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晞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20世纪80年代起,以姜建华、高韶青、贾鹏芳、许可、马晓晖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二胡演奏家开始陆续走出国门,共同开启了中国当代二胡艺术的海外传播之旅。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二胡的海外传播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其中,高韶青以其独具特色的传播理念、多元的传播方式,在当代二胡艺术的海外传播中谱写了重要的篇章。
早在就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期间,高韶青就成功地将小提琴曲《卡门幻想曲》移植到二胡演奏,成为现代二胡音乐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曲目。高韶青大学毕业后于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独奏演员,1991年开始在加拿大等国家传播中国二胡,探索二胡与世界音乐的多元融合,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
高韶青的二胡传播之路,是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结合之路,无论在乐器形制还是乐曲创作演奏方面,都体现了其富有个性化的探索,赋予了二胡新的生命力与时代感。本文拟总结其传播的理念、方式与策略,以期对二胡艺术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与参考。
提及高韶青二胡艺术的海外传播,首先始于他对传统二胡形制进行了大胆革新发明的“韶琴”,并通过对韶琴插电尝试与现代电子音乐接通,开拓了现代二胡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
高韶青的这一改革源于他在长期的海外传播实践中,意识到传统二胡在现代音乐厅,尤其是与交响乐队的合作中,在音量、音域、音准稳定性等方面尚有欠缺。他曾在采访中谈到:“传统二胡一直有调弦难、音不准、音量不足等先天问题,做小范围的演奏是很好的,但不适合音乐厅演奏,需要改革的是二胡的音色和音域问题。”[1]基于此,他在传统二胡形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发明了“韶琴”并申请国家专利。
韶琴的琴筒是高韶青受到iPhone手机音箱设计的启发设计而成,琴筒口朝上,以便于二胡的声音能直接反馈到音乐厅上端的反射板,有效扩大了音量。琴皮采用了新型的高分子人工复合材料,音色更具磁性,还避免了传统二胡蟒皮出境海关检查的不便。韶琴的琴轴高精密齿轮轴精准度高且不跑弦,其移动千斤可上下灵活调节来适应不同曲目的定弦需要,并大大增加了二胡的有效弦长。最低定弦可为g-d1,音域拓展了五度,与小提琴、中胡同音域。而且,韶琴还有效地解决了二胡在(超)高音区、高把位演奏时音色干涩、音量衰减的问题,使二胡真正具备了所谓“全音域”的表现力。值得一提的是,高韶青还大胆发明了韶琴的电插件,将韶琴接入Midi,用采样器中的音源将二胡音色加以转化,模拟出电吉它等电子音乐的音效,以适应多种类型音乐的演奏,高韶青通过对二胡琴筒、琴皮、琴轴、琴托、千斤等部件的全面改良,使得韶琴相对于传统二胡而言,在音高稳定性,音色、音区的统一性等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改观,表现为调性转换自如,音色通透、音区统一、音域拓展、音量增大。虽然在音色属性上相较传统二胡的音色有所改变(或缺失),但就总体而言,乐器的性格内外向兼具,更为全面立体。值得一提的是,韶琴的发明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二胡的替代,且韶琴改革之得失亦有待时间进一步检验。但毋庸置疑的是,韶琴在演奏现代创作作品与西方移植曲目方面尤显其优长。尤其通过高韶青本人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演奏,而更彰显其与现代音乐发展国际潮流的契合。这些也都成为高韶青独具其个性色彩的二胡海外传播的重要基础之一。
首先,在高韶青的艺术理念中,对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他认为:无论是否接受,从历时来看,传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音乐在当下也无不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而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中国的民族艺术不能闭关自守,应该走向世界。
在这样开放的艺术理念下,高韶青二胡艺术的海外传播始终是以“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三位一体为其基本传播理念,即在弘扬和推广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世界音乐元素,并力求更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以实现其二胡艺术的国际传播。
高韶青的二胡国际传播首先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具体表现为在传播实践中他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二胡曲目视为根本,在国外的演出中,《二泉映月》和《战马奔腾》都是高韶青演奏频率最高、也是最受欢迎的曲目。并且,高韶青的音乐创作也都建立在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厚基础与积累之上,再与西方的元素融合而形成自身的风格。高韶青的音乐在加拿大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也成为华人寄托对祖国家乡思念之情的重要纽带。如由他创作并演奏的同名电影的主题二胡音乐《异乡鸟》就集中、细腻地表现了漂游他乡学子的离愁与寂寞,感人肺腑。
在音乐文化日益多元并存的今天,中国二胡艺术要融入当代、走向世界,还需要打破其固有的“内敛悲情”的标签,以多样化的演奏风格贴合当代的审美需求,与听众形成心理同构,产生共鸣。高韶青认为东方音乐与西音乐应该是互通的,以达到多元融合。诚如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其“改良的韶琴二胡是否会削弱了中国味?”高韶青问答:“乐器无论如何改革,都会有强烈的民族印记,就像西方的小提琴也可以演奏东方中国的《梁祝》或印度音乐,(中国的二胡一样也可以演奏欧洲的乐曲和中东、南美的民族音乐),所以不要用框框把自己局限了。”[2]
除了通过二胡形制的大胆改革拓展其现代表现力,并借鉴其它乐器技法融会贯通,丰富发展二胡的演奏技艺外,高韶青还将二胡与其它乐器组合,探索不同乐器组合的多种可能。在创作风格上,高韶青也采用了多元融合的方式,除了结合西方古典音乐外,还加入了摇滚乐、爵士乐、乡村音乐等当代流行音乐、印度、南美、中东等世界音乐的元素,使其作品富有生机与活力,更为贴近、契合海外听众的审美心理。
其二胡音乐的海外传播既坚持了本土的音乐风格,又结合了当代的审美需求,在与世界音乐的交融中开辟了一条个性化与国际化兼备的道路。
针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背景下受众群体所具有的审美心理差异,采用何种传播路径、策略,是中国民族音乐海外传播需着重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高韶青逐步形成了其“发端北美国家、定位主流平台”、“借力现代传媒”的传播路径与策略,以开展其二胡艺术的海外传播活动。
1、发端北美国家
与许可、马晓晖、姜建华等其他二胡音乐的传播者多将日本、欧洲设定为其传播的起点并延及相关传播路径有所不同。自20世纪90年代起,高韶青则是将北美加拿大定位为其二胡海外传播的发端地。
高韶青的这一选择是出于其自身特点出发的主动选择,首先,从其个人早年“不寻常”的学艺道路也可看出,诚如高韶青本人坦言,因其童年“顽劣”,学二胡的初衷乃母亲冀以音乐收敛其性情,“其后他又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求学时邂逅了钢琴,并一路坚持练习。高韶青认为,学习西洋乐器对演奏民乐具有重要作用,音乐都是相通的……学得多见得多,自然也就有所积累。这些不同之处将会体现在演奏者的每个音符上。”[2]以这样的学习观念,而使得高韶青成为集二胡、钢琴、作曲、音乐制作、乐器改革等多项技能为一身的复合型多面手。其次,从其个人的艺术追求来看,无论是大胆的韶琴改革,还是积极主动对现代流行、世界音乐的多元融合来看,高韶青践行的不是一条传统、守旧的道路,而是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之途径。
正是出于高韶青活跃、创新的思维特征,摇摆、热情的音乐风格表现,而更为适合北美文化中对标新立异个性化的自由张扬。所以,高韶青将具有移民多元混血文化背景的北美加拿大作为其二胡海外传播的起点,也是在主客体两者之间高度契合的前提基础上,主动、自发的选择,并由此走出了将韶琴与西方流行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相融合独具特色的海外传播之路。
2、定位主流平台
高韶青在加拿大传播二胡的伊始,选择定位的就是较高的起点与平台,践行的是与国外主流传播平台(受传国的名牌大学或著名乐团)合作的传播路径。这一路径模式从他1993年被加拿大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聘为二胡教师时便已奠定。此后,高韶青还担任了日本大垣女子短期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他充分利用高校的交流平台,向海外学子介绍中国二胡。此外,2013年他还在新加坡国家青年华乐团举办大师班,指导学员演奏Fiddle Music①,在中西交融中扩大了二胡的受众面。同时,高韶青还积极与世界著名乐团合作,促进其二胡艺术的国际传播。
此外,高韶青还参加一些国外政界的重要社会活动作为其扩大中国二胡国际影响的有效平台。如2015年6月3日高韶青在加拿大总督就职典礼上的精彩演出就是一场非常成功的传播实践。在该典礼上高韶青选择在西方弦乐四重奏的协奏下演奏《战马奔腾》,受加拿大国歌的启发,在乐曲的开始部分,他还特意改动了几个音,以示对受传国的友好。其激奋昂扬、一气呵成的演奏令现场八百多位贵宾全场起立、掌声雷动,并受到了加拿大总督及重要领导人的一致赞扬。这场演出通过电视媒体的直播和转播,以及网络、微信等现代传媒得以迅捷的传播。不仅令国外听众充分领略到中国民族乐器的巨大感染力,也进一步扩大了高韶青在海外的影响。
3、传播策略——借力现代传媒
作为一名极具创新意识的现代艺术家,高韶青还十分重视将其二胡音乐依托借力于广播、影视、互联网以及近年兴起的微信等现代传媒进行传播。
通过在影视创作(演奏)配乐中将二胡植入,也成为高韶青二胡海外传播的策略之一。他从1994年开始陆续为西方的电影、电视创作音乐作品,包括电影音乐《异乡鸟》(1994年)、《中国巧克力(Chinese chocolate)》(1995年)、《黄色婚礼(Yellow wedding)》(1998年)。其中,1997年由高韶青配乐演奏的科幻电视连续剧《泰星来客》(Earth;Final Conflict)还获得著名的Emmy奖“最佳主题音乐奖”提名。他还受到好莱坞的邀约,与曾获多次Grammy提名的美国作曲家Brian Keane合作,为美国超级电视网PBS的纪录片《Becoming American—the Chinese Experience》配乐。2006年,他为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记录短片奖的电影《颍州的孩子》创作并演奏了二胡配乐。2010年,他参与作曲并演奏配乐的另一部电影纪录片《仇岗卫士》再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提名。伴随着影视媒体的影响力,使得不少国外观众因影而迷上了他的二胡音乐,也加深了对中国二胡的了解。
高韶青还长于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传播二胡,时常在微博分享他的新作,让二胡的爱好者能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韶琴的形制与演奏。他还担任了“Iartschool艺术殿堂”网站的的艺术顾问,通过互联网教育平台与世界各国的乐迷分享音乐心得、传播其二胡音乐。此外,高韶青还在多地创立了“韶琴二胡艺术中心”及相关实验基地,定期举办大师班和公益讲座,成立组建“韶琴邦”,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更好地宣传推广二胡音乐。
借助网络平台与现代科技,高韶青的音乐打破了国界、地区与时空的限制。通过现代传媒多频次、高效率的助推,为其二胡艺术拓展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在海内外积累了更多的“韶琴迷”,扩大其“韶琴帮”,加快提高了二胡国际推广的速度与效率。
传播方式是信息传递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样式,是传播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传播者针对不同的受传地、受传对象都会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与策略。
高韶青的二胡海外传播方式具体表现为乐器组合的多元融合和演奏(创作)曲目的多元跨界两大特点。
高韶青的二胡音乐积极尝试与不同乐器间的碰撞和组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1、韶琴与交响乐的合作
韶琴改良之初衷是为了改进乐器的音量、音色以及声音的稳定性,而更加适合与现代乐队的配合。高韶青曾携其韶琴先后与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法国Lille交响乐团、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交响乐团、德国班伯格交响乐团、奥地利格拉斯Recreation交响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合作演出,一度每年上百场的频繁巡回演出,使他成为最忙碌的二胡演奏家之一。
他曾与乐队成功演绎韶琴版《梁祝》《江河水》《秦腔主题随想曲》以及自己创作的《二胡随想曲》等曲目,深受国外听众的喜爱。在交响乐的协奏下,韶琴的宽音域与音区间的自如变换赋予了音乐以更加恢宏大气的表现力。
2、韶琴与提琴的对话
同为中西方的弦乐之王,将二胡与提琴的对话也是高韶青热衷的探索,经典成功个案当属他在加拿大总督就职典礼上在弦乐四重奏协奏下演奏的《战马奔腾》,这一组合形式也成为高韶青二胡国际传播中具有稳定性,并具常规化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同一组合形式,他与小提琴家吕思清、大提琴家秦立巍、钢琴演奏家孙颖迪也有过合作。此外,他在加拿大“烈焰琴弓”(Bow fire)乐团中,也是与数十位大小提琴家合作多元风格音乐的跨界尝试。在韶琴与提琴的合作中,不但在共性的层面达到了合奏音响上的和谐与融合,同时还因韶琴独特的个性而带给西方听众新鲜的听觉体验。
3、韶琴与其它乐器的组合
高韶青还积极尝试韶琴与其它乐器的组合,以多元化的配器手法为乐曲营造出丰富的色彩。如在《草蜢弄鸡公》中两把高音韶琴、中音韶琴和低音韶琴的“韶琴四重奏”组合探索。“2016中山公园音乐节”中,高韶青与爵士小提琴家Lenny Solomon、古典吉他演奏家Bill Bridges、贝斯演奏家Lew Mele、大提琴演奏家Wendy Solomon先后合作演奏了《Fly to the moon》《Moon Blues》《Beau soir》《Moon Rivers》等曲目,都取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
此外,高韶青还用韶琴与来自瑞士的手风琴家和钢琴家合作演奏了瑞士民间乐曲;与琵琶、大提琴等组成的室内乐小组演奏了久石让的《天空之城》《人生的旋转木马》;与吉他、贝司合作完成《随想曲第五号—纳西》,这些大胆的尝试让二胡音乐更富有活力,也更能贴近西方听众的艺术审美。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民族、地域风格浓郁的《秦腔主题》《二泉映月》,还是加入了南美雷鬼与摇摆爵士的民歌《编花篮》、宁静致远唐诗意境的《诗人的山庄》,抑或是自创的现代曲目,乃至是诸多国外影视、广告的配乐。无论是缠绵悱恻还是热情洋溢、振奋昂扬的风格情绪,高韶青都可以其一把“万能”的韶琴,将各类音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韶青二胡国际传播中的多元跨界还表现为演奏曲目风格的多样性,他演奏的曲目可分为三大类:首先是二胡的传统曲目与中国民歌的改编曲;其次是西方小提琴移植曲目;第三类则是以他本人的五首《二胡随想曲》为代表的现代创作作品。
1、中国改编作品
作为集二胡演奏与创作于一身的音乐家,高韶青也是最早将二胡与现代电子、流行音乐结合的倡导与实践者。
20世纪90年代,高韶青就尝试将中国民歌用二胡演奏并与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改编了《赶牲灵》《小白菜》《绣荷包》《小河淌水》《蓝花花》《三十里铺》《一根竹杆容易弯》等民歌,收录在他的专辑《高韶青二胡里程碑——爵士·新生代·流行·古典·国乐》中,1996年由香港龙音公司出版。亦如专辑名称所示,即使是中国民歌的改编曲,高韶青在编配中也是将其与西方古典、流行等元素融为一炉,一度被称为“摇摆(swing)民歌”而彰显其立足民族融合世界音乐的传播理念。
2、西方移植作品
且不予讨论二胡演奏“小提琴化”的得失利弊,但用二胡移植演奏小提琴曲在客观上拓宽了二胡的演奏技巧,也推动了二胡音乐的国际传播,则是毋庸置疑之举。
20世纪80年代,高韶青就将《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等小提琴曲成功移植改编成二胡曲。后来他又陆续改编了《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巴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圣母颂》《沉思》等西方古典音乐名作,连帕尔曼在听过相关演奏后也赞誉有加。值得一提的是,他亦并没有去“迎合”西方而让二胡变成两根弦的小提琴,而是让二胡相较小提琴更具性格张力与鲜活的角色感,给西方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
3、二胡原创作品
除了对中西现有作品的改编移植,十分难能可贵的是,高韶青还是一位演奏、创作两栖化的二胡音乐传播者。并且,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业已形成了其“扎根中国民族音乐、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创作风格,该创作思想在其五首《二胡随想曲》系列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二胡随想曲第二号-<蒙风>》就是以蒙族音乐为旋律素材,融合爱尔兰“大河之舞”的节奏律动,将中国蒙族与爱尔兰民族音乐接通融合。《二胡随想曲三号-<炫动>》则是在中国五声角调式的基础上融合了爵士、布鲁士音阶及欧美民风舞节奏,并大量使用人工泛音改变了单一的音色模式。《二胡随想曲第四号-<戈壁>》与《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的音乐元素则是分别来自中国西北和云南,并将小提琴弓根“近琴码”技法运用其间,将纳西风情与爵士音乐、雷鬼音乐等世界音乐元素多元结合。五首《二胡随想曲》各具特色、各赋新意,无不体现了高韶青独到的创作视角,彰显其极强的个性特征。
此外,他根据唐代诗人王维《辋川集》(共二十首五言绝句的山水田园组诗)的诗意而创作的二胡组曲《诗人的山庄》,每首乐曲都由二胡、古琴、笛子和女声共同演绎。由陈雷激演奏古琴,加拿大长笛演奏家Ron Korb演奏包括龙笛在内的多种笛子,声乐部分由加拿大华人女歌手张海京演唱。该组曲被包括北美国家地理、探索、历史等节目,以及欧洲多家电视频道选用播放。
作为一位创作型的二胡演奏家,其优长不仅在于其作品的可演奏性,还得益于其扎根本民族而兼容并蓄的创作理念,大胆创新,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方无调性巧妙结合,将流行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元素多元融入,展示了音乐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给听众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把二胡推向世界舞台。
在当代二胡音乐的海外传播中,诸如:二胡怎样才算是“走向世界”?是“迎合”西方让二胡变成两根弦的小提琴,以求与海外听众产生共鸣,拉近距离,实现所谓的传播?还是在二胡的创作与演奏上探索更深层次的中西融合?如何在坚守、保持,并突出中国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世界音乐融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二胡的海外传播中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作为当代二胡艺术海外传播的重要实践者之一,高韶青在其长期的海外传播实践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饶有建树的探索,并形成了不同于大多数其他二胡演奏家的传播路径与方式。本着因地、因人制宜的传播策略,将二胡与世界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深度融合。颠覆人们对传统二胡的古板印象,也为海内外听众展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新面貌。
从二胡的历史来看,虽本为外来乐器,但经过千年的衍化而汉化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二胡后,令现代听众几乎忽略并忘却其游牧民族的先天血统。这也正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说明了在作为个案的二胡中“高度浓缩地反映了中原民族、中原文化与周边兄弟民族、睦邻国家及其文化的长期友好的交往、吸收、融合的过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是在自身不断创造积累的同时,又广泛融入周边民族文化而形成,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吸纳外来文化艺术的能力和襟怀。”[3](P54)
溯古至今,作为当代国际传播视域下的二胡,也同样是通过与诸如欧美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中东、印度、拉丁等世界民族音乐兼容并蓄交融中,而彰显中华民族在吸纳并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包容的稳定性及其在当代的延续性。
而且,从后现代的视域来看,当下西方视角和听觉上对二胡的认知亦并非是专注停留于其是否为正宗的传统,以及是否具备较为纯粹的本土性与民族性等方面,而是更注重追求一种“似与不似,既熟悉又新鲜”的听觉心理体验,亦如高韶青在多年海外传播中的心得总结:“在(西方)现代二胡音乐的制作时,有的时候,比如在电影音乐配乐中,要的就是比二胡怪点,听不出是什么东西的那种音色。”②而有着所谓“去民族、泛地域,甚至泛东方的国际视野”的观念趋向。
应可预见,在高韶青等一批积极走出国门将二胡与世界音乐融合进行海外传播的二胡国际行者的努力下,二胡不但会成为一件既更具多元性格的中国民族乐器,同时也会与小提琴一样成为一件世界性的乐器,进而传播世界各地。
注 释:
①Fidde:与Violin同指小提琴,但Fiddle更加随意自由,常指乡村音乐风格的演奏与技法。
②高韶青《我的海外职业演奏生涯》,在“2010年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二胡教学创作学术论坛”上的主题发言,2010年11月22日,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参考文献:
[1]高韶青.电视访谈节目《悦谈》[Z].无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14年12月5日.
[2]杨臻.古乐新音动静皆宜——世界著名演奏家高韶青莅临“音乐沙龙”[N].中山商报,2015年05月17日A02版.
[3]乔建中.“多元一体的胡琴音乐文化——在中央音乐学院2012胡琴艺术节”上的发言[J].人民音乐,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