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习式”学习策略在小学国学课程中的应用

2017-02-09 14:48许凤英
中小学德育 2017年1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国学学生

许凤英

摘 要 “浸习式”学习策略强调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氛围,利用集体诵读效应和校园环境让学生学习经典。学习时间安排上让学生高密度接触国学经典,从而产生熟悉感、亲切感;学习方法强调与其他学科、其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处处受到熏陶。

关 键 词 “浸习式”;国学经典;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03

国学经典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能感受古诗文的特点,提高驾驭民族语言的能力,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育人内涵的引导,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因此,国学经典教育无论对于个人成长还是民族复兴,都大有裨益。但如何组织小学生有效学习国学经典,仍是一个探索中的话题。五山小学经过长达15年的实践,探索出“浸习式”国学经典学习策略。以下是学校在实践中的思考。

一、“浸习式”思想因实践中的问题而生

当前,全国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蓬勃景象。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安排以及学习方法、组织形式的确定上,存在忽视传统文化特点、忽视小学生年龄特征等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尤其是学习策略运用不当,影响了学习效果。比如,有的学校学习时间安排过少,学生每隔几天才接触一次国学内容,对国学内容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有的学校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只能死记硬背;有的学校简单、粗暴地布置读背任务,没有处理好国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的学校孤立地开展经典诵读,未能与其他课程或活动有机结合,学习形式单一,学生学得生硬而被动。

五山小学2001年开始国学经典教育实验研究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反思,提炼出成效显著的“浸习式”学习策略。所谓“浸习”,是指让学生沉浸于国学氛围中学习国学。该理念源于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认为校园环境好比泡菜汤,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莘莘学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1]五山小学根据“泡菜理论”,提出了国学经典学习的“三论”——“泡菜论”“煲汤论”和“存钱论”。“泡菜论”重视创设国学经典学习的大氛围,包括校园文化、集体学习效应、多学科渗透、各活动融合等,让学生时时处处零距离接触国学经典;“煲汤论”强调学习经典犹如文火煲汤,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贪多求快,而宜慢慢引导积累、感悟;“存钱论”则将学生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比作“存钱”,每天“存钱”,每天巩固,不易遗忘,不易疲劳,存到一定量时就可以“零存整取”,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奠定基础。这“三论”形象而准确地概括了五山小学经典教育的形式与特点,并成为这项工程得以长期顺利推展的保障。

二、“浸习式”学习策略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时间上的“浸习”

五山小学在学习时间上采取“长短课并设”的形式,即每周一节国学长课(40分钟),每天一节短课(10分钟),均列入课表。

短课,是指每天一节10分钟的诵读课,每天读记,每天巩固,不易遗忘,也不易疲劳。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在学习材料后,隔20分钟重新学习时,记得58.2%,1小时后记得44.2%,1天之后,只记得33.7%,6天后,只剩下25.4%在脑海中[2]。与遗忘进行斗争的首要办法就是组织有效的复习。国学经典内容与儿童学习生活是有距离的,如果不有意识地及时复习巩固,会很容易被遗忘。实验证明,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3],为此,我们安排学生每天上10分钟的短课就是一种有效的分散复习。另外,每天读背能够让儿童高密度地接触国学经典,时间一长,自然对国学经典产生熟悉感、亲切感。

长课是指40分钟的常态课,每周一节,其教学模式有别于短课,不只是各种形式的读背,还有着完整的 “三环七步”国学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文意、感悟道理,并指导价值观的建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再背诵。其中的“三环”指:温故、知新、致用,“七步”指: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等。尽管相对于现代白话文,国学经典内容显得深奥,但由于古人遣词用句非常讲究,或押韵,或排比对仗,或注重声调的起伏,因此很容易读出韵味。尤其在有了一定的古文积累后,学生自然会形成良好的语感,不管是什么样的古文,读几遍后就会朗朗上口了。因此,国学课堂上,读的比重很大,各种形式的读背占了整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

(二)组织形式上的“浸习”

如何讲国学课堂一直充满活力,其秘诀就在于组织形式上充分利用儿童学习的集体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可以模仿父母来发展,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同伴来学习,群体的同化现象使得同伴群体而非家庭完成了社会文化的传递 ,直接促进了儿童在群体中的社会化[3]。在此意义上,浓厚的集体诵读氛围的创建,会影响、推动班级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地学习,儿童在集体中诵读的兴趣与热情以及坚持的时间远远超过个人诵读。

集体诵读可以读出很多花样,如“读”包括范读、引读、领读、小组读、男女对读、接读、配乐读、变换节奏读;“背”则有接龙背、问答背、拍手背、比赛背、你应我和背、同桌对背、据主题背、开火车背、吟诵展示等。开火车背是学生最喜欢的形式,有“单轨火车”和“双轨火车”之分,所谓单轨火车就是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接龙背诵;双轨火车就是同桌两人一起接龙背诵。这种集体诵读,能让全班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地沉浸在听、记、背的学习氛围中,既强化了记忆,又培养了学生上课集中注意、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增进了小组的团结合作。

(三)学习方法上的“浸习”

国学内容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是多维的,体现为其他学科和各种活动中的渗透式学习以及学校环境的浸染式熏陶。

1.其他学科中的“浸习”

北京的数学名师孙维刚曾说:“教师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八方联系,浑然一体,造成学生总是浮想联翩思潮如涌的思维状态。” [5]所谓“八方联系”,是指将学科间的知识相联系、学生的新旧知识相联系,使学习内容不孤立,从而引发学生联想。我校的国学课程学习就特别强调这样的“八方联系”,因为要让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走进千年历史的古代文本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各种“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坡度。比如,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融合国学内容,让学生感觉到国学经典就在身边,就在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样不仅拓展延伸了国学课堂,还补充丰富了学科资源。

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跨域百年的美丽》,学生在评价居里夫人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老子的思想谈居里夫人如何对待得失、名利。学生立刻就联想到老子第81章中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名句,思路一下子就贯通了,既准确地把握了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又完成了对老子这两句富有哲理的经典名句的运用。

再如,艺术课程中,美术课学习国画、为古诗古文配画,音乐教学时用歌舞、小品、快板等艺术形式演绎古诗文,能使精深的国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有趣的汉字”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体育课程融入中国传统武术,邀请武当山教练长期驻校指导师生学习太极,使得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不仅有全校师生的八段锦,还有各年段的武当基本拳,有效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养心、生智、健体的多方位的功能。

2.活动与行为中的“浸习”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可以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中,也可以与学校各项活动相结合。五山小学定期举办的“与经典同行,让书香伴我成长”读书节、“经典浸润心灵,艺术燃亮生命”人文艺术节、“武当功夫与阳光体锻”体育节等大型活动,巧妙地融入国学元素,丰富了活动内涵,为师生提供了展示国学素养的舞台。

行为中的“浸习”强调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后的践行,以强化对国学内涵的感悟和促进良好品行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经典中的道理入脑入心,并联系生活实际践行,避免出现说时头头是道,做时我行我素的知行脱节现象,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如,学生学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要做到考试时要诚信作答,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作弊。如此,才会促进学生养成诚信做人做事的好习惯,为今后立身处世奠定基础。

3.学习环境中的“浸习”

良好的环境氛围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五山小学的书画廊、经典墙、国学馆等处处可见诸子百家、著名诗人、民族乐器、民间工艺的介绍;班级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介绍国学、国艺、国术;红领巾广播站的“与经典同行”栏目,赏析经典诗词、分享经典学习体会等,都使得学生不知不觉地亲近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涵养着气质和品性。

在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升温的时代,我们更要理性地思考如何兼顾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国学经典内容特点、教育本身规律,科学、有效地抓好国学经典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民族文化复兴尽力。

参考资料:

[1]涂又光,刘献君,刘亚敏,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3):65.

[2][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16-321.

[4]陈会昌,叶子,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17(4):50.

[5]教师吧:孙维刚老师介绍[EB/OL].(2005-10-01)[2016-12-15].http://www.jiaoshi8.com/2msjs/20101119007.htm.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国学学生
“垂”改成“掉”,好不好?
赶不走的学生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学生写话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
Learner Autonomy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EFL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