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民众·精神之言
——《中国民歌大会》的历时之维

2017-02-08 23:33刘晓伟
歌唱艺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歌民间音乐

民歌:人民之歌,群众之咏

“民”所涵盖的人群社会属性与阶级属性在上古社会就已经形成。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

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注》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通财货曰商。——《谷梁传·成元年》

歌咏言。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所以《毛诗序》讲: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民”与“歌”,一个界定群体范围,一个界定内容与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民歌”有不同的称谓,先秦称“风”、魏晋称“民谣”、隋唐称“曲子”、元明称“山歌”“小令”、清代则称“小曲”“小调”等,民歌这一词汇是20世纪初在英语“folk song”和德语“Volkslied”影响下才开始出现在汉语中的。①

1939年,冼星海在其《民歌运动》中说:“民歌运动”,旨在“补救‘五四’的音乐启蒙运动时期的不足”,声言“要用世界上最进步、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歌,开展民歌运动”。通过研究民歌“建立一种新兴的民族音乐,这种音乐才是我们时代所要求的,是民族性又是世界性的。”②

20世纪50年代,民歌再一次被关注,其时代涵义谢保杰在其《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③一文中已有大量论证,不再赘述。

正因为上述“民”与“歌”的各自历史涵义及时代需要,“民歌”这个词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其能指和所指的内容与范围。它包含着以民为本的基础,折射着国家体系及命脉中共同的荣辱,以及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的功能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部,1953年改为民族音乐研究所(直属中央文化部);上海音乐学院于1952年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室;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艺术院校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民族音乐研究机构,组织了大规模的民歌普查。一大批具有实践意义的对民歌的研究与探讨的论文出现,20世纪50年代发表在《人民音乐》上的相关论文④围绕民歌的采集、性质、演唱与编创所进行的探讨直到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也在指导着民歌的研究工作。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算起,与共和国同龄的民歌伴随着对底层人民的持续关注,进入了新世纪,进入了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互联与共享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民”的内涵在被刷新,“歌”的内容与形式也在发展。

2016年10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的《中国民歌大会》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事件,其内容分为四题八期:“河水天上来”(上、下),“长歌万里行”(上、下),“共饮一江水”(上、下)和“大海故乡情”(上、下),描绘了一个结合黄河、边疆、长江、沿海等不同地域的独特人文风情的“中国民歌版图”。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优秀民歌手演唱了各民族风格各异的72首民歌,每一首歌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段历史,每一段历史都有一群泥土中成长的人们。

也正因如此,由朱军、董卿领衔主持,朱迅、张泽群、管彤、李思思、尼格买提、任鲁豫、张蕾、马跃、宫岩、维妮娜、周宇联袂主持的这档节目,主持人在经过下乡采风、现场体验后,开始进入到这个“故事”的深处,为这群人发出声音。当然,这还不够,厚重的历史,历经磨难的人群,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由田青、李松、王黎光、李谷一、任桂珍、方初善、蒙曼、钱茸、黄玉英、蓝雪霏、许讲真、柯琳、李月红等资深专家担任嘉宾的点评环节,又适时地补上了这一环节。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唱响时代赞歌”的追求,这样的节目构思与设置非常符合内容的表达。

这也正如2016年6月2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主持召开“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专题工作会”所部署的一样:“这是一台以中国优秀民歌为传播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精品节目。”⑤

国家:寻找与扶持

回顾民歌继承与发展的历程,可圈可点处颇多,有几件事很具有代表性,折射出中国民歌传承向纵深发展的历程。

(一)星星之火:寻找与记录

1953年9月至12月,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⑥山西民歌采访队一行八人赴山西河曲县发掘、调查、采集河曲民歌,1956年编辑、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访专集》[1962年出版重印时改名为《河曲民间歌曲(调查研究专辑)》]“目的是想通过一个点的深入采访,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研究民歌怎样反映人民生活情绪的;同时,也为了在发掘、采集、调查、整理方面摸索一些初步的经验,为今后的采访、研究工作打下一点基础。”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民歌的寻找与认同,是对人民生活的调查与理解。这样的一次调查除了学术上的价值外(搜集到4500余首民间歌曲、400多首民歌曲调和45出二人台),更重要的是对民歌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为国家下一步的社会发展与文化政策的制订提供了依据。当然,这仅仅是中国民歌建设的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集大成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完成了。

(二)燎原之火:厚重的民间

《音乐研究》1992年第3期发表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主编吕骥撰写的总序,其中讲道:《集成》包括31个省(包括台湾地区在内)、自治区、直辖市和56个民族的民歌……各地有关部门据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普查和采集,从约40万首民歌中精选出3万多首编辑而成,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而又比较有系统的民间歌曲文献。这不仅在音乐领域内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同时对于民间诗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提供了珍贵资料。⑧同时,他也不忘强调:这部“集成”的编成是由于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关心才得以实现的。⑨

在“集成”完成后,对于民歌的研究,更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宏观的研究得以开展,研究成果从微观进入了一个整体和系统的研究时代,研究成果也呈现井喷状态。当然,对全国各民族民歌形态的认知、理论的研究,最终要回归到社会发展中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上来。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过程,本文仅以民歌手的崛起做一简单回顾。

(三)发现之旅:民歌手的崛起

2002年10月12日至15日,全国67位优秀民歌手带着他们各具特色的歌声汇聚在仙居举行的“首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上,时任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的李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仙居举行的这次民歌擂台赛已经燃起了民歌传承的星星之火,让民歌的传承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是举行比赛的真正目的。擂台赛是民歌生存和展示的一种方式,以后还会有更多适合民歌发展的方式,传统民歌的生命力还很长很长。”

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继首届于2002年在浙江仙居举行后,又于2004年、2006年在山西左权与北京通州分别举行。第四届改由文化部主办,以“中国原生民歌大赛”为名于2008年在西安举行;第五届则由文化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中国风·民歌会’——中国原生民歌展演活动”为名于2009年9月5日至10日在山西太原举行。“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由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于2012年9月3日至9日在十堰举行,这次大赛提出要“寻找高水平的原生民歌歌手,让中国最美的乡野歌声感动观众”。“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等单位承办,2014年6月26日至29日在花儿传承基地——甘肃省和政县松鸣岩镇举办。来自广西、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等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甘肃省内外16个高等院校共167名歌手参加角逐。据时任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介绍,参加此次比赛初评的选手总人数达到了1098人,涵盖了32个民族,是历年来报名人数最多、民族最多的一次民歌大赛。

石占明、李怀福、李怀秀、高宝利等众多优秀歌手在历届比赛中崭露头角,拥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每位获奖民歌手的所在区域都掀起了民歌热。不难看出,连续举办七届这样的大赛,“原生民歌由2002年一个非常边缘化的状态,发展为今天在社会上有了广泛的认识度,收获了更多的关注”⑩,已经培养了数量众多的民间歌手,也极大鼓舞了民间歌手演唱的热情,迅速地推动了民歌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四)平分天下:原生态的唱法

民歌手的崛起遇到的第一个困境就是评价体系的制约,面对原来“民族”“美声”与“通俗”三分天下的国家声乐评价体系,民歌手无门无派,根本没有公平的竞争平台。所以,2006年“第十二届央视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组的设立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与争论,一批优秀的民歌手也脱颖而出,在国家的评价体系中得以认可。

2006年《人民音乐》首先刊发相关文章⑪展开了研究与讨论,但对于这样一个现象,笔者更愿意引用一位人类学学者的观点揭示其重要性:“原生态音乐包含了一个民族特有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但因其大多存在于比较偏远的地区,长期被孤立在主流文化之外,鲜为人知。这种音乐很可能因某些艺人的逝去而消失。对于传统艺术、民俗、技艺等文化的保护,仍需国家立法和政府的扶持才能真正实现。而‘央视’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态度,从中可以反映出国家导向、国家立场、文化方向等。‘央视’的这个举措,起码是唤起这些非物质文化的持有人对其自身价值有一种认定,该举措的宣传鼓励作用比起官方政府文件的影响面要宽广得多,作用力也直接和有效得多。”⑫

歌者:成长与传承

当然,真正改变的是那些滋养民歌的区域,那些歌唱的人,他们是百姓精神生活的代言人,他们歌唱着、继承着老祖宗的东西,向往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2年10月9日上午,山西晋中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称,为纪念石占明获得“歌王”称号十周年,将于第二届晋中区域文化高端(电视)论坛期间的当月13日,在榆次文化中心举办“歌起太行——石占明成名十年演唱会”。这样的规格和影响力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在当地是其他声乐同人望尘莫及的,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可想而知。

“我从小跟随父亲放羊,在太行山放歌,没想过成名,更不敢奢望什么‘歌王’。也许正是没有刻意追求名利,再加上不懈的努力,让我走出了大山,获得了‘歌王’称号,并穿上军装,成了二炮文工团的一名副团级正式演员,一家人还定居北京。”10月9日,在“歌起太行——石占明成名十年演唱会”新闻发布会上,石占明这样告诉记者。石占明的成功在大部分百姓眼中,差不多就是天上掉馅饼,但激起了很多人的梦想。石占明的成功虽然少不了田青等高人的慧眼识珠,但时代的需要才是“羊倌歌王”一夜成名的真正社会原因。

随着石占明的走红,社会对于左权县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也因此看到了左权与民歌有关的更多的人与事。关于左权,不得不说这个民歌之乡有着丰厚的音乐土壤,有彻底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石占明,也有一支奔行在太行山的盲人宣传队。这支成立于1938年的左权盲人宣传队,从宣传抗日、探听情报,到新时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娱乐民间,78年来,他们一直都在。

左权籍作家刘红庆陪同著名音乐理论家田青回到自己的老家——“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左权县采风偶遇左权盲人宣传队,刘红权像他无数次演出的那样为田青演唱了《光棍苦》和《冯奎卖妻》。田青撰文说:“从他唱出的第一声开始,我便被那声音震撼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呢?他的声音苍凉而又高昂,高音区雄劲刚烈,中低音区浑厚、坚实、略带沙哑、充满磁性,转折处如云天裂帛,低回处如巨石夯土。也许,正因为他看不到观众,不能与观众交流,所以养成了他向天而歌的习惯。也许,正因为他无法眉目传情,所以他没有现在许多职业演员和歌手的毛病,没有丝毫的做作、虚伪和职业化的表情,他似乎不在意你听不听、喜欢不喜欢。他只是唱,向着浩浩昊天,唱自己,唱自己的心中事,唱自己的生活。听他的歌唱,你觉得他仿佛不是用嗓子在唱,而是用心在唱,用灵魂在唱,用他的整个生命在唱!”⑬

2013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盲人协会、中国盲文出版社、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中国盲文图书馆协办的“向天而歌又十年——太行盲艺人刘红权北京答谢演唱会”上,著名音乐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评委张振涛说:“20世纪50年代阿炳的发现成为现代音乐史上挖掘民间音乐的大事,山西盲艺人的发现与登上‘庙堂’是又一次民间原生态对当代音乐的冲击。”

当然,“石占明、刘红权们”更重要意义的是给地方带来了民歌的希望,带来了民间音乐的希望。比如左权北街小学积极投身到民歌小花戏进课堂的开发与研究之中,制订《民歌小花戏进课堂实施方案》,每周五下午进行民歌合唱、民歌合奏、小花戏专门培训,还多次举行校园民歌手比赛、小花戏比赛等,培养了小歌王,学生以熟悉民间音乐为荣;晋中学院音乐学院、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也都设置了相关课程,与艺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民间音乐的传承在国家的倡导与扶持下,在榜样的力量下,已经生根发芽,正在民间的文化意识中滋生起来。

所以笔者更想说的是,民间原生态不仅有石占明,更有盲人宣传队,还有被他们鼓舞的群体,这个扎根于民的力量波澜壮阔,这个扎根于民的力量面对未来充满机遇。

民歌:未来与希望

民间是国家的基础,民歌是民间文化基础的一部分,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文化。民间与国家相互依存,绵延几千年。

关于“民歌”,不同的称谓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对这一底层文化的定位,这些称谓也因为历史上每一次国家看向民间的目光和视角的不同,发展脉络也各有不同。但实质上,在传统这条永不停息的河流里,民间从来没有缺席。

《中国民歌大会》所展示的是当下,而其脉管中涌动的是历史的血液,“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包含了一代又一代人追求幸福的梦想。

民歌是时代民众的精神,春天来了,民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注 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音乐舞蹈》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5—456页。

②观点转引自宋祥瑞《民歌研究 一波三折》,《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③谢保杰《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历史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1期。

④山雨《湖南资江文工团民歌采集工作记》,费克《关于搜集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民歌》,马华《民歌怎样表现了民间生活(民歌的分类方法试论)》,赵宽仁、简其华《谈民歌记谱》,石夫《从新疆民歌的记谱谈起》,阴法鲁《民歌是人民的心声》,黎英海《试谈民歌改编的几个问题》,承君《听民歌改编有感》,赵瑞芳《唱民歌要不要用普通话》,张肖虎《从几首民歌编曲谈和声运用中的一些问题》,王渭山《反对滥用民歌填词》,卢炳容《谈民歌小调在歌剧中的运用》等。

⑤详见http://www.sarft.gov.cn/art/2016/7/6/art_112_31203.html.

⑥组长:晓星,组员:金湘、苏琴、简其华、李一鸣、赵宽仁、李明辉、王树。

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河曲民间歌曲(调查研究专辑)》前言部分,音乐出版社1962年版。

⑧吕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总序》,《音乐研究》1992年第3期。

⑨同注⑧。

⑩高艳鸽《中国原生民歌大赛:留存现代文化背景下的乡愁》,《中国艺术报》2014年7月11日刊。

⑪李闽《“原生态”的逆变——从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唱法分类谈起》,《人民音乐》2006年第12期;南鸿雁《谁使“原生态”遭遇了尴尬?——评“青歌赛”原生态唱法综合素质测试的理论缺欠》 ,《人民音乐》2006年第11期; 殷瑛《原生态唱法,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由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引发的思考》,《人民音乐》2006年第7期。

⑫马岚《从田间乡野到国家舞台——民族国家视野中的原生态唱法》,《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⑬田青《阿炳还活着》,《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1日刊。

猜你喜欢
民歌民间音乐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穿花衣 唱民歌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