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康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国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商贸流通业的主要内涵和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标准;然后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和差异,认为造成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阶梯式发展差异是由于区域的地理区位、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工业发展状况、市场化开放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最后针对当前商贸流通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实现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均衡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东、中、西部 商贸流通业 发展差异 合作 平衡发展
引言
商贸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产业。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这十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产业规模逐年增长(见表1),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高速发展中的商贸流通业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没有形成健全完善的流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监管制度不完善、行业规划不科学、各地区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化明显等。尤其是商贸流通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集中表现在我国东部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也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较为滞后。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影响了商贸流通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化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整体发展。本文对我国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差异进行分析,探索实现商贸流通业整体协调发展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释义
(一)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帮助企业将原材料运往工厂,同时也将工厂成品运往供应链最终消费者手中。商贸流通业主要是餐饮业、批发、零售、仓储等产业。商贸流通业在生产、销售和消费之间充当着桥梁作用,因此商贸流通业运行的速度决定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速度,反映了社会繁荣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
(二)我国东、中、西部划分标准
从地理位置上来划分我国经济区域,主要分为三大区域,这三大区域分别指的是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三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的,这一划分最早出现在1986-1990年我国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在我国东部经济发展区域中,发展较快的城市有江苏、上海、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广东以及北京、河北、天津等省市,这些地区在经济上发展相对较好、较快,是我国经济最繁荣的区域。在地理位置上,该区域地势较低,处在第三阶梯上,面朝大海,地势平坦,各方面的发展条件和资源条件较好。
中部地区则包括吉林、湖南、安徽、江西、黑龙江、蒙古、湖北、河南、山西等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没有东部地区高,地理位置上处于我国的内陆中部,资源较为丰富,整体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都介于东部与西部之间,是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实现我国东西部均衡发展的关键区域。
西部地区只要包括甘、贵、桂、琼、新、云、川、藏、宁、青、陕等省自治区。在地理位置上,该区域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区域,地势较高,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各产业的发展包括商贸流通业都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与东部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差异分析
如图1所示,我国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如下方面:
(一)地理区位
东部地区大多是沿海或者近海地区,沿海地区的地势较为平坦,因此我国沿海部分城市交通较为便利,加上近海地区可以利用海上运输,开辟更多的运输方式,因而运输成本较低。运输成本是流通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我国中西部地区多高山,地区与地区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因此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成本较大,运输成本高,从而对流通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地理区位因素还造成了资源分布、人口分布、资金和技术分布的差异。商贸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城市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涌入,不仅提高这些城市的教育水平,同时也丰富了相关城市的劳动力。2013年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了64.7%,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19.8%和西部地区的15.5%,丰富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满足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要求,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二)城市工业发展状况
工业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商贸流通业起初的模式就是为企业的工厂运输原材料,接着又将工厂的成品运往消费地,因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同工业的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贸流通业不断完善自身建设,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工业发展而服务。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程度较高,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对流通渠道、商贸流通主体构成、运行机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运行机制较为完善,流通渠道较多,所面临的市场更为广阔,发展更有保障。
(三)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城市化进程和发展与商贸流通业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城市化不断推进,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以及足够的劳动力。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需要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它依赖于城市聚集的资源,高速的交通环境和相对集中的生产要素,帮助商贸流通业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流通速度。城市有着相对便利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各种资源比较集中,因此能很好地满足流通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说城市化发展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东部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为其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包括完善的交通网络、先进的流通技术、活跃的流通主体等。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缺乏完善的交通网络、先进的流通技术、活跃的流通主体。
(四)市场化水平及其开放程度
市场是商贸流通发展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载体。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保障。相对来说东部地区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市场化程度较高,分工较细,给商贸流通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保障。
市场化开放程度决定了商贸流通企业的市场范围和国际化发展程度。商贸流通企业处在一个市场化开放程度高的环境中,那么其所面临的市场范围越大,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能性越大,开阔的市场范围和渠道能使商贸流通企业做得更大更强,越来越多的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起来了,从而也就使商贸流通产业整体发展起来。在东部很多省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广东、福建地区的一些城市是我国最早一批开放经济特区的城市,还有宁波、温州等一大批东部沿海城市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对外开放市场,开放步伐比中、西部区域要快,开放政策较好,改革较为彻底,并且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东部区域已经形成了较为开放和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为商贸流通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市场较为闭塞,市场开放程度不够,而且没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推动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例如广西也是沿海城市,水运较发达,有着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相对靠近,但政府部门并没有能充分利用这些天然的地理优势,商贸政策不够开放,约束太多,没能充分开放国际市场,因而也严重束缚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地理区位差异、工业化水平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市场化水平和市场化开放程度差异等,造成了我国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不平衡,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商贸流通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协调发展各大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完善国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实现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就必须以各区域间的合作为基础,不断开放市场,不断建设和完善各区域的流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东部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帮助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建立国内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
商贸流通业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开拓市场。西部地区的交通成为该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但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资源是东部以及中部地区所不可比拟的,所以东、中、西部地区应该加强资源的合作,保证我国国内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市场枷锁,主动加强西部与东部、中部地区商贸流通企业的合作,不断增加合作项目、扩大合作范围,学习、借鉴东部地区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此外,中央政府需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实现商贸流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各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合作,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不同区域间的商贸流通企业合作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扩大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
(二)改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促进商贸流通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推动商贸流通产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就要重点改善流通发展环境。首先,要建立起一套较为高效和完善的监管体制,由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产业相关协会、组织来对商贸流通产业进行统一领导与监督,为其正常、有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其次,在现有的商贸流通产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针对发展新形势、新问题来不断摸索和完善相关条例与法规,针对中部和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弱的情况,酌情给予该区域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对那些违法违规、破坏商贸流通业正常发展的企业行为给予严重制裁,将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扼杀在摇篮里。最后,要对商贸流通行业的市场准入体系进行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定,明确交易过程中发生各种问题时各个环节与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要紧跟国际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相关技术与设备,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优化商贸流通组织并完善信息化体系建设
优化商贸流通通组织首先要将东、中、西部商贸流通组织进行合作优化。东、中、西部商贸流通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与其它组织开展区域之间和区域外的合作与战略联盟,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来抵御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其次,要不断完善商贸流通市场的建设,比如建设相关的网络平台和较为完善的网上结算系统等,以实现效益高、流通快的目的。最后,在优化商贸流通组织的同时,也要完善商贸流通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为:第一,不断发展和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内信息处理中心建设,使得各商贸流通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市场情况和市场信息;第二,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备建设,比如主体收集、相关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的管理等,建立起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网络物流信息服务中心;第三,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对信息的管理与处理,防止信息泄漏和失真,从而确保商贸流通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强化国内外商贸流通企业合作与交流
东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已远超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东部地区的要停下脚步等待中西部地区赶上,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也需要不断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需要快马加鞭赶上,实现齐头并进。对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来说,可以借助深化与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企业的合作契机,扩大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空间,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开拓国际市场。对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来说,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是其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重要资源之一,通过加强与东部商贸流通企业合作来提升企业实力和知名度,进而走出国门,实现与国际企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五)进一步强化区域内商贸流通业发展
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东部区域商贸流通业强于中西部区域商贸流通业。然后东部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好只是相对中西部而言,事实上,我国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就连发展最好的东部地区,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商贸流通业规模大但效益低,东部区域各省、市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江苏、浙江、上海的商贸流通业要比山东、福建等地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成熟。对此,我国还要强化区域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首先实现小范围内的平衡发展。
东部区域商贸流通企业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新型商业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使传统的商贸流通经营发展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商贸流通经营。转变流通企业发展结构,将目前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转变为消费性、服务性多方位平衡发展。加大对商贸流通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管理与效益水平。
(六)加大中部和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力度
中部和西部区域的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加强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经济、产业发展的根本,尤其是对商贸流通产业来说,商贸流通产业非常依赖于交通网络、通信通讯等基础设施,因此只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流通产业的发展。针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云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区很多基础设施仍未完善的情况,我国仍需要不断加大交通运输、环保环卫、通信通讯、防震减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使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产业快马加鞭,赶上东部地区的发展,实现齐头并进、共同进步的发展目标。
此外,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发展商贸流通业。例如中西部的山西、陕西、新疆等地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这些区域可以建立以能源产业为主的商贸流通业,如成立运输和服务煤炭、天然气的流通企业,以能源优势推动贸易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云南、广西等地旅游资源丰富,且与东南亚国家相邻,我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行业,逐步改善市场环境,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促进该区域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七)建立统一的商贸流通业市场运营体系
要实现商贸流通业整体协调发展,就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破除市场阻碍,制定统一的市场交易准则。中部区域是连接东部和西部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建设好中部地区的交通网络,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商贸流通业的集散中心,强化商贸流通周转效率和能力。西部地区则要彻底改变政府的保守做法,进一步开放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积极“引进来”、“走出去”。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则要深化改革,积极开拓和扩大市场,实现连锁经营,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成为大型商贸流通企业或集团,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结论
本文主要对我国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差异以及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商贸流通业的内涵和我国东、中、西部的划分标准,东、中、西部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划分的;其次分析我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差异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呈阶梯式发展,东部最强,西部最弱,中部居中,造成阶梯式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因为区域的地理区位、工业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工业发展状况、市场化开放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最后针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提出了商贸流通业未来改革和发展方向,即实现商贸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商贸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建立国内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改善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二是优化商贸流通组织,完善信息化体系建设;三是强化东、中、西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合作。中央政府需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商贸流通业协调发展,实现商贸流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各地方政府也要加强合作,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鼓励和支持不同区域间的商贸流通企业合作发展,缩小各区域之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差距;四是强化国内外商贸流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东、中、西部商贸流通企业在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开拓国际市场;五是进一步强化区域内商贸流通业发展,率先实现小范围内的平衡发展;六是加强完善中西部地区交通设施设备,以及相关商贸流通业的设施的完善工作、环保环卫、通信通讯等商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七是建立统一的商贸流通业市场运营体系,为建设平等的商贸流通业市场竞争环境而努力,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商贸流通企业,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峰,章武滨.中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演进趋势与影响因素[J].产业经济研究,2015(1)
2.李罗.商贸流通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耦合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13)
3.郝正亚,王菊红.中西部区域商贸流通业促进新兴产业承接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4.冯海英.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5.刘芳.西部商贸流通业水平局部差异性动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