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企业合作意愿:动因、实证与对策

2017-02-10 07:56:37杨贤传方少卿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动因精品课程校企

杨贤传,方少卿,陈 树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铜陵 244061)

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企业合作意愿:动因、实证与对策

杨贤传,方少卿,陈 树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铜陵 244061)

以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意愿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对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校企共建的必要性,为此,开展了一次调研活动,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了影响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意愿的动因并进行排序,接着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些动因进行归类和解释,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企业、院校和企业家素质四个角度提出了提高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意愿的对策。

精品课程;企业;动因;对策

当高职教育步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互联网+”又开始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教育行业也是概莫能外。教育开始呈现出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等新特征,如何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课程教学将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精品课程以其自身独特优势决定了它将在未来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对学校教学的诸多方面产生重要辐射作用,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但是,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问题的核心集中在教学内容的理论化比重过大,实践教学比重和深度都有所欠缺,教学内容脱离企业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教条化倾向严重,这与以职业和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本质不相适应,教学效果欠佳,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探究新模式、体现创新性。其中校企共建精品课程就是一种有益尝试,这种模式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体现了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在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大趋势,对密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1]目前,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还处于摸索阶段,为此对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意愿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进而建立更加科学的合作机制提供经验证据。鉴于此,课题组针对112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动因、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 调查研究设计

课题组在对典型企业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参考了Jennifer Young(1997)和Rick Reeve(2001)编制的相关问卷,结合张俊珍等人(2008)的研究成果,编制了“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意愿”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五点量表形式,共有16道题目。[2]87量表设计完成后,采用德尔菲法对量表进行了一定修改和完善,确保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和聚合效度。在正式开展调研前,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预调研,利用SPSS21.0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整个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96,大于0.7,量表内部的一致性较好,指标的可靠性可以接受;所有题项的CITC值(校正的项总体相关性)均大于0.4,基本符合研究标准,通过信度检验。[3]本次调查以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为主体,其它企业为补充,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内和长三角地区,共有112家企业配合参与了本次调研活动,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研究样本,这些企业分属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也是高职院校主要的就业面向企业,其中小型企业50家,中型企业50家,大型企业12家。通过电子邮件共发放了40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301份问卷,回收率达到75.25%,本次研究主要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 调查结果与实证检验

(一)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动因分析

动因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的总和,可以充分反映出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意愿,如表1所示,共列举了16项可能的动因,采用五级量表形式,受访者对某项赞成程度越高得分也就越高,反映出企业参与意愿也就越强烈。[2]88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均值的高低进行排序,就可以得到影响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动因。

表1 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动因分析

通过表1中的分析结果可知,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动因还是基于企业的利益,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水平、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入企工作、享受物美价廉的劳动力等,而且这些利益都是一些直接利益,也就是可以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这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向企业类型有一定关联,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就业单位还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缺乏战略意识,追逐短期利润最大化,对利润的追求带有一定盲目性,发展规划不合理,战略定位缺乏科学性,普遍关注短期利益,忽视企业形象建设。同时企业也希望通过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增强业务竞争力,这与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有关,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经常性培训,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技术劳动,而高校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可以满足他们的部分需求。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受访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部分企业创始人还是专家学者,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决定了他们的个人偏好对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有着决定性影响。最后,企业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也有着一定兴趣,但是这种兴趣是建立在双方合作双赢的基础上。因此,找到双方合作的利益契合点是提高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意愿的关键所在。

(二)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动因的因子分析

为了更好地对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动因进行归类并做出管理学解释,将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用下列数学模型来表示:

上式中,X1、X2、X3、…、Xp为p个原有变量,它们具有一定相关性,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F1、F2、F3、…Fm为m个因子变量,称为公共因子,其中m 小于p 。

在进行实证分析前,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719,大于0.5的最低标准,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值P=0.000<0.001,拒绝原假设,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性差异,适合做因子分析。接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原则上遵循特征值大于1准则,选取的因子数应使累计解释的方差比例达到70%左右。如表2所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偏低,而第五、第六主成分的特征值也十分接近1,而前6个主成分旋转后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也达到了66.068%,因此这里选择6个主成分做为公共因子。通过碎石图也可以看出,从第一个因子开始,曲线开始迅速下降,到第6个因子后,曲线近似一条直线,加上大多数指标的公因子方差都大于0.6,说明提取的6个公共因子可以较好地代表原来数据中的主要信息。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图1 碎石图

表3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根据因子载荷大于0.5的原则对影响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16项动因进行归类,并对6个公共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4]其中通过案例教学提高企业知名度、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享受物美价廉的劳动力、与公司的现有业务发展有所关联、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因子1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出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共建精品课程获取收益的动机,可以命名为校企合作经济效益因子;方便企业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水平在因子2上有较高载荷,反映出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提高员工培训水平,可以命名为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培育因子;企业领导的兴趣、提高企业的研发实力、吸引优秀毕业生入企工作在因子3上有较高载荷,反映出企业家素质可以影响到了校企合作,进而提高企业的科技实力,可以命名为企业家素质与发展潜力因子;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改善企业的公关形象在因子4上有较高载荷,反映出企业意识到了改善企业形象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可以命名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因子;建立“学习型”组织、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在因子5中有较高载荷,反映出企业希望通过合作提高企业人才水平的愿望,可以命名为知识管理与组织再造因子;帮助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因子6上有较高载荷,可以命名为校企合作成果因子。

通过因子分析,将排序混乱的16个动因重新简化浓缩为6大动因。影响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意愿的第一动因是追求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第二动因是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第三动因是可以深挖企业的发展潜力;第四动因是通过合作改善企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动因是实现企业知识化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最后是帮助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履行社会责任。所以,企业合作的初衷还是希望能够改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优化经营绩效。[5]要提高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上述动因为依据,分析企业需求,找到利益交叉点。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

三 提高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意愿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大动因还是希望可以获得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意愿的关键所在。[6]现阶段光靠学校是很难能够建立好这种双赢的合作关系,很多院校在实践过程中都走了弯路,产生了不小的社会负面印象。加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面向企业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也没有大企业集团的形象发展战略,承担社会责任不是他们考虑最急迫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通过行政、税收等手段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比如在税收优惠、高新技术企业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必要时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要求。在操作层面上,政府需要做好平台搭建工作,扮演好服务职能角色,健全合作成效监管机制,杜绝校企合作的形式化,协调好不同主体利益诉求,变被迫式合作为主动寻求合作,真正践行国家制定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7]

(二)提高精品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完善和提升过程。在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公共因子2反映了企业有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迫切愿望,对高水平的培训课程有着迫切需求,这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契合点。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淡薄,很多精品课程建设只是为了完成理论教学,对企业的培训需求缺乏研究,课程的社会服务能力尚待完善。因此,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科研与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深入企业调研,在满足学生对理论和实践教学需求的同时,提高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流程和结构“课程化”,将工作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精品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教师也可以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成长为课堂上的教师和企业的培训师,最终使精品课程的网上学习者突破在校学生的传统界限,使在岗职工也能通过精品课程汲取所需知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责任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差异化竞争策略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而有形产品的差异化难度与日俱增,无形的形象差异化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对中国企业而言,特别是中小企业,它们往往对短期利益过分追求,忽视了对自身形象的维护与塑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堪忧,这不但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也影响了企业的“基业长青”。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很容易看出企业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有一定需求,但是表现得不够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很容易淹没在短期经济利益的漩涡中。因此,企业应该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把精品课程共建当做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平台、改善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并提升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层面上来。企业在与高职院校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可以持续改善自身形象,实现植入式营销,扩大自身知名度,宣传企业使命和价值观。众多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已经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会对消费者选择产生积极影响,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感。[8]因此,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既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是一种间接的促销行为,这种差异化形象一旦塑造成功,就会持久而稳定地发挥作用。

(四)重视企业家素质对企业参与精品课程意愿度的影响

公共因子3可以充分表明企业家偏好也会影响到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优秀企业家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们十分关心企业发展,他们深知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为此,一方面,他们积极招聘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不断强化员工培训,加强知识管理,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水平,维持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推进校企合作、建设精品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理论水平,与“学习型”组织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降低企业人员培训成本,因而十分赞成开展这种合作。因此,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伙伴时,应该重视企业领导意识对校企合作深度的影响,分析企业领导的成长经历与偏好,优先选择有强烈事业心、热爱学习、重视员工发展、把个人价值实现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优秀企业家,提高合作成功率。当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做好自我修炼,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达到或超过企业家的期望,使双方的合作务实而有效。

四 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石。针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积极进行研究,找出原因所在,摸索出有效解决方案。校企合作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要构建出一套成熟的合作与运行机制,才能提高企业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意愿。同时,必须指出的是,高职院校进行的校企合作与重点大学进行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是不同的,高职院校应该做好自我定位,找准合作对象,深挖优势。[9]最后,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是调查对象范围不够广,样本量也不够大,调研的普遍性受到一定影响;其次,研究所用的量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效度和信度,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1]孙新波,査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

[2]张俊珍,田东平,崔瑞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及障碍因素的调研[J].开放教育研究,2008(2):87-90.

[3]刘波.品牌形象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以电脑职业培训学校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20-32.

[4]梁艳清,张永林,关 昕.职业院校学生校企合作教育满意度量表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86-89.

[5]霍丽娟,刘新起, 李虎斌,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6]刘芹,吕郑超,何彬斌.效率、激励和竞争: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以长三角医疗器械产业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3(9):48-55.

[7]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90-93.

[8]李海廷.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购买意愿分析[J].商业研究, 2014(2):88-96.

[9]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144-168.

[责任编辑鲁海菊]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s: Motivation,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YANG Xian-chuan, FANG Shao-qing, CHEN Shu
(Management Department, Tongling Polytechnic, Tongling 244061,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qualit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notation, put forward the necessity of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carry out a research activities, research method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mbini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riginal the data, to identify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motivation and sort, and then us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classify and explain to these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this,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willingness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course from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entrepreneurs in four aspects.

Excellent course; Enterprise; Cause; Countermeasure

G423

A

1008-9128(2017)01-0118-04

10.13963/j.cnki.hhuxb.2017.01.033

2016-05-19

2015年安徽省高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营销心理学(2015gxk111)

杨贤传(1982-),男,安徽巢湖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动因精品课程校企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4
舟山六横话中“官”语法化的修辞动因
当代修辞学(2014年3期)2014-01-21 02: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