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婷
互联网+时代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冯婷
当今社会,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技术的发明与进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事。尤其是在三网融合观念提出之后,互联网的应用更是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智能城市、家居、智能手机的应用等。2015年3月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国家总理李克强正式提出“互联网+”计划。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表现模式,是将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应用进国家经济发展进步的战略中,将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工具。“互联网+”在工业、金融、商贸、通信、医疗、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以及“互联网+”时代对其产生的影响,指出在“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改进措施。
互联网+ 产教融合 方向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是近几年新兴的高等学校办学模式。是指学校根据自己所开设与传授的专业创立相关产业,或是将相关企业引进学校中来,将专业与产业密切结合进行教学。综合利用学校与企业的不同资源以及环境,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为企业培养出大量对口的人才、为学生找到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为学校实现高就业率的目标,最终实现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尤其是在铁路、医护、汽车、烹饪等专业中产教融合现象最为常见,但目前高校中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存在着校企之间权利和义务不明确、院校管理者与教师积极性不高、课程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冲击下,高等院校“产教融合”战略应加快步伐,在教学中使用先进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推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培养更多适合企业的人才。
高等院校“产教融合”战略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产、管理、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培养,进而使学生在走出学校进入企业时能够直接进入工作状态,成为懂技术、会操作的专业型人才。“产教融合”战略的重点在于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制定课程并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学校的角度看,应积极引进相关企业或是进行相关产业的研发;从学生角度来讲,应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并认真学习相关技能;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应利用好学校的教育环境,将自己的需求真实反映给学校和学生,从而在毕业学生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人才。
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其一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与创新力的开发、并且为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工读结合的机会,为其创造了勤工俭学的条件;其二是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将企业引进高等学校,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就进行相关技术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在毕业后成为相关行业的佼佼者,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为当地经济进步带来帮助;其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师水平,将岗位需求融入课堂教育中,有利于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迫使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再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水平。
就目前情况而言,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战略实施的阻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不少院校的管理者与教师思想认识不够,不能积极地参与进“产教融合”的大潮中,使这一模式在部分院校中流于形式,没有冲破传统观念与管理的束缚;其次是在部分院校中并没有制定完整的制度与措施来推进“产教融合”模式,尤其是监督与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混乱不堪;再次是部分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产教融合”模式是近几年的新兴教育方式,企业尚未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实际利益,所以很多企业仍持观望态度,将培养学生看作是额外负担或是在合作时只关注名校、名专业;最后是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单一,在推行时未能考虑院校的实际情况与岗位的真实诉求,未能在培养人才时进行深入思考。
传统教育中,教师、学生、教室是其组成的三大支柱,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步,“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模式被提出。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将实现一个大数据库、一个移动数据终端就可以对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学生授课。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书本组成第一代教育、教材组成第二代教育、辅导和案例组成第三代教育、以学生为核心用互联网做载体是第四代教育。而中国目前正走向第四代教育。“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平台的多样化
“互联网+”观念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打破了院校的围墙,学生学习不像以前那样只能依靠于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或是从教材中获取。“互联网+”时代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受身份的限制甚至打破了国籍的限制。开放性和透明性成为“互联网+教育”最大的特色。
2.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信息的途径,具有数据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2013年中国在互联网上传了第一批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课程,其中包含了理工类、文法类等10门学科共计120门课程,并规划到2020年在线上开放3000多门国家共享课程。国家政策的支持有效的促进了“互联网+”在教育行业的发展,使学生在互联网上达到了资源共享,让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成为了可能。
3.师生互动性增强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行,使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老师对多个学生的情况产生变化,互联网可多个终端同时登陆的特性使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成为可能。极大的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性,使师生在线上进行交流、学习、答疑。并且学生可以通过论坛、校友圈、群组等实现同学之间的线上交流,相互学习。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多。
“互联网+”教育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产生影响。在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高等学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改进。
1.教师认知转变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先进的科技与方法,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时,运用相关视频、语音等手段教学。比如在汽车修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本专业工作后的真实情况拍摄相关视频,用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汽车出现故障时如何进行修理。并且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模式中,改变传统的只知理论教学而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现象。在工作过程中注重提高自我素养,在课堂上活跃氛围,给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
2.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
只需要一个移动终端,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绝对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事件,学生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其一是自主在网上搜集相关专业的课程与信息,在课堂学习之外给自己开小灶,针对工作的岗位需求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其二是在网上参加相关论坛、聊天室等,可以与已经工作的人或者同专业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弥补地域与学校的限制,尤其是与本行业已经参加工作的人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现状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其三是可以在网上参加相关考试或者大赛,随机监督自己、考察自己,使自己真正取得综合素质上的进步,在面对企业的考验时拥有更充足的底气。
3.“产教融合”制度设定
从学校角度而言,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推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变,应坚持产教融合,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积极寻找适合的企业进行合作,让“产教融合”战略不只是空谈;其次是相关制度与机制的建立,学校在推进“产教融合”进程时,尤其应当注意监督与评价机制的制定。如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设置专门的“产教融合”平台,学生、企业、教师都可在平台中进行监督与评价,有利于加深企业、校方、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后是在课程与课时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用人需求,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并制定合适的在校学习与企业实习时间。
4.企业参与度的提升
企业应积极寻找对口的学校进行合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不应将眼光只局限于眼前成本的投入,而应看到“产教融合”模式在长远发展过程中所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利用互联网与学校和学生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以便在学生毕业时对优秀的人才进行录用。
高等学校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构架了交流的桥梁,是学生、企业、学校之间的切入点与连接点。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得以改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更能适应时代发展与企业进步的需求。“互联网+”打开了高校教育原本关闭的大门,使学生与社会有了更多的接触途径,运用好互联网技术,能使高等学校“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研究与探索,2016.22-24.
[2]平和光.“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8-19.
[3]解传美.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0).56-58.
[4]李丽雯.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26-129.
[5]周永莲,张方林.校企深度融合现状寄存在的问题研究 [J].经营与管理,2015(2).42-45.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