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
摘 要 VR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之中,不但对新闻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影响,也通过改变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和认知模式,进而影响舆论的产生和舆论生态的平衡。VR新闻能够增加受众对严肃公共事件的关注,同时也能提高其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舆论的兴趣及热情,能够通过对更多新闻素材的了解、分析进而发出更加理性的声音。VR新闻对于促进舆论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VR新闻;舆论生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3-0047-03
VR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之中,不但对新闻的生产模式产生影响,也通过改变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和认知模式,进而促进舆论生态平衡。
1 应用于新闻业的VR技术
1.1 VR技术
VR(虚拟现实)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计算机和一些特殊的输入/输出设备来营造一个“看起来像真的、听起来像真的、摸起来像真的、嗅起来像真的、尝起来像真的多感官三维虚幻世界”。其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3I”,即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VR可以为用户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VR技术自发明已经历数十年发展,该技术最初应用于电视游戏,能够给予玩家更多身临其境的体验。目前主要应用于医学、游戏娱乐、军事航天、室内设计等领域。
1.2 新闻业中的VR技术
目前,VR技术也被应用到了新闻业中,将VR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便产生了VR新闻。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连线”报道,美国广播公司(ABC)创新推出了一则能够让读者“沉浸”在其中的有关叙利亚的虚拟现实新闻报道,这是电视台首次在新闻报道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之后VR技术被更多地引入新闻界中。无论是国外的美联社、《纽约时报》《经济学人》,还是国内的新华社、《中国青年报》、财新传媒等都以不同形式较早对VR进行了探索。
2 VR新闻与舆论生态
VR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对于新闻业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VR新闻传播模式的日趋人性化,会更加符合人类的信息获取习惯,从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保罗·莱文森提出了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他认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体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VR技术在媒介中的应用也是如此,使传播越来越像人“自然”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就是像媒介出现之前人加工信息的方式。VR新闻通过为用户同时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模仿了人类在媒介出现前获取信息的方式,因此其所传递的信息更易于被受众所接受和理解。
舆论是公众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对与自身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具有相对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和态势进而产生影响。媒介不但为社会舆论提供了话题和内容资料,并对公众舆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应用于媒体中的技术对于舆论生态的平衡和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对舆论生态的解释为,各种舆论形成的人际环境和促进舆论有序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状态。舆论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只有当社会信息流动量、流动方向以及流动比重趋于合理时,社会舆论才能保持平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和公民记者的兴起,公众意见的表达有了更多的平台,普通民众的话语权也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因此,公众想要发出与公共事务有关的声音并不困难,重点在于其想不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发出怎样的声音,而这对于舆论的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VR新闻促进社会舆论平衡
VR新闻凭借其对新闻现场再现的“沉浸式”体验等特征,能够将受众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严肃性公共事务之中,并乐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到社会舆论中来,此外,VR新闻还为更加理性平衡的舆论产生及传播提供了条件。
3.1 受众“感同身受”更乐于对严肃事件发表
意见
3.1.1 “沉浸式”体验引发受众关注及讨论
尼尔·波兹曼认为,印刷文字强调的是逻辑、序列、历史、解释、客观性、淡然与纪律,电视关注的是图像、叙事、时效、同时性、亲近性、及时的满足和快速的情感响应。这说明视频画面相较于文字在引发受众情感共鸣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如“8·12”天津港爆炸事件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和讨论,不仅仅是因为事件的严重性和重大危害性,更是由于电视和网络上爆炸现场惨烈震撼的画面,以及事件发生时附近居民用手机记录下的视频图片等带来的震撼。美国电视新闻对于越南战争的报道也是如此。通过电视画面,美国民众了解到了与之前从报纸上获知的完全不同的信息,受伤的士兵和平民、尖叫的小孩、恐慌的难民形象都使得美国人对于越南战争有了新的思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战争的结束。
虽然视频画面相较于文字报道能够更加直观地将现实场景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受到技术的限制只能简单地展示事件,人们只能看到镜头或者麦克风对准的一面,忽略其他角度和方向上的事情。因此,当受众看到关于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海啸、战争等灾难的新闻时,难以真正受到由内而外的触动,简单的画面呈现难以引起共鸣。但是,将VR技术应用于这些类型的报道中,能够让观众像是亲眼目睹整个事件的经过一样对这些灾难感同身受,让读者能够“沉浸”其中,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发表更多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参与到舆论中来,从而促进舆论生态的平衡。
3.1.2 “媒介”朋友的营造引发情感共鸣
唐纳德·霍顿和R·理查德·沃尔指出,新媒介引发了新型关系,他们将这种关系称为“副社会交往”。虽然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有媒介作为中介的,但是它在心理上类似于面对面交往。媒介产生的“副社会交往”改变了受众的认知模式和交往模式,产生了媒介“朋友”。
提供二维画面的电视能够对受众有如此的影响,能够提供三维场景的VR新闻技术通过对虚拟环境的再现,使得人们能够足不出户就体验到过去面对面交流才能体验到的亲密交往,使得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并且经常性地接触到其他地区、国家和文化的人,产生类似于“朋友”之类的情感,那么对于发生在“朋友”身上的灾难和事件,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和关注,人性中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也更容易被唤醒,受众更易于参与到与“朋友”相关的事件议题中,进行思考和发表观点,从而促进舆论生态的平衡。
3.1.3 增加对严肃话题的关注
“碎片化”是对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形象描述,也是社会转型期不同群体差异化诉求的表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自身优势为受众提供无所不包的海量信息。新闻碎片化的传播分散了个体对公共事务、公众利益及严肃事件的关注,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娱乐化、煽情化的新闻中,使得受众常常迷失在信息洪流之中,甚至失去了关心公共问题的兴趣,也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
而由于VR技术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更适用于对自然灾害、战争灾难现场、群体性事件等重大严肃性事件进行呈现,这有利于传媒更好地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对公众注意力较少关注的严肃性事件以新的更加吸引人眼球的方式加以呈现,把受众的注意力拉回到公共事务及利益上来,从而对碎片化的传播进行矫正和补充。
更多的公众关注严肃的社会公共事件,并积极思考,乐于发表其看法与意见,势必会有利于舆论生态的平衡。
3.2 更加真实的呈现为受众理性判断提供空间
李普曼曾指出媒介传播所固有的局限性在于,传播过程中,话语的“意义”不免会受到损害。世界太大,受众面对的情况复杂,但得到的信息却很少,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VR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和生产,通过对媒体传播信息模式的改变,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将有利于其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从而促进舆论生态的平衡。
虽然真实性一直是新闻业追求的目标,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难以达到对事实完全真实地呈现。社会学家埃尔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论”认为,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社会成员在社会舞台上扮演多种角色,使自己的形象服务于欲达目的。每个人所处的场景地点都分为“前区”和“后区”两种,在“前区”人们更加善于伪装自己,通常按照别人的期许和预期进行社会角色扮演,而在“后区”则能够比较放松地进行自我表达和展示。
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借用了这一理论,并认为,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通过对事物形象、表情、动作等表象的传播具有“后区”偏向,而以报纸为代表的印刷媒介由于通过语言符号和抽象内容的传播呈现出更多的“前区”偏向,更加具有可控性和欺骗性。电子媒介比印刷媒介更多地将个人私下领地投进了公共场所。
这也意味着,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由于更多地对“后区”进行展示,其相较于印刷媒介而言,对新闻真实性的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然而眼见也不一定为实,以电视为例,受到镜头画面的局限,受众难以对事件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并受到记者和编辑选择的控制,被牵着鼻子走,跟随记者的视角关注那些经过筛选的事物和场景。新闻从业者对于信息的控制使得新闻真实难以保证。
相较于电视,VR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使得传播更接近于原始形态,读受众能够直视新闻故事中的人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并跟随他们的脚步探索新闻故事发生的模拟的地理环境,或者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主动获取各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仅是在阅读新闻报道,同时也是在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在360度全方位的展示中,“后区”范围大大缩减,现场场景被完全暴露于受众眼前,并且人们能够根据兴趣进行主动的自我探索,这就使得控制和造假更加困难,也为新闻真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对于新闻事件更加全面的展现和更加丰富的新闻素材提供,使得受众对于事件的判断更加趋于理性和平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3.3 更多信息的提供减少了受众群体间的隔膜与误解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处于急速的社会转型期,贫富分化不断拉大。清华大学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称之为“断裂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等级、分层结构,还是城乡之间都产生了断裂,而这些断裂和不稳定将会直接影响舆论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舆论意见的不一致来源于利益、阶级和群体立场不同。约书亚·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认为,群体身份是基于“共享但特殊”的信息系统。电子媒介会弱化阶级和群体的划分,如电视能够消除其他群体的陌生感和“另类感”,将许多原来不同形式场景的融合,从而对群体身份产生同化影响。并且,大量且全面的信息资源的增加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接触其他群体及共享信息资源,因此很难对群体再按照传统的年龄、性别、宗教、阶层和教育分类。
以法官的形象为例,在印刷类媒体的描述中,他们通常是权威和公正的代表,不苟言笑、面无表情,使人感到距离感与威严;但当他们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尤其是对庭审现场的直播中时,这种形象就发生了改变。几个小时的电视画面中,法官无法一直保持正襟危坐的状态,打哈欠、走神,甚至挖鼻孔的动作都被呈现在受众面前;在VR新闻对于法官庭审现场的呈现中,观众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对法官任意角度的观察和小细节的关注,还能够主动地转换视角,通过观看庭审现场其他人的表情态度来对法官形象进行了解和判断。于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不同群体间的距离感开始消失,通过更多“后区”的展示,对于其他群体的陌生和隔阂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
通过对虚拟场景再现的体验,以及对“后区”更加深入的观察和了解,能够为其他群体构建出更加形象立体、有血有肉的形象,从而改变受众由于了解较少而产生的固有成见和偏激狭隘的观点看法,有助于减少彼此的隔膜和误解,使得受众对于其他群体的舆论更加趋于理性,有利于舆论生态的平衡。
VR技术应用于新闻业之中,不但对于新闻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影响,并通过改变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和认知模式,进而影响了舆论的产生和舆论生态的平衡。VR新闻通过增加受众对严肃公共事件的关注,提高其表达意见、参与社会舆论的兴趣和热情,并通过对更多新闻素材的了解和分析发出更加理性的声音,更加有助于舆论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M].蔡金栋,梁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欧文·戈夫曼.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M].宋立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杜江,杜伟庭.“VR+新闻”:虚拟现实报道的尝试[J].青年记者,2016(6):23-24.
[6]美国广播公司将VR技术用于新闻报道[N].科技日报,2015-09-18.
[7]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