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进(四川省国资委,成都610015)
对四川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几点思考
◎ 徐 进(四川省国资委,成都610015)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方式。国务院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为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路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落实改革政策的要求,也是国有企业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的迫切需要。研究四川省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关问题,对于理清思路、加快统筹推进四川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存量资产改革,即对现有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另一个是增量投资混合,即在新增投资项目中引入民营资本或国有资本主动参与民营项目,形成混合所有制公司企业。国有企业存量资产混合所有制改革,触动了“产权”这一公司法人治理的根本,使出资人的切身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企业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增量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发展,实际上是国有企业新增投资项目由“单打独斗”向“联合出击”转变,有利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四川省属国有企业高度重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2016年6月,省属各层级国有企业共882户,其中混合所有制企业约400户,占总户数的45%。增量投资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约占80%,存量改革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只占20%。
从层级分布上看,四川省属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国有企业层级越往上,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越少;层级越往下,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越多。调研显示,目前四川省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独资公司,仅有两家集团公司在筹备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集团公司下属的二级企业中只有不到30%属于混合所有制。
对“混改”的认识不到位。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独资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股东由一变多,股东会由虚到实,出资人不再由政府单方面代表,公司法人治理将进入市场化轨道,势必引起企业内部管理深刻变化,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政府部门、管理层、职工、债权人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统一思想行动比较困难。“混改”涉及国有资产转让,历来都是改革中的敏感问题,一些企业领导心存顾虑,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不想改、不愿改。调研显示,2016年,四川省属企业集团公司有计划推动下属企业“混改”的集团公司只有6户,仅占集团公司总数的25%。
懂“混改”的专业人才缺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政策法律、金融投资、公司治理、企业管理、国企党建等众多领域,操盘手需要很高的综合素质和统筹协调能力,才能有条不紊地驾驭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国家和省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比较原则,不能拿来就用、照抄照搬,需要结合企业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四川省属企业整体市场化水平不高,擅长“混改”的专业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办法措施不多,特别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利用不充分,对产权市场、证券市场、海外资本市场、股权投资基金等方面的研究和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运用产权交易、金融工具、投资组合等新模式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亟待加强。
存量国有资产缺乏市场吸引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仅凭一厢情愿就可以完成,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双方达成共识、形成合意是基本前提。民营资本追逐利润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国有企业的资产状况是否良好,能否为民营资本带来更丰厚的投资回报,无疑是民营资本参与“混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川省属企业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基础性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在整体资产中的占比不足15%,且比较分散、弱小,能够吸引资本市场眼球的“混改”项目不多,加上整体经济下行,投资需求不断萎缩,致使“混改”难以推进。
“控股权”之争难以有效化解。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中,由谁占控股地位,是争议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混改”项目失败的关键因素。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都想控股,都想掌握企业控制权。国资方面认为,民营资本一旦控股,企业的性质不再是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社会公共利益、企业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混改”效果无法保证。民营方面认为,如果继续由国有资本控股,民营股东缺少话语权,会导致经营管理权旁落,投资收益难以保障。
国企的特殊性让民营资本决心难下。经过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实现了地位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但国有企业仍具有特殊性。国有企业不但要遵守普通民商事法律法规,还要遵守国有企业的特殊规范,增加了国有企业办事程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经营的效率和灵活性。国有企业在促进就业、维护稳定、参与抢险救灾等方面,要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这些行为必然会影响到民营股东的权益。此外,一些国有企业还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民营资本不敢贸然进入。
改革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奔着问题去,目的就是解决困难和问题。针对“混改”的上述问题,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两种方式加以化解。
加强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统一,改革政策就缺乏群众基础,难以得到广泛拥护、自觉运用、快速推广。针对“混改”认识不到位这个突出现象,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强政策解读培训,通过正面宣传引导,向各层各级说清楚、讲明白“混改”的政策精神、内涵实质、配套措施,以及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深远意义,阐明党委政府推动“混改”的态度和决心,消除对“混改”的各种错误理解和担忧,积极争取各阶层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拥护和支持,努力营造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
坚定“混改”方向,多种方式引导。国资监管机构要从经营业绩目标考核入手,对企业发展规模、速度、效益、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严格考核奖惩,倒逼企业主动寻求“混改”。探索由国有资本出资引导,吸引银行、信托、机构投资者等社会资本组建规模较大的“混改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专门参与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督促各层级国有企业落实功能界定与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不同属性,实行不同股权结构的“混改”。在增量投资项目上加强管控,原则上新增竞争性投资项目不再采用国有独资的股权结构,有效确保增量投资中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创新改革举措,确保“混改”实效。广泛借鉴各地推动“混改”的先进经验,不断创新推动“混改”的方法措施。坚持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加快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试点工作。围绕公开公平公正改进保障措施,着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围绕提升活力效益增添改革手段,破解改革难题。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运用产权转让、改制上市、参与PPP项目、引入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借鉴国外金股、优先股、加权股等模式,采用差异化的股权结构设计,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实际需要,甚至可以探索具有一票否决权的特殊管理股制度。
推动重组整合,理顺管理体制。充分运用无偿划转、吸收合并、共同新设等方式,推动央地企业之间、省市县企业之间、企业集团之间、集团内部子企业之间大范围、多层次、高频率重组整合。剥离低效无效资产,减少系统内部产业重复、同业竞争,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一批优质资产、优质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可以在重组过程中一并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实现简化步骤、一步到位。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理顺国资监管体制,加快实现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尊重契约精神,维护股东权利,切实杜绝政府对国有控股企业的不当干预,有效增强“混改”项目的市场吸引力。
搭建“两类”公司,借力推动改革。国资委监管的一级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独资公司,混合所有制企业一般都在二三级企业层面,这是现行国资监管体制决定的,也是阻断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向政府传递的需要。国资监管机构缺乏做混合所有制企业股东的经验,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机制、管理人才。如果对集团公司进行“混改”,必然涉及国资委直接持股、派遣股东代表、另行设计工作规则等问题,牵涉面广、程序复杂,尤需慎重。集团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和国有资本授权体制改革相结合,通过组建国有独资的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混改”形成的国有股权划给“两类公司”持有运营,或者将集团公司国有股权划入“两类公司”,再由其按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混改”。
2016年10月26日徐进主任一行到国电大渡河调研,参观“智慧企业”展示中心、云数据中心等重要平台。
选拔任用专才,提升“混改”能力。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离不开专业人才支撑,国资监管机构和企业领导班子层面均需要有一批真正想“混改”、敢“混改”、会“混改”的掌舵者、操盘手。企业集团公司也要有一支熟悉公司法人治理的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管理人才,促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公司法人治理无缝衔接,有效利用股东协议、公司章程、决议机制、法律维权等市场化手段,将“混改”后的企业管理好、发展好,促进国有资本持续保值增值。因此,要在企业领导班子配备、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工作,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前,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迫切需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而混合所有制改革触及深层次的产权变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基和方向,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好抓实。改革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富有创造性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迅速壮大国有资本规模,大力提升国有资本经营效益,不断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是国资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光荣使命、神圣职责。
(本文作者为四川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