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研究

2017-02-09 09:28汤春玲马跃如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6年6期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城镇化

汤春玲+马跃如

摘 要:运用Panel Data模型和方法,依据西部地区11个省区2000-2014年数据,考量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差异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性原因所在。鉴此,应通过优化城镇布局和加大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吸引人口进入城镇,提升城镇化率,同时,缩小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西部地区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居民消费需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当城镇化加速发展时,居民消费需求提升迅速,当城镇化发展放缓时,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需求息息相关。尤其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涌入城市,创造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尤其了带动了房地产、物流、金融、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29.04%持续上升到2012年的52.57%,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货币总量也有了较大提升,从2000年的人均2355元增长到2012年的14098元。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货币总量也以人均20452元遥遥领先于西部地区的9593元。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新定位,以及西部城镇化开发的纵深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持续增长的大好时期,如何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是摆在西部发展面前的关键问题,显然需要科学分析推动其稳步提升的因素,本研究选择从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居民收入)的两个因素入手,科学分析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居民消费需求差异的内在关系,为指导新常态下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协调发展,有序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科学建言,有鉴于此,本研究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科学研判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对城镇化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视角考察城镇化的关联因素,而站在需求视角考察城镇化的学者也有了一些成果,相关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一部分学者对我国城镇化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提出了质疑,甚至认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水平或者消费需求关联性并不高。如范剑平等(1999)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消费率增加的贡献微乎其微[ ],研究得出两者的相关程度较低。刘志飞等(2004)则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比重与城镇化率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相关程度也较低 [ ]。陈南岳(2004)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借助相关实证方法得出结论也是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十分有限[ ]。

然而更多的研究认为,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如国外的著名学者刘易斯(W.A.Liews,1954)提出城乡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农业与工业的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动力,而随着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也带来比农业生产更多的收入,因此,其消费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消费需求也会得到同步提升,这在某种意义上推导了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积极影响[ ]。罗斯托(Rostow,1990)在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过程,而城镇人口的增多是导致居民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后上升的主要原因所在[ ]。克鲁格曼(Krugman,1991)则分析了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益,认为城镇化推进会带来人口增多,并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增多,引致消费规模扩大,因此,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是正向的[ ]。另如国内的汪利娜(2001)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则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是增加收入一条重要途径,久而久之也会对人口城镇化率提升产生直接影响[ ]。李朴民等(2009)认为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是城镇化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而推动城市就业岗位增多,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提升城镇化率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 ]。李通屏等(2013)、程莉,滕祥河(2016)研究认为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有一定的正向影响,提高城镇化质量,可以提升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率的良性互动,并指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基本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存在通过消费传导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 ]。刘厚莲(2013)、温雪,柳思维,熊曦(2015)、石大千(2016)等人建立了Panel Data模型,对相关时间段城镇化与居民消费水平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揭示了城镇化带动消费的路径,并指出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10]。

对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不少学者也进行了研究探索。吴小渝、曹宗平、邓祥征等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应直接借鉴东部地区发展模式,而应探索属于自己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发展资源型、贫困地区旅游型以及依托交通干线促进城镇化建设,构建长期稳定的绿色城镇发展战略,推进绿色文化、建设绿色城市,筹措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发展基金、发展城市绿色产业。齐红倩,席旭文(2015)指出缩小我国城乡差距、提升农村消费水平的关键在于厘清城镇化发展、城乡收入及消费差距内在影响关系及变动特征。

综上所述,众多国内外研究表明,主流的研究观点都一致认为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需求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居民消费需求又主要受到居民收入的影响。然而,中国区域范围广,如四大区域板块间的差距都十分明显,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距就很大,现有研究大部分基于全国视角,未考虑到区域差异,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就不同的区域板块,结合区域的特点和发展态势,科学判断城镇化与居民消费以及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科学的对策,才能抓住问题所在。本文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将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就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展开具体研究。

二、西部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1.西部城镇化发展态势

第一,城镇化率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与此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出现上升的态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西部城镇化的高度重视,西部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8.7%提高到了2014年的45%以上,增长了进2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2000年的944.2元提高到了2014年的突破10000元,可见,近十多年以来,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了十多倍;第二,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消费需求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如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差距为7000元,到2014年已经达到2万元,差距已经十分明显,同时,西部地区城镇化率虽有所提高,但较2015年全国平均水平56.1%相差甚远,且城镇化率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西部地区新进城的农民由于短期内买不起房,对其他消费品的消费能力也十分有限,消费需求的提升相对要慢很多,也成为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发展问题

西部地区的特殊性注定了其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需求以及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与众不同的地方:第一,城镇化程度影响消费结构。西部城市主要以中小城市为主,大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如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大都在500万以下,其他地级市的人口规模则更少,人口规模引致的城镇化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很难发挥,与此同时,其城乡二元结构也比较突出,居民消费需求差异明显。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相比,农村居民仍以生存型的实物性消费为主,消费模式单一。大城市层级的短缺,缺少高端的城市配套设施,居民消费水平也很难实现升级。第二,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农民进入城市,也将影响城镇化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加上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密度小,基础设施的单位投入很大,导致了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速度也很难跟上去,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生活成本也并不比东部地区低,在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背景下,使得西部地区整体消费需求受到严重制约。第三,城镇化发展制度和观念障碍仍然局部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但是一些观念上的差距还比较大,比如西部地区离土不离乡的观念制约,加上传统的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念仍没有得到较大改观,很多农村居民仍然舍不得离开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即便通过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但对城镇化率的提升作用还不是特别明显[11]。另外,量入为出、注重消费效益、强调消费带来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短期内难以得到大众的认同。总之,由于西部地区面临城镇化程度、基础设施不足、制度变革滞后等问题,使得居民消费率持续低下,消费结构升级缓慢,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落后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也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

三、理论假设与模型设定

1.理论假设

曾令华(2001)研究发现城镇化率的提高直接来源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引致农村人口进程的关键因素,而人口进城后必然创造出更多的需求[12]。樊纲、王小鲁(2004)发现城镇化率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3]。王云、赵斌(2010)、方辉振(2010)认为城镇化率提升会带来更多的投资和需求,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居民消费需求都会得到提升[14]。杨明灿(2010)研究发现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虽有所提高,但支撑农村居民进城的动力仍然还不够足。刘厚莲(2013)、张永浩(2013)研究发现,资本形成率和居民消费需求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会对居民消费需求增加产生影响[15]。雷潇雨,龚六堂(2014)认为中西部城市比东部城市更容易通过扩大人口规模来提高城市生产能力和消费率增速[16]。肖万春,瞿理铜(2015)认为城镇化发展不仅要体现在城镇化率提升上,更应该注重城镇化质量,如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的优化等[17]。张秀利,祝志勇(2015)认为从居民消费水平的角度可以考察城镇化的质量并判断城镇化的“真伪”。并通过对1978~2014年城镇化率和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得出居民消费与城镇化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居民消费显著提高了城镇化率,且居民消费对城镇化率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18]。本结合上述主要观点,本文就西部地区城镇化与居民收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作出如下假说:

假设1:城镇化率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影响。众多学者观点认为,城镇化成为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所在。且学者们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人口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倒U型关系。即城镇化率越高,城镇化带来的集聚效应将对居民总体消费需求起一个提升作用。因此,本文假设城镇化率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影响。

假设2: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总量有负向影响。即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空间激发的活力就会变少,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总量将会下降,而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口的吃穿住行对消费的影响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其对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影响也是有限的。而且,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将延缓居民进城的速度,如一度上涨的房价,增大了农民入城的成本,如果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那么大,农民进城速度会大大降低,从而抑制城镇化率提高,进而影响居民总体需求。

假设3:资本形成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率对居民消费需求有正向影响。资本形成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率越高,表明对这个区域的投资越大,投资越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进而使得居民更加宜居和宜业,更多吸引居民聚集这个区域,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也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的集聚效应。

2.变量与模型设定

本文着重考察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及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考虑到数据的易查性和可比性,居民消费需求用居民消费率来衡量,它等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的比例;城镇化用人口城镇化率来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城镇化的中间变量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表示,同时,根据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假设,选取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农村固定资产占总固定资产的比例)两个控制变量。为消除异方差,对上述变量皆进行自然对数变换。综上,本文设定的模型如下:

其中,i、t分别表示西部地区的某个省份和2000-2014的某个时间点, 表示i省在第t年的居民消费率, 为城镇化率, 为控制变量,包括城乡收入差距、资本形成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率。 为不可观测省份固定效应, 为随机扰动项。

3.数据说明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西部各省区统计公报,所选取的样本包含2000-2014年西部11省区(由于西藏数据确实,故没有纳入)的年度数据,限于篇幅,本研究仅对原始数据做一个描述性统计如下表1所示。

四、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本文选择Schwarz标准自动选择单位根的滞后期,得到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从结果看,各个变量的原序列均是非平稳的,但一阶差分之后都是平稳的,且在1%水平上显著,也即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I(1)。

2.协整检验

利用面板数据开展城镇化、居民消费协整分析,需要考虑到“伪回归”的可能性,鉴于本文样本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T=15),采用Pedroni检验、Kao检验和Fisher检验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结果看,这些变量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模型,因此,可以进行模型估计。

3.模型结果

本文考虑到数据的静态性,采用固定效应更合适估计,因此,使用Hausman检验,如表4所示。从检验结果爱看,R2达到0.88,说明此模型对西部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4.实证结果分析

第一,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正向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呈现出1%的显著性。且城镇化率每增加1%,居民消费需求相应地增加0.337%,这说明城镇化率带来的居民消费需求集聚是很明显的。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尤其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西部地区的后发赶超提出了明确要求,西部地区的中大型城市今后也会实现突破,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都会凸显,对西部地区的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领域拓展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居民可供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也会推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而消费结构的升级会创造源源不断的就业机会,给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促进城市消费需求增长和城镇化的稳步提升。可见,可以通过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市产业支撑能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四个方面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但是,西部地区目前仍然面临着制度建设落后于城镇建设,投融资环境较东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吸引更多优质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匮乏,城市功能衰竭;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发展质量低下,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综合竞争力较弱的问题。这些都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难。

第二,对于控制变量而言,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有负向影响。数据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需求相应地降低0.211%,这说明城镇居民会因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而减少消费,比较符合西部地区的实际,当前西部地区的消费层次还不高,如住房、汽车等方面的消费比东部地区要少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带来的消费集聚效应。结果也显示,资本形成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均为正。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基础设施改善有益,同时也缩小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而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人口进出城市越来越方便,必然激发一些潜在的需求空间,进而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大胆消费。这也将有力的促进西部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

5.影响途径

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城镇化需要居民消费支撑,居民消费又需要居民收入来支撑。相对于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则更多的是创造需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的途径进行如下四方面说明。

第一,城镇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由于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拥有更高的劳动工资率,这将显著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另外,随着更多劳动力在城市集中,更多的信息、资金、技术等在城市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丰富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进而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城镇化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必然带来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等环节的改善,同时,便利了区域与区域间的交流,在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上都会有所改变,尤其是伴随着中大城市的引领作用发挥,会有更多的城市商圈出现,激发更多的商业发展空间和消费后劲。城镇化促使消费心理和消费品种不断更新,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

第三,促进产业升级,扩充市场需求。城镇化是以城市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再分配过程,由于城市相对农村拥有更多的资本等要素,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得城市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推动商贸、餐饮、保险、物流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不断升级,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

第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循环效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产业吸引功能的增强,也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从而形成城镇化与消费需求的良性互动。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的发展态势和发展问题,并利用2000-2014年西部地区11省区的城镇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的提高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增加具有正向作用。根据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和政策调整建议:

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缓慢进行,居民消费水平持续低下,西部地区城镇化对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城镇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匮乏,城镇制度建设落后,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促进作用有限。由于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态势的独特性,新时期西部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问题,探索属于自己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首先,积极推动城镇化率提升,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应把握西部地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好时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应将要素城镇化转变为人本身的城镇化,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提高城镇化率。同时,要合理安排西部地区城市结构,布局具有合理梯次的大、中、小城市,以产业关联为支撑、网络化发展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形成多元化的消费模式。

其次,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激发居民消费需求空间和活力。要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样才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消费方式。同时,在推进人口城市化的同时必须兼顾农业和商业部门的发展,减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并以收入政策为核心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与此同时,应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城市商业网点布局优化,为居民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开通一些城乡公共交通、建立城乡信息沟通网站,以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的消费方式,向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方式转变,让居民有钱消费,有途径消费,想消费。

最后,注重城镇化制度建设,提升消费观念。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所在,扩大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以及首要任务。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鼓励西部地区招商引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让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变得更有,吸引、留住外来投资,吸引、留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着力在消费激励措施上想办法,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欲望,在鼓励住房、汽车等消费方面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真正让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得到稳步提升,居民消费需求跃上一个新台阶。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城镇化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