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歌者必先有“情”
——由印青老师唱歌所想到的

2017-02-08 23:33陆晓燕
歌唱艺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歌者真情故乡

最近,一段印青老师演唱《梦回故乡》的视频在各地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发表评论,一致给予印青老师的演绎以极高的正面热评。在这些评论中,“声情并茂 ”和“情”字出现的频率是最多的。

客观地说,印青老师的演唱技巧并不完美,有些地方甚至有明显的瑕疵。但他的歌声中有一种难以抗拒的感动人心的美,让人爱听,听了还想听,使人心生愉悦,回味无穷,甚至每听一遍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歌声具有纯正的艺术品相,给人一种真正的审美享受。大众为什么会喜爱这并不专业却又极富吸引力的歌声,并予以如此高的评价呢?仔细思忖,这其中实有可以解析的奥秘。

第一,融入真情,透出精神。印青老师曾创作了《走进新时代》《江山》《天路》《把一切献给党》《在灿烂阳光下》《祖国,永远祝福你》《西部放歌》《望月》等大量雅俗共赏、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美的抒情艺术作品,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喜爱。看到印青老师唱他自己所写的歌曲,听者首先从心理上是惊讶,而后是发自内心的欢迎和认可。以他作为作曲家的角色,大都会从非专业的角度来量度,对他的演唱充满着期待和信任。印青老师并非声乐专业出身,但对于《梦回故乡》这首降A大调、最高音在High c的情感细腻深沉的歌曲,却能用专业歌者的标准(配上伴奏,用专业演唱的姿态)来演唱,咬字吐字都有不俗的表现。从他那并非专业也称不上是优美嘹亮的歌喉中透露出一种难掩的勇气和胆量,尤其是在唱到最高音的时候,可以强烈感觉到他果敢坚毅的个性品质。印青老师曾说:“精神归属才是最高境界,以情动人其实是对歌曲的最低要求,是第一层次,精神归属才是第二层次……就是说歌曲不仅要有感情,还要透出一种精神……骨子里要透着一股劲儿,那才叫真正动人。”①

在《梦回故乡》的歌声中,听不出一丝刻意的煽情或做作,都是那么自然的深情流露,那样的质朴真诚,轻柔的吐字及由内而外发自肺腑地深情演唱,委婉含蓄,让人听到别样的柔美,这是很多具有专业声乐技巧和明亮嗓音的歌者们永远表现不出来的音乐的内涵美和声音的控制美。印青老师曾说:“音乐是有灵魂的,这灵魂是什么?就是真情。”他的歌声中不仅有“真情”,而且有一股“精神”。有位网名为“段”的网友写道:“我与印青有缘在一起工作多年,并能经常听到他试唱的作品,但这样的演唱还真是首次听到,怪不得他每首曲、歌都那么成功,因为他每首曲、歌都是从心底里呼唤而出。”网名为“何钢”的网友说:“满怀着对故乡、对亲娘的思念之情,演绎得非常到位,毕竟是作曲家的情怀!把自己的作品理解深透,拿捏精准,才有这样的表现!力挺印老师!”

第二,深解词意,真情表达。一首好的歌曲,除了具有音乐的旋律美及演唱者的声音技巧外,歌词的内涵美也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歌词是歌曲旋律产生的前提(也有极少先作曲后填词的),试想,假如没有诗人意境优美的诗句,舒伯特和黄自如何创作出那么多意境深远、清新雅丽的艺术歌曲;若没有诗人光未然那读起来就令人热血沸腾的诗词,是否能够产生出《黄河大合唱》这样千古流传的精品。阿伦·瑞德莱在《音乐哲学》一书中,对歌曲的分析一章中指出:“在歌曲中,文辞(歌词)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意向,这种意向使音乐的表现具体化。”②歌词是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文字成为歌词时,它已经不再是单纯语言学意义上的文本了,而是具有声、调、节奏、律动功能的音乐作品了。演唱歌曲,声音技巧有时甚至会由有感情(表情)的字音带出来,即“咬字重千斤,听者自动容”。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歌唱家陈勇先生曾说:“好的歌曲,旋律总是依附在歌词上的,所以,语言是歌曲的灵魂。”③以字带声,以字(义)起情,这是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的一致要求。歌词,大到整篇意义、内涵基调、语境,小到构成歌词的各个独立结构单位的字词的含义、语调、语气、语速、语感等,都是歌者们在歌唱时必须要仔细推敲、认真研究、深刻领会的。在《梦回故乡》的演唱中,印青老师的咬字吐字首先是清晰的,更重要的是他带着由内而外的真感情来演唱。相信即使除去伴奏或音乐的曲调,这样的表达同样也是感人的,因为作为作曲家的他,已经深度内在地理解了歌词,把它化为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部分。在《梦回故乡》中,词作者纪连祥老师把游子念乡思母,在梦里回到家乡,慈母孝子水乳交融的深情至爱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得热烈奔放。印青老师若没有对《梦回故乡》歌词细致入微的深度理解和内化,没有对歌词内涵的共情体悟,如何能够创作出这首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抒情优美的作品?在歌曲创作中,曲作者唯有先内化歌词内涵,才有可能根据歌词创作出好的音乐。

印青老师在回忆《走进新时代》的创作经历时说:“当时是1997年8月,党的十五大即将召开,中央电视台约我写一首为会议营造气氛的歌曲,他们把《走进新时代》的歌词传给我,我一看就觉得词写得很好,挺打动我的……这首歌虽然是主旋律歌曲,但写起来一点儿不觉得生硬。因为它和我当时的情绪乃至全国人民的心境都是吻合的,就像在对朋友倾诉,旋律就从内心流淌出来了,拿到歌词的当晚我就把曲子写出来了。”④这首《梦回故乡》和印青老师的其他歌曲一样,都有着亲切自然而又似乎熟悉的优美旋律,似曾相识,又每每不同,这恰如文学理论中所称谓的,是典型性的“熟悉的陌生人”。这种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和歌词中那在村口等待、盼儿回家、饭菜热了又凉的慈母形象是那么贴切、吻合。

第三,心存敬畏,赤子情怀。印青老师那感人至深的歌声,表明在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演唱、演奏)中,相对于非创作者而言,创作者演绎自己的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之间是无障碍的。在《梦回故乡》这首歌曲中,印青老师把这种对歌词的理解和体验,内化为自己性情和思想的一部分,并通过演唱,把歌曲的美外化为音声,无碍地传递出来,投射给听者,并强烈感染着他们,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歌声一起走心。而对于非创作者的歌者,若想歌声感人动心,只有尽可能像创作者那样理解歌词和乐曲的内涵,才能从词曲的意境中产生出相应的真情实感,通过优美的歌声来感染、打动听者,这也是歌曲演唱的本然要求。

印青老师的歌声之所以动心感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除了他“对他人要真诚、对自己要真实、对作品要真情”的可贵品质和人文情怀外,就是其厚沉、宽博的综合艺术涵养。作为一名卓越的军旅作曲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创作的作品超过千首,但却始终保持着对音乐艺术的赤子之心和敬畏之情,把音乐创作当成一种信仰和社会责任,不时推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味的接地气的精品之作,有一部分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已经成为经典。他的这种长期沉淀积累下来的广博的内在艺术涵养,是支撑其歌声美感的关键。

艺术家的内涵(底蕴)会以各种方式,有意无意地显现出来。记得一次在“青歌赛”的嘉宾席上,徐沛东老师应邀歌唱,按常理来说,他的嗓音是沙哑的、音色是暗的,并不优美,但他一张口,大家却一致公认为他的歌声有味儿、很好听,为什么呢?一是情;二是歌声中的内涵(底蕴)。当然,这并非说歌唱的技术不重要,相对于歌曲表达的情怀和歌声传递的真情内涵,歌唱技术是外在的、基础性的。技术不重要,并非就是“忘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有多少老百姓会奔着唱歌技术去看节目呢?技术只有同行之间才能有效切磋,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对老百姓来说,歌唱中的情感是可以超越技术来体验的。这就如不懂烹饪原理照样可以品尝各种美味一个道理。”⑤尽管印青老师等人的歌唱中并没有很专业的声乐技术,却依然能演绎传递出音乐的美感,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

在艺术创作和演绎中,技术是外在(显)的,而情感是内在(隐)的,没有深厚广博的内在支撑,再华丽炫目的外在(技术)都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艺术只承认一流,时间只记得精品”,秀外慧中应是一切艺术表现最理想的状态。

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歌者,善歌者必先有“情”。印青老师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带给声乐艺术从业者们一个极有价值的启示:什么是歌声美的基础?答案就是“真情”。真情从哪里来?从印青老师那并非专业但却深切感人、动心至深的歌唱中,我们得到了答案:感人动心的真情必出自歌者自身的精神气质及品格魅力,同时还有来自歌者自身所必备的词(文学)、音(音乐)、声(技巧)等全面人文艺术修养,这前一点先天的成分多一些,也可以后天努力养成,但这后一点则是通往声乐艺术殿堂最高圣殿的一条漫长、艰辛而又蜿蜒曲折的必经之道。

注 释

①摘自百度百科“印青”词条。

②〔英〕阿伦·瑞德莱著,王德峰、夏巍、李宏昀译《音乐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134页。

③赵世民《语言是歌曲的灵魂——访陈勇》,《音乐周报》2016年11月16日刊。

④同注①。

⑤吴跃华《“技术不重要”,并非就是“忘技”》,《音乐周报》2016年11月9日刊。

猜你喜欢
歌者真情故乡
我用真情守护你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以心换心见真情
歌者和履痕
真情扶贫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