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雪梅
【摘 要】建构主义提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行阅读活动的,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需要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基础的自主建构。本文在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建构主义的学生早期阅读模式实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小学语文;学生主体
建构主义是新课程模式实践的重要支撑,开始承认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只是形成的动态性。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知识观
传统知识观是客观性,认为知识是独立于学习主体,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学生知识的积累主要是通过积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主体经过自主建构和思考后,将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进行同化和顺应,最后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的,而是与学生融为一体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知识,并最终发展为一种能力。
(二)学习观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发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双向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而且需要看到已有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通过调整来改变冲突,有时需要改变在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错误观念,有时需要纳入新的认识。
(三)学生观
建立主义提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活动中的,学生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意义建构,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从外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该把学生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加点。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并进行自己的理解,同时要增加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围绕每一个主体发表自己的想法,借助同伴共同的经验和技能,提高学生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四)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提出,教室中硬环境和软环境的营造,不是为了一种知识的传授,不是为了教师的教学方便,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课堂氛围既应该有教学的严肃性,又应该有环境的轻松性和多元性,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和轻松的环境中,联想到更多的生活经验,更加愿意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加愿意以积极地情绪参与其中,愿意主动地运用搜集的资料进行自主建构。
二、建构主义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
设计微课视频,为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提供支撑
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在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这些难题使得学生很难继续深入地开展学习。同时,还有一些不是班级学生共性的问题,不适合在课堂上集中花时间进行讲解,这些内容需要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而微课视频显然是很好的方式,微课视频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5-10分钟的短小视频,以动画、视频、操作以及演示等方式集中制作为视频,增加学生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深入化理解。例如,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课前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难点问题包括黄河经历的地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资料查找,明确省份和地区的名字,但是并不知道经历这些地区对黄河水的变化能产生什么影响;第二个重点是黄河变道的原因,学生很难情感参与其中,教师据此设计微课视频,借助实验室采用黄河水流向动态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立体的地质图片,看黄河水的贡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这样就更有视觉冲击,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积极和主动。在微课视频的引导下,学生展开关于教材内容的仔细阅读,关于课前资料的充分收集,形成对课程内容初步的个性化认识,明确自己的主要问题。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
学生具有主动地学习能力,学生借助自主学习基本能够解决新内容中70%的内容,借助同伴互助和交往能够解决20%的问题,但是能不能实现这样的结果,关键看学生是否具备自主探究的方法。在同伴交往中,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是否积极地表达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结果,是否能够倾听别人的不同认识实战分享。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学生的教育,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在表达,都在积极地探索,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依靠客观的要求,来形成监督。例如,在《和时间赛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新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展示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忧伤、哀痛?”、“为什么会着急哀伤”、“为什么会高兴、快乐”,带领学生走进课程内容中,进行理解和分析,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又向学生提供问题,“爸爸说到哪些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阅读,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展示了问题,起到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促进学生交流的深入,而关于问题的答案则没有采用,而是由学生讨论后自主进行展示,课件制作的内容只有6页,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促进了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中学生仍然是互动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是主动的,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主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建构性,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碰撞,实现阅读内容的自主建构,具体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微课视频,为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提供支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周维维. 基于建构主义价值观的小学语文发展性教学评价策略[J]. 亚太教育,2016,18:9-10.
[2]徐然林. 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256.
[3]张佳雯,齐晓东.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的教学[J]. 语文学刊,2016,05: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