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男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数据,使用ologit模型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对迁移劳动力的劳动保护、工资拖欠、迁移劳动力在迁出地的土地拥有情况、在城市的定居意愿以及身份认同等因素显著影响迁移劳动力就业满意度,而且分性别的结果分析显示劳动保护和工资拖欠等因素也通过检验。一方面,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权益保障仍然是影响其就业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城市的融入问题以及在迁出地的原有经济水平也直接影响迁移劳动力对自身工作和社会地位的评价。
关键词:农村迁移劳动力 就业满意度 劳动保护 身份认同
问题的提出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首先受收入和城市机会的自动调节,是拉力方面的作用(周天勇,2001),而推力方面的影响则是原有迁出地影响其经济收入水平的因素。劳动力迁移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提升迁移劳动力的福利水平(肖卫,2013)。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规模逐年增大,但是在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两个名词引起大家注意的时候,新一代农民工劳动力迁移的流动行为已经发生变化,其在城市的福利获得、劳动保护和权益保障情况都会影响其城市就业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其生活满意程度。针对农村劳动力迁移问题的研究,国外主要从效用最大化的视角分析迁移劳动力就业行为影响因素,例如中国的城市就业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和社会福利政策会影响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AM Gaetano,T Jacka,2006)。由于户籍政策带来的城市居民权益和农民工权益的差异,农村土地拥有情况仍对农民工的城市就业行为产生影响(De la rupelle maelys et al.,2011),而农民工在城市的适应性则会受到其在城市的生活质量的影响(J Knight,R Gunatilaka,2010)。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城市就业风险与农村迁移劳动力预期效应比较展开研究。例如,与城市居民和外来市民相比,农民工的权益和社会福利普遍存在缺失现象(王海宁、陈媛媛,2010)。迁移劳动力劳动保护不足、超时劳动和不良工作环境显著影响其健康状况(朱玲,2009;孟续铎、王欣,2015)。而农民工在城市的归属感以及适应性都会影响其在城镇就业的稳定性以及定居意愿,会出现农民工回流现象,进一步可能影响我国市民化进程(卓玛草、孔祥利,2016;王玉君,2013)。本文以河南籍农村迁移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分析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变量说明
(一)研究方法及变量赋值
为了对迁移劳动力就业状况和福利获得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2015年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实地调查。调查涉及河南籍迁移劳动力的就业、生活消费、农村土地以及社会保障等情况。共获得有效问卷286份,根据调查问卷和研究设计,本文解释变量通过题目“您对目前的总的就业状况感到满意吗?”来表示,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满意度按5个等级进行划分,依次是“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根据满意程度,分别给予“1”、“2”、“3”、“4”、“5”赋值,依次代表满意程度逐渐降低,满意程度之间存在顺序关系。
被解释变量选择调查样本对目前总的就业状况的满意程度,而解释变量通过三组影响因素的设定,分别反映在三个模型中,在模型1中包括:务工状况,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迁移经历及务工状况,例如就业时间等;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情况,主要涉及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内容;农村经济收入状况,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征用情况等。
在模型2中加入系列控制变量:经济变量,主要包括收入水平等;外出务工人员个体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育、婚姻状况以及技能状况;职业行业变量,主要包括迁移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等变量。
在模型3中,加入社会保险满意程度、定居意愿等主观因素。变量定义及赋值如表1所示。
(二)基本变量描述
农村迁移劳动力的调查样本中,男性和女性在样本中基本各占一半,分别占47.9%和52.1%;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1.67岁,62.94%为已婚;从教育程度来看,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占93.22%;从其职业分布来看,48.36%农民工为服务业员工和一线生产工人。农民工具体社会经济状况如表2和表3所示。
农村迁移劳动力具体参与社会保险项目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调查样本普遍存在福利获得缺少的情况,迁移劳动力在各项福利获得上均存在受歧视现象(王海宁等,2010)。迁移劳动力由于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导致与城市户籍劳动力法律地位的不同,因此在劳动福利保障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
农村迁移拥有劳动力资本存量和社会禀赋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调查群体具有新一代农民工的特征,平均年龄30岁左右,大部分拥有初中以上学历,拥有一定专业技能,但是仍有40%左右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迁移劳动力的劳动时间、月工资收入、月支出水平情况。在针对劳动时间的调查中,迁移劳动力平均每周劳动时间为54小时左右,根据劳动时间48小时的标准,存在超时劳动现象,而且60%以上的调查者存在超过48小时的劳动时间标准,月工资平均为3000-5000元左右,月支出水平为1000-3000元左右。
迁移劳动力的劳动保护、权益保障情况。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工资拖欠现象不严重,只有11%左右的调查对象反映存在经常拖欠工资的情况,但是企业普遍存在对员工劳动保护不足的现象,82%的调查对象认为单位的劳动保护措施不好甚至没有。40%的调查对象反映当发生因工伤害时,单位只会部分赔付。
迁移劳动力在农村土地拥有情况。57%的调查对象在迁出地仍然拥有土地,而30%左右的调查对象在给予合理补偿的情况下,愿意放弃土地进城定居。在不愿意放弃迁出地土地的原因调查中,51%左右的调查者担心没有土地无法保障今后的生活。
城市定居意愿和身份认同情况。只有21%左右的调查对象愿意定居在工作所在城市,而回家乡城镇定居以及回农村定居占59%左右,在定居城市最大困难的原因调查中,54%的调查者认为由于感觉到在城市生活成本高,41%的调查者认为无法就近照顾老人和孩子。另外,在针对身份认同方面的调查显示,47%左右的调查者认为其在城市工作应有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很好的承认。
分析结果
(一)总样本分析结果
由于样本中的迁移劳动力大部分为新生代农民工,其进城打工的目的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很大差异,其在就业过程中实现定居意愿的可能性也会加强。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城市生活福利保障的满足程度都会影响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满足度。因此,在模型2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在模型3中又加入一些主观变量,分别是社会保险的满意程度、城市定居意愿和在城市就业的社会认同度等。利用ologit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在模型1中:第一,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项目中有关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项目的两个替代变量都通过了z值检验,分别是“您认为您单位的劳动安全保护措施怎样”、“您遇到过拖欠工资的情况吗”。这表明目前对于农民工迁移城市就业影响的重要因素仍然是劳动过程中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的保障问题。迁移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以及收入稳定性对其就业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对迁移农民工而言,获得稳定的收入以及劳动过程的安全性仍是其劳动迁移和生活质量保障的基础,这也与托达罗等经典劳动力迁移模型相一致。第二,在务工状况的替代变量中,“您家的土地拥有情况”通过了z值检验。说明农民工是否做出迁移决策进城务工很大一部分原因跟原有经济状况有关,在无收入保障的情况下,会迫使农民工进城务工,而这种力量也直接会影响农民工对就业状况的评价。另外,很多迁移劳动力不愿意放弃迁出地的土地,也是为了能够在城市工作、生活无法保障的情况,老人和孩子仍会有一定的依靠。
在模型2中,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劳动保护、工资拖欠以及土地拥有情况等变量仍通过了z值检验,同时劳动时间和月工资水平也通过了z值检验。劳动时间的变化会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适应性(潘泽泉等,2015)。很多调查显示,迁移劳动力存在超时劳动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对其就业和生活质量的评价。
在模型3中,劳动保护、工资拖欠以及土地拥有情况、月工资水平等变量仍然通过了z值检验,城市定居意愿和在城市工作社会地位的评价也通过了z值检验。经济收入水平虽然是迁移劳动力进城的直接原因,而该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归属感以及社会融入状况仍是农民工迁移的驱动力(石智雷等,2015)。对其在城市融入状况的评价也会进一步影响其对就业的满意程度。
(二)分组结果分析
总的回归模型验证了有关文献分析的迁移劳动力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即在城市就业的收入及相关福利保障的缺少、农村土地拥有情况等都会显著影响其就业满足度,而且迁移劳动力自身体验到的被剥夺感以及在城市的定居意愿也会影响其就业满意度。但是调查对象的性别对迁移劳动力就业满意度以及定居城市意愿也可能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根据调查对象的性别,分组比较男性和女性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满足度的影响因素,分组讨论劳动保护、工资拖欠、土地征用情况对迁移劳动力就业满意程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发现,对于女性迁移劳动力而言,工资拖欠情况以及劳动保护情况显著影响其就业满意度,而对于男性迁移劳动力而言,还有一项通过了检验,即在农村土地拥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男性在农村土地拥有情况直接影响其迁移定居城市的动机,老人孩子的生活保障问题需要农村资产加以保障。
结论和启示
本文基于课题组2015年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迁移劳动力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一方面,迁移劳动力在城市的劳动权益保障仍然是影响其就业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城市的融入问题也直接影响迁移劳动力对自身工作社会地位的评判。同时,土地拥有情况对迁移劳动力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调查也显示,迁移劳动力的主观评价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比较中做出的,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因此,提升迁移劳动力的就业满意度,进而提升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要加强对迁移劳动力的劳动权益保护,为减少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成本创造必要条件。同时,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并改进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措施,为迁移劳动力实现身份转移增加引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
2.肖卫.中国劳动力城乡流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13(1)
3.王海宁,陈媛媛.城市外来人口劳动福利获得歧视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2)
4.朱玲.农村迁移工人的劳动时间和职业健康[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5.孟续铎,王欣.企业员工超时工作成因与劳动时间特征[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2)
6.卓玛草,孔祥利.农民工留城意愿再研究—基于代际差异和职业流动的比较分析[J].人口学刊,2016(3)
7.王玉君.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十二个城市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3(7)
8.潘泽泉,林婷婷.劳动时间、社会交往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研究—基于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3)
9.石智雷,彭慧.工作时间、业余生活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