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及运行分析

2017-02-10 18:24杨曦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运行方式转型升级

杨曦

内容摘要:流通产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具有很大影响力,是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拓展消费新领域、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基础性产业。现阶段,我国在“稳增长、扩消费、强优势、补短板、降成本和提效益”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三去一降一补”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缺陷,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注重现代流通产业的运行范围与轨迹,更加需要合理分析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治理结构和运行方式。因此,本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与产业运行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我国市场治理结构和运行中存在的竞争和垄断问题进行了梳理,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措施,以解决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组织结构的低效现象,配合我国的“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践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新理念。

关键词:流通产业 市场治理结构 运行方式 转型升级

引言

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之间是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一般是由前者决定后者,同时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又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现阶段,在流通产业的发展中市场结构理论较多。首先,产业组织理论就是流通产业的基础理论形式;其次,市场结构理论也为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和指导,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结构现状和市场结构模式都是从该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最后,竞争和垄断理论也对流通产业市场治理和运行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所以,在理论角度的引导下,可以为我国流通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牢靠、准确、完善的理论支撑。

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模式的评价分析

(一)市场治理结构的类型分析

完全竞争市场治理结构类型。完全竞争形式的市场治理结构最早形成于市场结构理论之下,这种治理结构类型具有三点基本特征:首先,企业发展规模较小、市场中存在买卖双方、市场集中形式较低。其次,企业产品发展形势是无差异产品形式,产品同质化较高。最后,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市场,不会存在市场壁垒,而且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是完全畅通的,不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完全垄断市场治理结构类型。完全垄断形式具有两点基本特征:首先是要假设市场上仅存在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提供的产品在市场上是没有替代品的。其次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壁垒较高,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这个市场,所以也很难与这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形成竞争模式。

垄断竞争市场治理结构类型。垄断竞争形式具有三点基本特征:首先要假设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产品之间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其次要假设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企业,而且各个企业在市场经营中所占的比例均较小,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主宰整个市场。再次是假设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的壁垒较低,任何形式的企业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到这个市场中。

寡头垄断市场治理结构类型。寡头垄断形式具有两点基本特征:首先是假设市场上只存在很少的几个类似企业,而且每个企业在市场的发展中仅仅占有部分市场份额,并且这些市场份额可能对市场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其次是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关系,并且这种市场结构模式的进入壁垒较高,新型企业很难进入到市场内。

(二)市场治理结构的理论分析

市场治理结构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这一结构理论存在三种基本假设形式:一是企业进出市场是自由的,对于各种类型的企业来说,刚刚进入的企业不会在市场上存在任何竞争劣势的问题。二是企业在产品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有相同的条件,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假设潜在的进入者,也可根据企业的进入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市场净盈利性分析。三是假设企业进入后,能够获得不同的发展策略形式,进入市场的新企业能够较快地融入到现有市场之中,并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成绩。

(三)市场治理结构的评价标准

不同的市场结构类型存在不同的假设条件和分析行为,同时也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因此在分析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可以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分析,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则必须要进行市场结构模式的评价,所以要能够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对其标准进行划分,以便能够衡量不同市场的不同经济结构模式。

现实性标准。从本文汇总的四种市场治理结构类型可以看出,每一种市场治理结构模式都需要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的基础之上,且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经济比较接近,说明这些假设的现实性均较强,而且企业通过市场结构的分析能够很好地促进这种结构模型的建立。如果将其存在的现实条件和经济发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情况下的现实经济同现实条件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这解释了市场治理结构理论的一种缺陷,说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一种很难实现的经济形势,但是通过对两种结构模式的比较,二元市场治理结构理论更加符合现实经济的需要。

特点性标准。我国市场经济中不同的产业类型,其技术形势和结构特点不但完全不同,而且产业所带来的市场资源也迥然不同,因此从市场治理结构的特点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市场资源发展为规模经济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不同的市场结构模式存在不同的市场进入标准,也存在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在分析其特点性标准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在经济结构形式上有不同的进出标准,具体应该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做出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有效竞争标准。有效竞争是企业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结合竞争活力和规模经济形成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竞争格局和经济发展方式。从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排斥的,这种排斥关系尤其在规模经济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明显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为不会相互发展和相互促进的负相关性。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随着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发展,企业逐渐开始集中生产,从而形成垄断经济,而且垄断会导致经济市场缺乏竞争活力,进而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拓展。

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经营成本高但效率低

规模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转型升级。但是在我国的实际经济市场中,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很小,发展中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如在20世纪末,我国最大的零售企业上海一百,其20世纪90年代的年销售额为3亿美元,而当时美国沃尔玛的年销售额为936亿美元,二者之间相差312倍。到了21世纪初,二者之间的年销售额仍然相差150多倍,虽然在近些年,我国零售企业的发展规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和突破,但相对于世界一流零售企业来说,我国的零售企业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并且,企业的发展规模小,直接形成了市场规模经济小,企业降低发展成本则较为困难,致使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二)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

市场集中度主要是在一定的产业中分析其市场份额,一般是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如英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占英国全国零售商店总数6.2%的商店,其总销售额占据全国的62.8%;美国最大的50家零售企业经营效益占全美社会零售总额的20%。而我国在21世纪初,全国最大的100家零售企业的零售额为1642亿元人民币,占我国社会零售总额不到6%,这个数字说明了我国企业市场集中程度较低,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

(三)企业进入市场壁垒较低

市场进入壁垒主要是指新企业进入一个产业比原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付出费用,一般情况下进入壁垒主要指经济壁垒、产品差异壁垒以及经济生产费用所产生的壁垒等多个方面。

首先,规模经济壁垒。流通企业可以是拥有较大经营面积的大商店,也可以是只有几平米的小商铺,因此我国流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发展规模弹性较大,企业比较容易进入到流通产业之中,而且进入流通产业所需要的成本费用也较低。其次,产品差异性壁垒。流通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商品经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产品必须要实现更好的形式,如果将资金的制约因素排除在外,那么可以发现流通企业一般能够采购到不同质量和档次的产品。因此,从物质形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流通企业之间的产品差异性较小,而从相对费用进行考虑,则可发现市场结构中流通企业的商品货源较多,这是因为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买方市场出现,导致企业必须积极促进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并要注意竞争对手的发展形势,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便提高核心竞争力。最后,各类费用壁垒。流通企业的员工操作项目一般较为单一,这些员工经过培训后进入企业生产、管理等部门,其费用壁垒较高,从企业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方面来看,企业必须改变这种政策发展的弊端,积极在政策支持的范围内进行经济交易往来,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国家积极鼓励发展流通产业,但却忽视了对流通企业规模和数量的宏观调控。

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的目标模式分析

我国市场治理结构模式的评价为三条原则:其一是产业现实性,其二是产业特点性,其三是有效竞争性,其中有效竞争标准是评价流通产业市场结构的核心。这是因为一种市场治理结构模式的好坏,首先要通过市场绩效的高低来衡量。另外,市场竞争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活力的提高,从而使企业拥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市场治理结构的发展中必须以有效竞争为核心,进行市场治理结构模式的目标衡量。

(一)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衡量

流通产业大型企业主导的二元市场治理结构,能够使流通产业内发展的一些大规模经济组织利用效益的增高来实现经营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流通企业经营效益和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十三五”的相对开放市场环境下,外国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型流通企业也在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并参与国内企业的竞争,所以国内大型企业必须进行积极改组和转型,以提高企业发展实力,从而更好地同国际企业进行竞争,提高企业发展门槛。

(二)市场保持竞争活力的衡量

首先,我国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因此产业内企业的进入可能会对新的企业带来一定压力,所以原有企业面对这种竞争,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其次,在二元市场结构环境下,市场竞争的开展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这种形式的竞争主要采用长期品牌竞争模式,很少使用价格竞争。其二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一般是以一定的地域内企业作为竞争对手,企业间的关联性较高,且各自之间比较了解,同时竞争对手相对于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有针对性,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各中小企业均有各自的竞争方式,从而促进各企业的市场占领。

(三)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兼顾的衡量

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大型流通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大型流通企业的经济实力比较强,而且发展规模比较大,在发展过程中有比较多的分支机构存在,能够较好地改善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且这种经济发展结构形式能够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进而使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另外,在流通企业之间会存在潜在的竞争对手,这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流通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以便长久、健康地存在于市场竞争之中。

市场治理结构中的契约联结方式

(一)市场治理结构变动中契约联结方式分析

契约联结方式的分析,首先要在不既定制度环境下进行,经济理念采用“市场和公司合二为一”的方式,内生变量是影响市场治理结构变动的一切因素。当流通企业采用不同契约联结进行交易时,这种方式是市场治理机构变化和市场交易变动的一种创新。如果市场经济中制度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中企业的支付成本,则市场协调问题就在体制转归的发展中较为突出,市场治理机构所产生的制度安排对于市场的多层性和复杂性制度网络具有重要作用。

就我国流通产业现存的运行格局来看,体制转归使其制度设计理念难以实现市场转变,在这种经济发展理念下,我国流通产业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股权类型,另一种是委托代理模式类型,两种类型的发展都是根据市场机制和原则进行运行和发展的。除了这两种类型的公司以外,市场经济中还存在一种比较依赖政府的公司类型,即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这种公司类型的发展一般是国家经营,所以这类公司的发展缺乏竞争活力,很难提高企业经营水平。

(二)市场治理结构契约联结方式不同的影响分析

市场治理结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契约的不完全性决定的,如契约的产生、发展、执行、结束的不完整、有断裂和缺陷,如拖欠、坏账、管理成本等的产生。产生契约不完全性的因素较多:首先,由于契约各方均存在有限性的限制,或者受信息传递、认知能力、计算能力和心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都可能造成契约各方在复杂多变且不确定的贸易、金融、商业等环境中,其行为理性度是有限的,因此很难对长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出全面而准确的计划安排,签订契约时条款的遗漏将不可避免。虽然在我国的合同法中,有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但其先合同义务、附随义务、后合同义务等都没有具体细则,这就使有限理性更无力制约契约的无限信用风险。其次,中介组织无法验证,有些具体内容虽然对于契约各方是清楚并明确规定的,但对于其他局外人则是无法体验和观察到的,所以在出现纠纷时,中介者(如法院)很难确定哪一方违约并按规定执行处罚,这也造成了契约联结的不完全性。最后,信用制度不完整性。当企业之间发生契约纠纷时,法院一般要求诉讼者搜集信息并支付交易费用,这些交易方式是公司与市场趋于统一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我国目前市场信用过程中的契约不完全性,除了具有一般经济社会的不完全契约特征外,其主要还是来自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和信用制度的严重扭曲,这都使我国信用契约的不完全性更加突出。所以,这些问题都极大地提高了发生契约纠纷的可能性和重新谈判(或缔约)的事后成本,增加了企业信用市场的交易费用。

(三)市场治理结构的契约不完整性分析

从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方面分析契约联结方式的不完整性。首先,对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平衡来看,在总公司的影响下会形成一个以关联形式为主契约联结的方式,这种联结方式的存在是改变市场经济发展形式的主要结构模式。因为总公司对各子公司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对子公司进行股权比例分析,不同的子公司会被分配有不同的股权比例,而后,依据子公司的实际发展情况改变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为公司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其次,从公司治理的外部结构进行分析,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原来以公司产品交易为主要契约联结的方式,正开始逐渐变成以影响总公司为主导的市场治理结构模式。在这种市场经济发展结构中,比较容易混淆各子公司的交易范围和交易形式。最后,市场结构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混合交易和等级交易并存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市场结构治理模式,这种结构治理能够很好地反应交易契约,提高交易者在交易过程中的警惕性,降低交易者的短期合约比率,从而促进交易的顺利完成。

从市场治理结构的变动趋势来看,市场治理和公司治理之间的约束关系比较密切。这说明在契约理论角度下,流通企业经营策略的实施会改变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论实际发展环境如何,这些变化在市场治理结构下都必须要进行创新发展,因此在市场治理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政治制度纳入其中。

本文将契约联结方式的变化看做是市场治理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关系不完全的契约分析,都能够看做是改变市场治理结构的分析,从另一方面的分析来看,不管是利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改变流通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实施市场结构创新的研究,都是对市场治理结构的创新研究。所以,我国流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完全契约是确定的,这种制度不仅出现在市场治理层面,也会出现在经济体制发展中,由于这两种形式的存在,我国流通产业的市场治理结构和产业运行才会不同于成熟体制国家的发展,所以对我国流通领域市场治理机构和产业运行格局的分析必须考虑体制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

综上,从理论角度分析流通产业市场治理结构和运行,能够更加透彻地分析我国不同经济体制下流通产业运行的格局形式,从而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提出不同的产业竞争和垄断创新形式,评价制度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使市场治理结构用制度创新来协调制度环境下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更好地指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更快地实现我国稳增长、扩消费、强优势、补短板、降成本和提效益。以解决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组织结构的低效现象,配合我国 “互联网+流通”的行动计划,加大我国流通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推动我国实体商业的转型升级,拓展消费新领域,使流通产业真正成为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何大安.市场治理结构与产业运行格局—对中国流通产业竞争和垄断现状的理论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12(7)

2.田平.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商贸流通产业规模化利弊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3)

3.叶志鹏.中国主流流通组织低效率困境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

4.何大安.流通产业分析边界及其理论定位[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

5.赵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4)

6.王燕铭.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我国流通产业特性、地位及发展态势[J].商业时代,2014(16)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运行方式转型升级
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
智能电网调度运行面临关键技术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