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一馨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对于创造舞剧的艺术价值十分重要。为了探讨舞剧“剧中人”有效的表现方式,笔者通过舞剧《梦· 易安》的创作实践和探索,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了一定的理解,认为“剧中人”表现的主要应该重视两个方面:一是以舞剧结构来塑造人物。因为舞剧结构与其要表现的人物内容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结构的形式,结构的安排和组织又相应地会影响人物的传达。二是以舞蹈形式来表现人物。舞剧艺术在人物的表现形式上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有自身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体现在人物形象的表现是通过舞蹈的形式来完成的。
文本结构是指舞剧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它将一定的内容按照某种逻辑关系构架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进而准确而有层次地表达编导的意图。而舞剧往往是通过塑造和表现主要人物及其事件来传达舞剧思想的,因此舞剧的文本结构都应该围绕这个人物来设计和呈现,并以其作为文本内容的限定。著名剧作家麦基曾谈到剧本的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1]。麦基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谈的结构,而塑造人物的舞剧结构也应如此。
舞剧《梦· 易安》中的主要人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一生历经了纯洁无瑕、美满幸福的时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时期,以及最后寂寞孤独、乡愁漫漫的时期,而她将自己一生波折的旅程和自己全部的心绪都倾注在了诗词中。但舞台上的时空是有限的,我们不能将人物的一生事无巨细地展现给观众,因此选择人物生活中的一系列代表人物性格、个性、情感的事件,将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和安排,组成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序列来刻画人物,从而达到编导的意图。于是,《梦· 易安》选取了李清照人生中的三个阶段:北宋时期,李清照和赵明诚双宿双飞;南北宋交替时期,李清照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南宋时期,李清照倍感孤独寂寞—实际上,编导分别挑选了李清照在这三个时期里创作的诗词来结构舞剧,并以“梦”为线索将其串联,通过梦境的转换展现她不同时期不同的生活态度,从而形成了舞剧的如下结构:空虚寂寥(现实,南宋)—琴瑟和弦(梦境,北宋)—颠沛流离(梦境,南北宋交替)—形单影只(现实,南宋)。
舞剧节奏的处理,也即层次的处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和突出主题。因为编导认为,易安(李清照)的一生有过美好幸福的时光,有过颠沛流离的困苦,也有过冷清凄惨的孤寂,正是这些跌宕起伏、如梦一般的人生经历,加上她细腻而婉约的诗情,使之屹立于中国古代诗词界。然而,突出哪一点才能将易安的精神传之于观众呢?这就需要恰切的舞剧节奏处理。
易安这个人物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坚韧不拔、才情万千的人格魅力。人世的悲欢、困苦,皆被她化作诗篇。因而,在上述结构的四个段落中,“颠沛流离”是她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艰苦的阶段最能显现她坚韧的性格。因此,编导将此作为重点进行了刻画,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独白”指人物自我的表述和陈述。独白是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意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在舞剧中,主要人物的独白是通过独舞来完成的,这个独舞的编排要求突显人物性格,并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独白中舞蹈语言的组织和编排要承担两个功能:一是“表意”;二是“现美”。“表意”是指独白的舞蹈语言要能传达人物的情意。“现美”是指独白的舞蹈语言要表现人物内在的人格美。《梦· 易安》首先将李清照定位在生活于宋代的女性文人,是把李清照置于《声声慢》的词境中来表现人物心态的。而在语言风格上必然要求具有古典舞韵味,运动路线多以圆曲线为主,人物造型上则是根据《声声慢》的创作时期,分析人物状态以寻找人物可能出现的形态和神态来设计的。这一时期,李清照处在饱经风霜的暮年,她的外部形态应是文雅、柔弱而不失仪态。因而,编舞时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身体动态,例如,上身前倾,双臂微抬,双手若有无力地搭落,头侧倾,眼落斜下方,以使整个造型神态抓住其处于暮年、柔美并若有所思之态;再如,上身后仰,头侧倒,单腿中心,右手背手,左手在身前端起,以体现一种文人的气质。而此舞段根据《声声慢》的词境编舞,在编创过程中主要抓住词中“寻”与“觅”的状态,因而,脚下以快速的圆场为动态来表现易安不安的内心与寻觅之态;路线为“Z”字形,以显示其内心毫无方向感。
“关系人物”是指在一部舞剧作品中存在一定关系的人物角色,比如恋人、母女、兄弟等。关系人物的表现通常以双人、三人或多人的形式出现。这里的多人虽然在人数上达到了群舞的数量,但不能称为“群舞”。它与我们一般界定的群舞有着不同的功能,它着重表现角色、角色之间的关系或者角色间所形成的整体局势。在《梦· 易安》中第二段易安、梦里易安和梦里赵明诚的三人舞中,需要解决这样几种关系:易安与梦里易安的关系;易安与梦里赵明诚的关系;梦里易安与梦里赵明诚的关系;易安与梦里恋人的关系。这四种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起来,并相互衬托与表现。
舞段开始,易安衬托着梦中人,梦里的易安为“阳”,是“被衬”的形象,两者一起出现形成对比,是为了突出那个曾经美好而幸福的她。而现实空间的她为“阴”,是这场梦的源,也与梦中美好幸福的她形成一组对比,从而给观众更加美好、更加深刻的印象。
“群体意象”是指群体共同承担或完成的意象。它要求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某种情绪和意愿的表达,或者共同营造一种氛围。换句话说,他们所表的“意”是相同的。而个体显现的“象”可同,也可异。《梦· 易安》中安排有三段群舞,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衬托着主要人物李清照。其中,第一段群舞以“此人物”的复制来凸显人物形象,意在通过“此人物”的量变而达到质的飞跃。这个“此人物”便是李清照,群舞都是她的化身,她们像镜子一样将李清照一个一个复现出来,并要求这些群舞个体的外部形态与内心情感尽量达到统一,从而强调和突出人物的心理状态。第二、三段群舞主要以“他象”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他象”是指群舞表现“此人物”以外的意象,既可以是具体的场景,也可以是具体的人物,还可以是抽象的情绪。第二段难民舞段,其“象”是具体的难民形象,而“意”是他们共同承担营造慌乱、动荡、颠沛流离的气氛,这个气氛对应到李清照所生活的时期就是南北宋交接的时期,迁都南下,百姓流离失所。第三段的群舞也是“他象”,这个“象”时而是情绪,时而又象征着诗篇。虽飘忽不定,却是根据李清照的心理逻辑来进行转换的。因此,群舞状态的变化,也映衬了李清照心理状态的变化。
有着深刻的人物形象的舞剧,总能让人记忆犹新,回味不绝。也只有当“剧中人”的形象立稳了,舞剧本身才能更好地得到表现。然而,每部舞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或者表现人物形象的偏重点不一样,其结构的设计与舞蹈形式的运用也会存在相应的差异。但这一切的表现方式终归都是服务于编创者意图塑造和表现的那个人物形象的。
[1] 罗伯特· 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