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势不可挡,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化被挟裹在其中奔涌向前,改变着自身,亦改变着世界。如何顺应历史的趋势求得发展?如何保持自我的独立而不被历史的浪潮冲垮消融?为此,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理念,是为我们的精神指南。
“文化自觉”崇尚“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那么当代中国舞蹈如何“认识自己”,以“自知之明”?本刊连载了几位学者关于中国现当代舞蹈研究的成果,即是通过对20世纪以来中国舞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事件和作品进行回顾和评析,以揭示中国舞蹈在中外文化潮流的裹挟下前进的历史处境、历史轨迹、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及曲折性。
《中外舞蹈交流史中的上海芭蕾》以翔实的第一手史料呈现了20世纪最早登陆上海的西方芭蕾舞蹈家巴安娜 · 巴甫洛娃、乔治 · 冈察洛夫、维拉 · 沃尔科娃等人所举行的舞蹈演出及其对人才的培养。他们以世界级的高水平,不仅使得诸多的中国舞者受到了启蒙教育,还培养出玛戈 · 芳婷这位登上国际舞台之巅的芭蕾明星。让我们领略到上海历史上的国际地位及其开放的态势之于舞蹈发展的影响,以及俄罗斯芭蕾对中国和世界芭蕾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交谊舞到迪斯科:当代中国日常舞蹈的兴衰》论述了交谊舞在1979年之后的复归,在社会上广泛的流传,与此期精英文化和民众文化所构成的互动关系。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交谊舞与政治意识形态及国家文化政策法规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拉锯”,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变革中的一种民众文化主导模式。而迪斯科舞厅既是当代城市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也是它曾经拥有的文化变革功能被娱乐文化及其资本力量所规训和终结的场所。
“当代中国舞剧述评”系列旨在在把握中国舞剧近60年的发生、发展和发达演变的基础上,揭示其历史底蕴。述评认为,当代中国舞剧创作的语言本体,最初有三个来源:一是芭蕾,二是“战士舞蹈”,三是戏曲舞蹈。指出中国古典舞根源于“戏曲舞蹈”的必然性以及舞蹈语汇变革创新、表现手段广采博纳的最终趋势。同时,以史为据,归纳当代中国兼具典型性和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舞剧,剖析其创作的内在规律,以期对当下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启迪。
“影响20世纪中国舞蹈的早期留学生研究”系列通过研究20世纪早期留学归来的代表人物这支特殊的文化建设力量,运用舞蹈寻求强教、强身、强国之路,从而对20世纪中国舞蹈的奠基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通过还原历史,察看20世纪早期中国舞蹈内在的要求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裕容龄:身体的自由和束缚的博弈》和《李伯钊与“短裤赤脚黑面粗皮”的舞蹈美学》等文,均以全球化视角、本土文化的立场对历史进行重新评估,揭示其特定的文化本质和历史贡献。
诚然,“文化自觉”的基础在于立足“根”,探寻“真”,合“规律”而前行,而“文化反省”则是“文化觉醒”和“文化创建”的前提,因此,其亦是中国舞蹈研究得以深化的前提。
本期开始以中英双语全文连载刊登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这一标准“旨在指导用新的思维、学习与创造方式在课堂上开展艺术教育。同时,也告知政策决策者传统和新兴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的艺术课程是怎样实施的。与其他学科领域一样,在新艺术标准中嵌入了对素质教育、公平机会和综合期望的承诺”。这必将进一步深化艺术及其教育的交流,并给予我们不可多得的重要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