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形式,那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和集成功能,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创新和生产力,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工具,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形式。
2.“互联网+”的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是跨界,是变化,是开放,是重塑一体化。敢于跨界了,是为创新奠定更坚实的基础;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将实现,从路径的研究和发展到产业化将更加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如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二是创新驱动。中国资源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必须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正确路径。这是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思维的变革,是自我革命,也可以充分发挥创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结构、文化结构,权力、程序规则、话语权在不断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最强大的地方,也源于对人性的最大尊重,对人类经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要性。例如用户生成内容(UGC)、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等。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生态本身是开放的。我们促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限制过去的新链接溶解,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成为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二)“中国制造2025”概述
1.提出背景。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即蒸汽机时代(“工业1.0”)、电气化时代(“工业2.0”)、信息技术时代(“工业3.0”)。近年来,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寻求工业转型和制造业再升级,例如:2011年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2012年美国又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主张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13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战略,立刻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和评价,激起了全球工业制造领域的技术革命、技术竞争的新一轮浪潮。发达国家诸多行动向我们传递出强烈信号,即世界工业转型将迎来大突破、大提速,各发达国家都在抢占制造业强国高地。就我国工业发展而言,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国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规模大却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在上述全球工业、制造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背景下,中国工业、中国制造必须有所行动。2015年3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首度提出的一个关于制造业发展的十年规划,目标直指“中国创造”、“制造强国”。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
2.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中国制造2025”提出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四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五是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七是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八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九是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三)“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
从产生的时间来看,“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同时出现在2015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因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背景、全球工业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互联网驱动”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联系在一起。
作为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纲领和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将促使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国家希望通过“中国制造2025”规划,搭上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班车,并最终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执牛耳者。
对制造业而言,“互联网+”带来的驱动力表现为以互联网技术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融合渗透所引发的制造模式、生产方法和组织形式,如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变化。“互联网+”深度融合后,制造业的转型,将形成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互联网为驱动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以及以信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无缝协同。因此,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蓝图与“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必将深度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突破、大提速离不开互联网驱动。
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在2015年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强调,要将智能制造作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其主线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与传统工业”的融合,这是中国新一轮制造发展的制高点,将会驱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由此可见,借助互联网是“中国制造2025”得以实施的必然选择,只有达成互联网和制造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智能制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制造2025”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发展思路就是通过互联网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式的“互联网+制造”发展模式,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制造。
二、“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分析
“互联网+”是当今时代发展的核心特征,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人才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五项基本指导方针之一,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因此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打造中国式的“互联网+制造”、实现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人才,关键和根本也在于人才。要真正做到制造业的“互联网”驱动、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战略目标,首先需要的是相应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唯有具备强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体系,才能适应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及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需要。
“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国的工业生产将呈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特点,将真正实现工业生产的灵活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重新定义技术、生产和人之间的关系。制造过程不再是一个企业的单一行为,而将实现垂直整合,生产上中下游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人们将不仅是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中介,更多的成为网络节点的价值,将成为生产过程的中心。因此,中国式的“互联网+制造”发展模式,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宏观而论,如前所述“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两项国家战略的实现是复杂庞大、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对人才的普遍性要求是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但其对人才素质、能力、规格的特定性要求不可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工业生产领域(如应用领域、研发领域,硬件领域、工业软件领域、智能装备硬件领域、智能装备软件领域、数据分析领域等)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另外,这两项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尤为强烈。在互联网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驱使下,未来的制造业呈现出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特征,必将成为一项综合应用各学科门类的前沿领域。传统条块分割式的人才专业结构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专多精、多专多精的复合型人才将是未来信息化时代工业制造业人才需求的方向。
三、“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给高等教育的挑战
教育与工业化的关系,是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一页。从理论上讲,工业化和变革的过程必然是在一定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方面或程度上对教育发展产生影响。第二部分已经对“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论述,那么,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供应的主阵地,需要对当前形势下国家发展和工业变革做出何种回应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宏观认识上,高等院校作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要力量,应高度认识上述国家战略对我国跨入制造业强国行列、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勇于承担并履行好推进上述国家战略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应对“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中国的高等学校必须尽快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合格人才。具体而言,高等学校应从如下几方面做出改革。
1.确立创新型教育理念。“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是“互联网+”计划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是“中国制造2025”的两大基本方针。为了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的主要任务,高校理念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高校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发展规划与促进。这是一种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它决定了高校的思维和发展模式,是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当今的大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精神,“知识课堂”已不适应大数据、云结构、电子化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因此,高等教学机构必须彻底变革唯知识论的教育理念,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教育理念,成就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方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预设的宏伟目标。
2.更新人才培养目标。跨学科教育是信息化时代工业生产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高校毕业生既具有信息化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将自己的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社会价值相结合,还应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跨学科的知识背景、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四个层次:创新型的劳动者、创造型的研发者、卓越的行业管理者和践行者、优秀的公共服务者。
3.改革教学内容,建构跨学科课程体系。“中国制造2025”涉及众多新型技术领域,大致包含九大支柱性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云计算、工业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打印、知识工作自动化、工业网络安全、虚拟现实。目前我国高校工科教育的教学内容还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上述新技术的需求,急需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增加智能感知技术、知识自动化技术、虚拟化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内容。将这些原理和技术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就需要深入分析并提炼出适合教学的知识领域和具体的知识点,需要重新组织专业的教学体系,以使学生能够掌握新时期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知识。
“互联网+”提供的思路给我们以全新的创新思维方式,从课程改革到教学方法的转变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已经存在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就是“互联网+”的结果。培训工作者和创造型的创新研究人员、优秀的行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优秀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或专业,而是一个现存科系及专业间相互渗透的跨学科课程。
这种课程可以实现合作创新学科和学科之间的比较和在领域之间的边界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不同学科的整合,通过交流、沟通、协调,提出了一套新的、不同的理论和各单学科研究的概念,实现理论的整合。同一个人在精通几个学科后对同一个问题便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望得出创造性的结论。
4.改革教学方法。大学教学为了适应“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形势需求,有大量的全新的知识内容要传授给学生,就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好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的关键,因此要采用与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与本校学生学习状况相符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的知识体系设计并建设相关的认知和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可以建设虚拟实验室环境,在企业设立教学基地,创设边学、边做、边体会、边研究的学习环境,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信技术,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高水平的教学。互联网时代的慕课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都是值得借鉴和加以利用的教学形式。教师要用心设计,要积极探索问题导向、案例教学、阶梯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做到因人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期间需要学习的内容只会越来越多,知识更新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晓蓓.“中国制造2025”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8).
[2]张祺,蔡伟.“互联网+”该如何助力“中国制造2025”?[J].通信世界,2015,(10).
[3]曹雨平.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N].中国教育报,2015-07-16(11).
[4]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A Brief Discu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Orienting Towards "Internet Plus" and "Made in China 2025"
LIU Xiao-pinga,LAN Yub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Automation School;
b.Teaching Affairs Office,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In March 2015,the "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and "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ic planning were unveiled in Report on the Work of the Government,which is a necessary choice in order to enhance China'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and to shift from a big country to a powerful one for China. Engaged in producing well-educated population for the countr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nducting and undertaking the "Internet Plus" action plan and "Made in China 2025" strategic planning. Therefore,to prepare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country's further development,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needs to renovate its ideas,adjust the structure of its majors and educational model,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instruction methods.
Key words:"Internet Plus";made in China 2025;higher 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