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Eye+On+You
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著
于是|译
让我介绍一下自己。我就是那个模糊不清的影子。在视野里一闪而过,掠过过镜子边缘的人。我欠你一声道歉。我理应解释一下。是我令你怀疑自己是否清醒,但情况是这样的。我时间的流速是你的时间的十二分之一。也就是说,你的一小时等于我的十二小时。所以我很难被发现。除非我一动不动地站着,否则你看不到我,我在你的视网膜上留不下踪迹,像个贼。视像好比是信仰编撰的一页事实。但我看到的你真切无比,纤毫毕现。你就像慢动作的人体模型,锁定在你那同样慢动作的日子里。慢动作的狗,慢动作的猫,慢动作的蝴蝶,慢动作的黑鹂鸣出慢动作的歌。慢动作的橄榄球赛,慢动作的高速公路,慢动作的火喷出慢动作的烟。慢动作的树慢慢地摇曳,慢动作的暴风雨,慢慢地扯下慢动作颤抖的树叶。这诅咒啊,美好而神圣。我迈出仔细测量过的十二步,而你刚刚迈出第一步。我用走,就能超过你的车。对我来说这只是个游戏。把你的酒杯扔到地板上吧;扔吧,就现在——我会看着它,逐帧逐秒看到它的启停。如果我想接就能接住它,从房间那头慢悠悠走过来就能接到……也可以不接,欣赏它粉碎的过程,端详红酒四溅的场面。如果我现在探入你的手袋,取走你的钥匙,你想破头都搞不明白它是怎么丢的。想想各种可能性。无限的可能,就算不是无限多,也会多得吓死人。我想拿什么就拿什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盯着谁看就盯着谁看;然后,大步踱进克里姆林宫,只为了在大独裁者的咖啡里掺一点钋210。谁能阻止我?唯有我的良心,我那忠实的朋友。良心的忠告就是我收听的广播。恶意、谋杀和悲伤已让这个世界伤痕累累。如果我乱插一脚,谁敢说就不会让明天的局面更糟呢?我的族群隐秘存在,尽力避免成为民间传说、都市传奇,还有那些或悲恸或疯狂或迫切渴望当网红的人做的网站。我们只在有必要的时候、选择性地与那些值得信赖的、不会被我们的幻影移形吓到的慢世界的贤人联系。文字是我们钟爱的媒介。无论时间流动快慢,写下来的词句都能恒久保存。
我们并不是生来就这样。很久以前,我也和你现在一样。那时的我相信,时间只有一种流速;我和地球上的所有人共享的同一种速度。直到那一年的12月18日:既是死亡又是出生的日子。你知道吗,我发誓要杀一个人。他叫克里斯宾·赫尔希。一个上了年纪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名声在那时候已叫不响了,现在索性无人问津,但在那年的12月18日,他就是我的起点和终点。明明可以有别的成就……年少轻狂的我却偏偏当了个评论家。电影,电视,歌剧,表演——你能想到的我都评。好评捧人,恶评毁人,我所有的评论都有结论。大概,我喜欢那样思考吧。我赏给赫尔希的大作——从很多方面来讲,那就是他的最后一本书——彻头彻尾的打击。一击致命。开膛手杰克式的独门招数。一评激起千层浪,万人笑,让那本书寿终正寝。几个月过后,我几乎把这件事忘光了,但克里斯宾·赫尔希没忘。我们的下一次交集是在哥伦比亚的某个庆典上,这位作者和我握了手。他赞许我有睿智的诚实,写文章鞭辟入里,“没有一句屁话”……然后在我的手提箱夹层里塞进了毒品,再向警方举报。也许他只打算搞一次卑鄙的恶作剧式的报复,但他从头到尾也没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在我被捕后也没吱声。他咬死不开口,眼看着我百口莫辩,被判入狱。波哥大监狱。我的事业完蛋了,身体搞坏了,积蓄都用于行贿了。好不容易捱过凄惨的头四年。之后转到一所英国监狱——在地狱里熬过数个春秋后,这简直像在公园里散步——然后才被释放。以前的好日子全没了,像死了那样的没了,像去年的苍蝇一样死透透了。于是,我飞到新英格兰,要履行自己在牢房里发过的毒誓。我站在那儿:在圣诞节前的一周,在积雪覆盖的树林围绕的大学办公楼里。举起我的枪,瞄准,我所有不幸的原作者就在我眼前。他知道这是该来的报应,自作自受,所以根本没打算逃跑,也没打算反抗、 否认他的罪行,或求我回心转意。他只求我饶他一命。但我的誓言坚不可摧。几天前,我收到了诊断报告:癌,无法手术,最多还有十八个月。要不是在波哥大监狱里待了那些时日,本可以发现早期症状。赫尔希凭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夺走了我的生活——薪水不菲的教职,崇敬有礼的学生,退休金,莱茵河上游的红酒之旅——而等待我的只有化疗、体检和收容院的病床?去他妈的。他就该死。就在此时此地,第一颗子弹给赫尔希,第二颗给我自己。孩子们,这才是我所说的正义。我宁可当个反英雄人物。在头颅内卷起的旋风中,我向零倒数。
法官,陪审团,行刑人,我一人充当。有罪!有罪!我们都同意。十,九,八,七,六,五;我毫不犹豫。克里斯宾·赫尔希,双眼紧闭,框定在他办公室的窗户里,雪中的树林在柔和的微光里,我和枪倒影在玻璃上。但就在“四”的时候……怎么回事……雪慢下来了。雪不是稀薄了,而是放慢了速度。“三”……见鬼了,雪花停止了——或者说,几乎完全停止了降落。赫尔希战栗的脸庞也一样。是幻觉?我大脑中的激素引发了幻觉?“二”,一个身影出现了,虽然看不清,但确实模模糊糊浮现在我视野的边缘。定睛一看,形象分明了:一个非常、非常老的老女人,羊毛外套上落着雪片,带护耳的鼠皮帽子。不是鬼,我知道,可是……赫尔希看到她了吗,我怀疑他并没有。她伸出皱巴巴的手,搁在我的手腕上。像口袋里那么暖,像折纸鹤那么轻。她凝望我,眼神清澈且意味深长:别这么做;别,这不对;你知道这不是你。《都柏林人》——就像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里的那些——总在顿悟时转身,现在,就符合那类叙事场景。我对赫尔希的满腔怒气积存多年,现在却泄了气,一泄而空。憎恨发出持续不断的低鸣声,我始终听不到,直到它停止。多年以来,我不曾感受过那样纯粹的沉静。不止是哥伦比亚事件之后的这些年。而是有生以来。非常、非常老的老女人带领我走了出去。我甚至没有扭头瞥过赫尔希一眼,他坐在那儿,仍在等待那颗子弹。走廊里有一个清洁工,来来回回拖着地板。我们径直走过她眼前——我手里还握着点三八口径的枪——可她没有留意到我们。后来也这样。下了楼,在接待处,十几个孩子如蜡像般静立。我没法不用这个比喻。如果你有足够长的时间去看,就会看到在慢时间中慢动作的蜡像们。有个女孩正把长发往后甩,就像欧莱雅洗发水广告里的模特那样。金色的发丝飘在半空,如海葵般轻微摇摆。她的朋友正在啜饮杯中的咖啡。水汽不慌不忙地舒展开来。运动员体魄的男孩看起来实在滑稽;脸孔活像滴水兽雕像,脑袋微微后倾;接着就是一个喷嚏,从“阿~~”到“~~嚏!”足有十秒钟。星云状的鼻涕喷出来……像花粉一样,四散开去。漂亮。我在另一个孩子的袖子上蹭了蹭自己的大拇指。根据我的神经系统和大脑反应,一切和你和我一样真实。但我们就那样走过去了,没人看到我和我安静的向导。发生了什么事?两幕间的这段插曲太奇怪了,我只能听任自己被引领。好像在梦中,我们才会那样做。
“别担心。”她说。站在外面的台阶上,雪好像要用一个世纪才能落下来。我的神智仍很清晰;我没有死去,也没有做梦。她的口音是美国人;措词很干脆;音量很低。好像她有五十多年没有大声说过话了。“我活在比你更慢的速度里。确切的说,你是十二分之一。所以他们看起来才那么慢;所以我们才能在他们周围跑来跑去。”她刚刚救了我一命,就在赫尔希的办公室里,让我的判断力不至于崩溃。没错,我这个可怜鬼被狠狠地耍了——但我不是杀人犯。她把时间带给我,让我重新思考,从崭新的视角去思考。她的任务完成了,就会回到她山间的小屋。我可以留下来,既然她走了,时间就会恢复原样。我可能又能来去自如,走上楼梯,去赫尔希的办公室完成我刚刚开始的行动,毕竟,我想要血债血还……我也可能选择跟她走;了解她和她的族群;她的天赋还可能治愈我。我没有犹豫太久。我没有钱、信用卡和朋友,也没有回曼彻斯特的机票。“我要跟你走”,我回答:“如果可以的话。”她说可以,但我先得慷慨地丢弃我的枪。我如释重负。我把枪扔在带滚轮的垃圾桶里。她说“很好”,接着就带我走上一条结冰的小路,走过校园里的墓园,庞然而茂盛的雪松间,只见一块块墓碑露在雪堆之上。我们横穿马路,走过公车,车上的乘客们就像果冻里的巨型飞蝇,停滞于时间。有只受惊的狐狸俨如在冰川上蹑行,“飞快地”躲开我们。小桥,溪水迟缓流动,林间小径慢慢出现。雪花降落,俨如沉泥碎屑落向夜的海底。我们攀了多久的山坡?沿着树林间小径走了多长的路?我说不上来。我们没有讲话。恒久沉默。小木屋矗立在一块岩石上。我猜想,白天看起来应该很不错,但我看到的只是夜色中的枝杈、半空的雪云、孤立的雪花和垂在屋檐下的冰柱。非常、非常老的老女人转动钥匙,门向内敞开;屋子里有暖炉、点亮的提灯、咖啡壶和两张窄床,仅此而已。若是年轻时的我,现在肯定会连珠炮似的发问:你是谁这是哪儿怎么回事儿为什么?但波哥大监狱教会了我保持耐性。安安静静地,我端起自己的碗。主人预备了一点蔬菜汤,和坚果面包、核桃油一起端上来。天哪,太好吃了。
几百年前,在某些已不存在的国度,她所在的部族被称作“吉普赛时间人”或“时间流浪汉”。我的导师说,在现代社会,我们改用“慢游人”这个名字。慢游人比蜉蝣般的凡夫俗子活得久,“一生古稀年数,乘以十二。来吧,爱因斯坦,你自己算。”长寿到这个地步,就要面对凡夫俗子无法触及的一些难题。谁来爱我们?谁在乎?肯定不是那些睁眼瞎的人形模特,他们甚至无法相信我们与他们同在。长命的人是孤独的。蜉蝣们逐年老去,“游戏结束”几个大字也会越闪越亮。每一天的价值与日俱增。与此相反,慢游人的终结之时却始终那么遥远,近乎渺茫。她说,一年又一年,会有一种终极的无聊感悄然而至。我和许多同族发现,解决方法就藏在那条古老的律令中:对他者有所为。那就是我们的法则,她说,我们的重点,我们的用处。治愈徒劳感的万用妙方。解饿的美食,治病的良药。把醉鬼推开的那一下,以免他被卡车撞死。把梦中人扇醒的那一巴掌,以免他被楼下着火后的烟雾呛死。甚或仅在某个身心俱残的男人面前现身,以免他毫无必要地扣动扳机……我们的行动归因于机缘、命运,或祈祷的人。谁在乎?重要的是结果,而非缘由。我聆听她讲的字字句句。我也信,每一个字都信。就算有别的说法,也未必能少几分荒谬。烧开的水壶咕咚咕咚,在我们听来就像含糊的鼓声。声响从往昔、或是尚未来临的未来传来。我问:“为什么是我?”她掀开炉盖。热气喷薄而出。她往炉膛里塞了一块木头。她的脸庞掩在阴影里,蒙着金铜色泽。“我活了八十个年头”,她说:“感觉却像过了七个世纪。我的河水流淌,改途换径,冲刷大地,再汇入大海。万事万物都有终结,包括我。我在寻找一个接班人,传承我的天赋;已经很久了,理查德,你一直在我眼里。”我咀嚼着这话的含义,至少是尝试着。这让我受宠若惊,我对她说,但你准是疯了。就在那一天,我差点儿开枪打死一个人。我这算哪一种守护天使啊?“了解过痛苦,领会过绝望的那一种。”她回答:“有用的那种。想听实话吗?我的朋友,和我相比,和我干过的事相比……你顶多就是个童子军。简直就是圣人。”我告诉她,我得了癌。她非但一清二楚,还因此格外信任我。“医生预测你还有十八个月”,她说:“乘以十二;算算剩下的日子。来吧,爱因斯坦,你自己算。”
我在山间小屋里独自醒来。阳光勾勒出百叶窗的隙缝。我打开窗,深深呼吸,让肺腑浸润在纯净又清冷的冬日山林气息中。天空是蓝色的,交响诗般的蓝色令我的视网膜欢唱又疼痛。厚雪覆盖的树林几英里几英里几英里地绵延到哈德逊河,再绵延绵延直上卡茨基尔山。好美。我的第一个“慢日子”是在小屋里度过的:相当于你的十二天,不过,虚弱苍白的太阳只越过天空一次。第二个黎明来临时,我开始了自己作为慢游人的旅程。实话实说,我从未停下过脚步。这条路通向帐篷和棚屋,医院和清真寺;食品赈济站,贫民窟,摩天大楼,废弃地,避难所,战区,非法入住的民宅。监狱是我的专长所在。我太了解囚禁的意义。不管是谁我都去帮,不管是小事还是并非不值一提的事。任何情况下,任何看似有用的事。邪恶是罕见的,但道德在灰色地带,人们都会构建私己的地狱。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常常是这样的:“让他们展现更好、更智慧的那一面。”从没有人指名道姓地谢过我,也从没因为我不求他人感恩而得到赞许。我的生活是孤独的,毋庸置疑:这是我的前辈早已讲过的事实。当然,我有时也犯错,但我能证明那是出于好心。至少,我希望如此。说到这儿,就该解释我手头在做的事儿了。为什么你——独自一人——在看这五段文字?你出现在这里绝非偶然。你可不是碰巧读到这篇东西的。就好像,当初那个非常、非常老的老女人也不是碰巧出现在克里斯宾?赫尔希的办公室里的。你知道的:我那十八个月已经扩容为慢游人的二十年了。我没什么要抱怨的,只是,现在时日已晚,万事万物都有终结,包括我。你眼中的自己是没希望了。但我看到的是坚强的撒玛利亚人。你知道我有一种天赋的本领,我的朋友。你知道,天赋需要归宿。毫无疑问,我的搜寻已该告终。事实就是,你一直在我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