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记》作者、创作年代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2017-02-08 08:26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南戏香囊传奇

黄 仕 忠



《香囊记》作者、创作年代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影响*

黄 仕 忠

《香囊记》的作者为宜兴老生员邵璨,该书经宜兴生员杭濂字道卿与武进生员钱孝号西青“帮帖”而成。杭濂弱冠时即与都穆、祝允明、唐寅、文徵明等倡为古文辞,相交数十年,文徵明为其遗集作序;钱孝为杭濂兄杭淮早年之师,亦与此一吴中文人圈来往密切。从杭濂的生卒推断,邵璨大约生于成化元年(1465),卒于嘉靖十年(1531)前后。而《香囊记》当作于正德十年(1515)之后,嘉靖五年(1526)之前。当时太湖东南一带有一批背景相似、地域相邻且有所交集的生员投入南戏创作。此剧的出现,真正开启了以文人视野和文人笔法作剧的时代。这是民间南曲戏文走向文人传奇的转折点,因而应给予高度评价。至于旧说《香囊记》作者为邵给谏、邵弘治(邵宏治、邵半江、邵珪)等,乃因邵珪(1441—1488)字文敬,官居高位,为邵璨同乡前辈,两人字音相近,被附会而致。

《香囊记》; 邵璨; 杭濂; 钱孝; 邵珪; 传奇

徐渭《南词叙录》说:“《香囊》乃宜兴老生员邵文明作。”①《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3页。近人郑振铎指出其本名为邵璨②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平:朴社出版社,1932年,第1050页。。吴书荫撰《〈香囊记〉及其作者》援引万历《宜兴县志》、嘉庆《宜兴旧县志》所载邵璨小传,证实了徐渭和郑振铎的说法③吴书荫:《〈香囊记〉及其作者》,《戏剧学习》l981年第3期。。至此,《香囊记》作者的名、字、籍贯、身份得到了澄清;但邵璨的主要生活年代及《香囊记》的撰成时间,还存在分歧意见。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称:“邵燦,一作宏治,字文明。江苏宜兴人。邵珪兄。约生于明正统景泰间。生员。事迹无考。”④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8—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简写其名作“邵灿”,云:“字文明。一说名宏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成化、弘治年间。”⑤《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3年,第346页。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⑥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5页。、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⑦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0页。、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⑧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233页。等,与大百科所述约略相同。

上举之“邵燦”、“邵灿”,皆应更正作“邵璨”。齐森华等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云:“邵璨,明英宗时人。字文明,又字宏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邵以生员终老,吕天成《曲品》称他为‘毘陵邵给谏’,有误。”*齐森华等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05页。黄竹三等主编《六十种曲评注》也说:“邵璨,字文明,一字弘(宏)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大约与丘濬的生活时期相近或稍后。他是一个老生员,曾作过给谏之官,故人称‘邵给谏’。”*黄竹三等主编:《六十种曲评注》第二册,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45页。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1469年成化五年己丑”条:“邵璨约于本年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据《万历宜兴县志》卷八记载,邵璨,字文明,一字宏治,又作弘治,号半江。江苏宜兴人。年轻时习举子业,未应科考,以生员终老,曾做过给谏之官。精晓音律,工于作曲,有传奇《香囊记》。”*程华平:《明清传奇编年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7页。以上三家,代表了当下通行的观点,其实是糅合了徐渭与吕天成的记载,而未注意到其中存在的矛盾。

明末吕天成《曲品》卷上“妙品”称:“常州邵给谏,既属青琐名臣,乃习红牙曲学。”卷下“妙品三”著录《香囊》,谓:“毘陵邵给谏所作,佚其名。”*吴书荫:《曲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70页。其后如无名氏《古人传奇总目》、黄文旸《曲海目》、焦循《曲考》、梁廷枏《曲话》、支丰宜《曲目新编》等,都署作“邵给谏”。至王国维《曲录》亦谓“明邵□□撰。名字俱不详。常州人。官给事中。”*王国维:《曲录》,广州番禺沈宗畸《晨风阁丛书》本,1908年,“曲四”第5页。但后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所收《曲录》时有所修改,作:“明邵宏治撰。宏治字文明。常州人。官给事中。”*王国维:《曲录》,《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第47册,1940年,“曲四”第4页。今人糅合诸说,实源于此。

按:“给谏”是明代六科给事中的别称。为正、从七品官,隶属六部,“权势尤重”,通常必须是进士出身*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云:“明制,按六部分为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均为正、从七品官……给事中衙署即在午门外东、西朝房,章奏均必经其手,故权势尤重。与御史合称科道,或称台垣。台指御史,垣指给事中。”见黄本骥:《历代职官表》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3—24页。。一个“老生员”不可能担任此职。

按,“落日下平川,归人争渡喧”,见《香囊记》第六出【朝元歌】第三曲之末句。今查“渡喧”句实系岑参之句,其《巴南舟中夜书事》诗云:“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渡喧。”*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23页。至于“落日下平川”之句,《香囊记》亦是化用宋张商英题《南峰寺》诗“孤云飞远峤,落日满平川”*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16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001页。。两句均系撷取古人成句,故“渡喧田”之说,当属好事者附会;但《香囊记》流行后,此两句诗颇为画家用作画题,略可见其影响*清陆绍曾《古今名扇录》载《袁叔明〈渡喧图〉金箑》,图上题“落日下平川,归人争渡喧”,署“甲戌秋日写古吴袁尚统”。参《续修四库全书》第111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54页。。

邵半江之所以被认为是《香囊记》的作者,当是“邵文敬”与“邵文明”仅一字之差,且同为宜兴人,年代相近;其次,《香囊记》里引用了据传出自邵文敬的两句诗,后人便将此剧附会到他的名下了。

邵珪任职户部十余年,正属于“青琐名臣”,亦间接可证吕天成是知道邵半江撰《香囊记》这种说法的,只是他觉得邵珪不太可能是此剧作者,故仅称其“邵给谏”,且特言“佚其名”。至于作者籍贯,有常州、毘陵、荆溪说,按:常州旧称毘陵,成化间下辖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五县。荆溪旧属宜兴县,受辖常州府。故诸说似异而实一。

而剔除邵半江、邵弘治、邵给谏之后,《香囊记》作者邵璨,依然是如傅惜华先生所说的“事迹无考”了。最近,马琳萍、侯凤祥撰《邵璨生平及〈香囊记〉创作时间考辨》推断邵璨最迟生于正统、景泰年间,并据《香囊记》第六出演赶考试子议及“是古非今”、“偷今换古”,是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复古派的主要诗学主张,说明《香囊记》作于复古派盛行之时或稍后,即 1498—1505 年。“在满足多个相关材料的前提下,我倾向于把《香囊记》的写作时间限定在弘治、正德间(1495—1510 年)。”*马琳萍、侯凤祥:《邵璨生平及〈香囊记〉创作时间考辨》,《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按:此文从内证出发作考察,把此剧出现的时间大幅度往下推延,颇有可取;但其结论均出自推测,证据尚嫌不足。

按,邵璨其人,明代文献仅万历十八年(1590)修《宜兴县志》卷8“隐逸”内有载,谓:“邵璨字文明,读书广学,志意恳笃。少习举子业,长耽词赋,晓音律,尤精于奕。论古人行谊,每有所契,则意气跃然。有《乐善集》存于家。”*陈遴玮修:(万历)《重修宜兴县志》卷8,《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317册,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 2013年,第1844页。清代以后的志书所载,都据此传删节而成。

但志书所载,仍未能确认其生活时代,故今人有与丘濬(1421—1495)生平相仿、“英宗时”(1436—1449;1457—1464)、“正统景泰间”(1436—1456)、“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及弘治正德间(1506—1521)等多种说法,而未有定论。而且一般的看法,是倾向于正统至成化间;但按此种通行的看法,则从《香囊记》到明中叶南曲戏文创作涌现之间,有着一个明显的断层或空白,因而令人困惑。

徐渭《南词叙录》又说:“《香囊》如教坊雷大使舞,终非本色。然有一二套可取者,以其人博记,又得钱西清、杭道卿诸子帮贴,未至澜倒。”*《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第243页。

幸而关于钱西清、杭道卿二人,尚多有文献可资考证。前举吴书荫先生《〈香囊记〉及其作者》一文,已对杭、钱二人有过探考:从方志考得杭道卿小传,知其本名杭濂,为诸生,并提出邵璨应与杭濂年岁相若。惜此文未能从这一角度进一步细考杭氏生年以探求邵璨之生卒。至于钱西清,则仅从《常郡八邑艺文志》检得杭淮(道卿之兄)所撰《奉赠西青钱先生》诗一首,认为可能是杭氏“师长一辈”人物*吴书荫:《〈香囊记〉及其作者》,《戏剧学习》l981年第3期,第100—103页。。前举马琳萍、侯凤祥文,只述及杭濂、杭淮,而未及钱孝。

本文主要从对杭道卿、钱西清两人的考索作为切入点。

先论杭道卿。

吴文已引嘉庆《宜兴旧县志》卷8“文苑”,谓:“杭濂字道卿,淮之弟。天资秀颖,然志尚高古,不屑为时俗对偶之文,尝受业丁玉夫授《易》。游吴中,与都元敬、祝希哲、唐子畏、文徵明友,诗文日益工。然竟以诸生老。卒后,文徵明为序其遗稿。”*《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15页。今检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增订本),内有多篇诗作寄杭道卿,可见其交情:

弘治三年庚戌(1490),有《次韵道卿独夜见怀》。(第2页)

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有《枕上闻雨有怀宜兴杭道卿》,原注:“时道卿客唐子畏西楼。”(第390页)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薛章宪、李瀛、杭濂、朱存理、都穆、文奎(徵静)、文壁(徵明)等《联句并合》;杭濂所作两句云:“佳辰良以欢,往事深足慨。”(第1187页)

正德四年己巳(1509),有《与宜兴吴祖贻夜话有作,就简李宗渊、杭道卿、吴克学》,此诗原题于文氏所绘之画,有跋识云:“己巳八月廿又一日,宜兴吴祖贻过访,适风雨大作,留宿家兄雅歌堂,饮次,为作小画,并赋此以道契阔之怀,兼柬李健斋、杭道卿、吴克学诸故人,聊发百里一笑。”(第205页)

正德十年乙亥(1515),作《寄宜兴杭道卿》。诗云:“古洞花深谢豹啼,春来频梦到荆溪。坐消岁月浑无迹,老惜交游苦不齐。多难共添新白发,翻书时得旧封题。亦知造物能相忌,从此声名莫厌低。”(第262页)*是年杭濂年已50,文徵明年过45,称“老”“添新白发”“多难”,可见所经历者并不畅顺。

更为难得的是,文徵明为杭濂遗文集所撰的序文,也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题作《大川遗稿序》*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19—1220页。,兹移录于下:

弘治初,余为诸生,与都君玄敬、祝君希哲、唐君子畏倡为古文辞。争悬金购书,探奇摘异,穷日力不休。僩然皆自以为有得,而众咸笑之。杭君道卿来自宜兴,顾独喜余所为,遂舍其所业而从余四人者游。既而数人者,惟玄敬起进士,官郎曹;祝君虽仕不显;唐君继起高科,寻即败去;余与道卿竟潦倒不售。于是人益非笑之,以为是皆学古之罪也。然余二人不以为讳,而自信益坚。及是四十年,诸君相继物故,余与道卿亦既老矣。方拟扁舟从君于荆溪之上,相与道旧故,悯穷悼困,以逑宿好;而君又不禄。呜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

君卒之明年,其季弟允卿裒录其遗文若干卷,不远数百里走吴门,属余为序。余受而阅之曰:“此余与君所为获重困者,正昔人非笑之具,所谓不祥之金也,尚奚为哉?虽然,就当时言之,诚若迂缓,足取非笑。万一他日有知君者,读其书而称之,使百世之下,知有道卿之名,则不能不有恃于此也。且以一时举子言之,莫不明经业文,以为取科第无难也。卒之猎高科,登膴仕,曾不几人;而泯没无闻者皆是。以道卿今日视之,果孰多少哉?此余所以有取于是,而无用于彼为也。允卿所以惓惓不忘者,岂无意哉!”

君博综而雅驯,修辞命意,力追古作者。视一时诸人,若不屑意,而独若有取于余,余实让能焉。今集中所存,自足名家。后有识者,必能信而传之,尚奚有于余言?

君讳濂,字道卿,大川其别号也。*北京保利拍卖行于2016年7月30—31日拍卖之“二文遗墨”,有行草书写之《杭道卿文集叙》,实据此文改题书写而成,而删去介绍杭濂名号的末一行,且有误字,如“今集中”误书作“余集中”,并将“都玄敬”书作“都元敬”,不知“元”字实因避康熙讳而致。此书法2006年亦曾由嘉德拍卖行拍卖。盖是近时书家伪作。

因知前引县志所载杭濂小传,主要据此文而成。《(乾隆)江南通志》卷194“艺文志”亦载:“《杭大川稿》,宜兴杭濂。”*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2册,第683页。可知其别号大川,文集乃因别号而得名。其季弟杭洵,字允卿,亦无功名,嘉靖十四年(1535)曾刊其兄杭淮所著《双溪诗集》8卷;《双溪诗集》卷6有《和允卿弟腊雪志喜歌》。杭道卿从弱冠即随都穆、文徵明等致力于古文辞,与文氏一样科场失意,“潦倒不售”,遭人“非笑”,以为“学古之罪”,“二人不以为讳,而自信益坚”。其所为实先于“文必秦汉”的前七子;更早于嘉靖年间唐顺之、归有光等“唐宋派”。惜其文今不传,难以窥测其所为。文徵明序称其“博综而雅驯,修辞命意,力追古作者。视一时诸人,若不屑意”,亦可见其姿态。

周道振《文徵明年表》将文徵明与都穆、唐寅等“倡为古文辞”的时间系于弘治二年(1489),并谓是年“与杨循吉、杭濂交游”*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附录三,第1741页。,未详所据。前举文氏于弘治三年有次韵杭濂诗,故其与杭濂订交,应在该年或前一年。序谓“及是四十年,诸君相继物故”,按:唐寅卒於嘉靖三年(1524),都穆卒於嘉靖四年(1525),祝枝山卒於嘉靖六年(1527),若据其倡行古文辞之年而下推四十年,所称“及是”的时间为嘉靖八年(1529),道卿犹在世;而味其文意,道卿之卒,乃在此后一二年间。

杭濂有兄二人。《(乾隆)江南通志》卷166“人物志”载:“杭淮字东卿,宜兴人。宏治已未进士。历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工诗,五言尤胜,有《双溪集》。兄济,进士,历官通政使,亦能诗,有《泽西集》。弟诸生濂,与祝允明、文壁诸人为诗文友。”*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第768页。杭济(字世卿)、杭淮都有功名,只有杭濂以诸生老。按:《双溪集》卷6有《王用昭第见吾弟道卿饮惠泉诗感而用韵》,内有句云:“挂壁出我道卿诗,犹似当时歌白雪”*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第290页。。《阳羡古城揽胜四集》收录有杭濂《任公钓台》*宜兴市建设局编:《阳羡古城揽胜四集》,北京:中华诗词出版社,2010年,第192页。,清许棫纂《重修马迹山志》卷5收录其《题西青小隐》七律一首*许棫纂:《重修马迹山志》卷5,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23册,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436页。。杭淮生于天顺六年(1462),卒于嘉靖十七年(1538)。若杭濂小其仲兄3岁,则当生于成化元年(1465)。故杭濂的年齿,与都穆(1458—1525)、祝允明(1461—1527)、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7)等相近,略晚于都穆、祝允明,而稍长于唐寅、文徵明。其卒约在嘉靖九年(1530),去世时约66岁。

邵璨与杭濂同乡且交好,若两人年寿相仿,则邵璨亦当生于成化元年前后,卒于嘉靖初。因此,杭濂、邵璨弱冠后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弘治、正德间(1488—1521),下及嘉靖朝的前十年(1522—1531)。

又,徐渭称邵文明为“老生员”,设45岁以上可称“老生员”,则《香囊记》的创作时间,可以初步推定为正德五年(1510)之后,嘉靖四年(1526)之前。

再考钱西清。

钱西清,应作钱西青,名孝,江苏武进人。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26“隐逸”载:“钱孝,字师舜,号西青。居马迹山。通经学,造就门人甚多。”*《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第37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678页。光绪六年刻本清许棫纂《重修马迹山志》卷7“文学”载:“钱孝,字师舜,号西青山人。通博卓踪,造就最多。阳羡杭淮其最著者。所交邵宝、文徵明,皆一时名流。始创《马迹山志》,丁致祥、毛宪、杭淮俱为之序。”*许棫纂:《重修马迹山志》卷7,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23册,第554页。可见他与杭濂之仲兄杭淮有师生之谊,所交往的“一时名流”,与杭濂交往的圈子重合。许志卷首收录丁、毛、杭三人为钱志所撰之序,分别作于嘉靖五年、六年;故钱孝之卒,在嘉靖六年之后。

钱氏大约在正德十年(1515)退隐故里,筑“西青小隐”,招待四方文人墨客。邵宝在此年冬为钱氏撰写《西青小隐记》,谓:“师舜通经学古,博雅多文。盖士之秀者也。”并称其“攻辞章”、“习威仪”。又云:“夫椒之西峰,曰西青。山人谓山有诸峰,而是峰独擅是色,故名归之。”“小隐者,为屋数楹,屋前后植竹千竿,中藏书数千卷。凡为文事之具者皆备。外有田数十亩,挹湖水灌之,足以供客。山人谓之庄。君子过焉,为之赋诗者若干人。”*邵宝:《容春堂集》后集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8册,第239页。可见钱孝经济条件尚称优渥,其隐居之所,湖光山色颇佳,故多名流来往其间。如邵宝(1460—1527,宜兴人,弘治进士)作此记之外,其《容春堂后集》卷4有《阅〈马迹山志〉寄西青山人》(作于嘉靖五年前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8册,第238、466页。此诗并见《重修马迹山志》卷7,本集题中“志”原作“记”,据志书改。,陆深(1477—1544,松江人,弘治进士,官至詹事府詹事)《俨山集》续集卷3,有《题西青小隐》(作于嘉靖四年前后),杭淮《双溪集》卷8有《奉赠西青钱先生》七言2首等;另据《重修马迹山志》卷5“古迹”之“西青小隐”条,收录时人所题诗,依次有沈晖(1439—1518,宜兴人,天顺庚辰进士,官至南京工部侍郎)、顾鼎臣(1473—1540,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昆山人)、杭济、倪宗正(1471—1537,浙江余姚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杭淮(3首)、杭濂、丁致祥(与钱孝同里,正德進士,官至河南参政)、文徵明、陈端甫(武进人,弘治举人,历任广东布政司参议)、陈沂(1469—1538,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山东左参政,能作杂剧)、叶夔(武进人,成化中以岁贡生官汝阳州训导)、潘绪(1445—1528,无锡人,以医称,亦能诗)、杭洵、吴洵、张镇、薛宪章(1455—1514,诸生,能诗文)、王恩、陈璠(同里人,通经史,善诗赋)等人*⑤ 许棫纂:《重修马迹山志》卷5,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23册,第435—440,436页。。盖潘绪以下为无功名者。从这份名单,大略可见钱氏与杭濂交往的文人圈有重合,而其交游更广泛。

倪宗正所著《倪小野先生全集》卷6有《用韵为苏州钱广文赋西青小隐三首》,其二有句云“野史渐多书卷草,宫词曾赋镜台菱”,因知钱孝撰有宫词,而小说戏曲通常也入“野史”范畴;其三有云“怜君头白布袍青,诗礼儿郎喜过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58册,第635页。《重修马迹山志》卷5收录其一,文字略异,盖收入本集时有修改。,亦可见其晚年仍是诸生身份。从“广文”之称,推测钱孝曾任儒学训导或教谕。依倪氏诗集序次,此诗当作于嘉靖四年前后。据“野史”句,此时或许已经有相应的戏曲小说创作。

杭济、杭淮、杭濂、杭洵兄弟都曾为西青小隐赋诗;杭淮诗有“童岁忆从先生游,驱驰道路今白头”句⑤,他为钱氏《马迹山志》所作序,亦称“淮之师钱师舜先生,山人也”*许棫纂:《重修马迹山志》卷首,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23册,第5页。。可能钱孝曾为杭淮童蒙时之塾师,故与杭氏兄弟关系密切。邵宝《容春堂集》续集卷4有《杭太仆东卿自滁阳以诗来慰,次韵答之》诗,知杭淮曾在滁阳。而前举杭淮《奉赠西青钱先生》之二,有“十日滁山留共观,潄泉眠石几盘桓”*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6册,第311页。句,知钱孝曾赴滁阳访杭淮,相与盘桓十日。钱孝“帮贴”《香囊记》的时间,当在正德十年退隐故里之后。或许因为钱氏筑西青小隐,广会宾客,而杭濂携宜兴人邵璨来访,三人会聚于此,而有合作订定《香囊记》之举,亦即《香囊记》定稿于西青小隐。若此一推论成立,则尚可进一步推断:《香囊记》当成于钱孝归隐的正德十年之后,嘉靖四年之前。也因为西青小隐往来的文人骚客甚多,此事或传以为佳话。徐渭(1521—1593)曾居胡宗宪幕,与苏州、常州一带文人多有往还,故得以相闻,并载于《南词叙录》。

钱、杭二人因地域的原因或兄长的因素,能够跻身吴中文人圈,频与作诗文唱和,行迹见载于诸家诗文集;而邵璨则似乎未能真正进入此一圈内,只能在寂寞中默默以老。徐渭对钱、杭二人的参与而用“帮贴”一词,不仅表明两人的文学造诣较邵璨为高,当时影响较大,同时也暗示两人的处境较邵璨为好。

钱孝为杭淮之师,年岁必长于杭淮,但由于“童岁”从游,可能相差年岁并不很大。从邵宝题诗、作记的语气,可知两人关系紧密,或许年岁亦相接近,而略长于邵宝。邵宝生于天顺四年(1460),若钱孝长其5岁,则生于景泰六年(1455),即长于杭淮7岁左右。毛宪为钱氏所著山志所作跋,时在嘉靖六年六月,知钱孝之卒,尚在之后,得年在72岁以上。

钱孝所撰《马迹山志》,今无单独之书,内容已经被并入光绪刻本《重修马迹山志》内。杭淮所撰之序,尤其赞赏此志收录两节妇,“不有先生著之,则二女之死,孰从而知之,孰从而表扬之乎?夫兴祀典以报有功,表贞节以厉风俗,此皆有政之大者也”*② 许棫纂:《重修马迹山志》卷首,白化文、张智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23册,第6,9页。。毛宪跋亦谓:“先生爬罗搜采,集以成书。事核而该,辞质而明,忠臣节妇,尤惓惓示劝,俾观者一展卷而得兹山之胜,且睹前哲之遗规,仰群逸之芳躅,将忾然有思齐之意,兴起人心,有裨风化,所谓教亦行乎其间,而先生翼世善俗之志,顾不少见哉。”②此种重教化伦理、强调有关风化的思想,亦与《香囊记》的写作题旨相同。

邵璨、杭濂、钱孝,这三位太湖东南一带的“老生员”,在正德后期至嘉靖初年(约1515—1526)共同参与完成了《香囊记》的写作,这无疑是明代南戏传奇发展史上值得一书的事件。据韩国汉阳大学吴秀卿教授最新发现的《伍伦全备记》版本所载作者自序,景泰元年庚午(1450)秋天,海南丘濬在会试落第后,云:“倦游,归寓金陵新河之旅邸,偶观优戏,见座中有欷歔流滋者。叹曰:‘此乐之土苴尔,顾能感人如此夫。则夫乐道大成之际,其感人又何如邪?’”因“惜乎所作皆淫哇之声也”,“客中病起,信笔书此。仿庄子寓言之意,循子虚乌有之例。一本彝伦之理,而文以浅近之言,协以今世所谓南北曲调者……为其于风化未必无少补云。”《伍伦全备记》凡例自称:“自古传奇皆是主于戏谑,此独主于伦理。”《副末开场》又称“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其宗旨即是遵从《琵琶记》倡导的戏曲应“关风化”之说,借戏曲这种为大众所接受的形式,来传扬“伦理”与“义理”。丘濬是从主流意识出发,居高临下地利用了戏曲的教化功能,而剧本的写作则仍然按照民间的套路,而且不甚讲究音律,故凡例又称:“记中诸曲调多有出入,不合家数。盖借声调以形容义理,观者不必区区拘泥可也。”*迂愚叟(丘濬)自序及凡例,见[韩]吴秀卿《奎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初探》所引奎章阁本《伍伦全备记》书前“凡例”,《中华戏曲》(总第二十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年,第305页。又见吴秀卿《再谈〈五伦全备记〉——从创作改编到传播接受》,系“曾永义先生学术成就与薪传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大学,2016.4)会议论文;论文尚未正式刊行。晚其20年出生的陶辅(1441—1523),在《桑榆漫志》中,称丘濬“恶市井时俗污下,多作淫放郑声,为民深害,先生自创新意,撰传奇一本,题曰《五伦全备》,欲使闾阎演唱,化回故习,振启淳风”*据《丛书集成初编》第2957册影印《今献汇言》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丘濬年十九为诸生,正统九年(1444),举广东乡试第一。十二年(1447)赴京会试,不第。入太学。景泰二年(1451)再试,再次落第。五年(1454)登进士,为二甲第一名。《伍伦全备记》作于丘濬初次会试落第流寓南京之时。可知他对戏曲的认识与观感,主要基于流寓金陵时期的生活。

丘濬在弘治间官至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加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庄,著有《琼台类稿》、《大学衍义补》等。他以名臣身份而曾创作南戏传奇,颇有助提升戏曲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在嘉靖至万历间依然延续*虽然当万历间传奇创作大行其道之时,曲论家对丘濬的“迂腐”颇多轻视,其实无损于他在戏曲史上的历史地位。。但在当时,南戏仍在民间,尚未真正进入占居主流意识的文人士大夫的视野,并且颇受鄙视。其政坛对手甚至借此攻击丘濬,称“戏剧《五伦记》为不经之作”*明何乔远辑《名山藏》卷68“臣林记·弘治臣一”之“丘濬”条载,弘治六年,“太医院院判刘文泰讦恕。恕意濬教泰,遂求去。于是言者哗然攻濬,摘濬悼亡《长思录》、戏剧《五伦记》为不经之作。上不问也”。见《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47册,第413页。。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丘文庄填词”条亦载,丘濬“初与王端毅(恕)同朝,王谓理学大儒,不宜留心词曲。丘大恨之”,后遂借故罗织事由,致王恕去职,“所以报《五伦》之怨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41页。。

事实上,《伍伦全备记》问世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文人士大夫仍然十分鄙视南戏。但戏曲史的风云变更,在这个时段也已经在蕴酿之中。其突出表现,就是南戏四大声腔的兴起。明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卷10云:“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其扮演传奇,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令人闻之,易生凄惨。此盖南宋亡国之音也……士大夫有志于正家者,宜峻拒而痛绝之。”*③ 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4—125,159页。陆容出生晚丘濬15年,犹视南戏为“南宋亡国之音”,不屑一顾。其书卷13又说,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时,尝进庐陵国初以来诸名公于乡贤祠,李昌祺因作《剪灯余话》小说而“见黜”,故“清议之严,亦可畏矣。闻近时一名公作《伍伦全备》戏文印行,不知其何所见,亦不知清议何如也”③。对丘濬不无刺讽之意。

晚陆容一辈的祝允明(1461—1527),对南曲戏文也颇存偏见。他在所撰《猥谈》中称:“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乐大乱。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今遍满四方,转转改益,又不如旧……愚人蠢工,狥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⑨ 陶珽:《说郛续》,见《说郛三种》第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99,2099页。他在《重刻中原音韵序》中说:“今日事,惟乐为大坏,未论雅部,祇日用十七宫调,识其美劣是非者几士。数十年前尚有之,今殆绝矣。不幸又有南宋温浙戏文之调,殆禽噪尔。”*《怀星堂集》卷24,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260册,第705页。《烧书论》中也说“所谓浙东戏文乱道不堪污视者”*《怀星堂集》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0册,第510页。,当烧之。其《大游赋》有句云“冁杭都其何响兮,鬼啸啼于画梁”,自注:“谓今所谓戏文南曲,本出南宋温州,全无丝发可成音律,略不足接耳目。”*《怀星堂集》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60册,第382页。

祝允明卒于嘉靖六年,这里所说的“数十年来”,应指弘治及正德前期的情况。“今遍满四方”,说的当是正德后期、嘉靖初年的情况。如前所述,祝允明与杭濂交好,且与杭濂、邵璨为同辈人。他所看到的“数十年来”“南戏盛行”的情况,也正是邵璨、杭濂等人所经历的。

前已推测《香囊记》在正德十年之后问世。此剧一名“五伦传紫香囊”,卷首《副末开场》自叙创作意图,号称“因续取《五伦新传》,标记《紫香囊》”*邵璨:《香囊记》第一齣【沁园春】曲文,《六十种曲》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页。。丘濬《伍伦全备记》是用民间戏曲的写作手法加上“伦理”的内容来教化大众;邵璨则是从自身的喜好出发,用写时文的方式来撰剧,于是开启了“文词派”一脉,引起文人士大夫对传奇创作的更多关注,进而改变了明代南戏传奇的走向。换言之,丘濬的所为,打开了明代文人士大夫主动利用戏曲教化功能之门;而邵璨的作为,则开启了传奇成为文人所喜好的“新文体”之门。

“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⑨,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这四大声腔初兴,便是《香囊记》出现的戏曲史背景。而《香囊记》的出现,又必然推动作者所活动的区域的戏曲声腔——海盐腔和昆山腔的进一步兴盛。其直接得益者,可能是流行于杭嘉湖及松江等地的海盐腔。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与《香囊记》同时代留下名字和作品的南曲作家,如徐霖、姚茂良、沈龄(沈采)、沈受先(寿卿)、王济等,他们与邵璨、杭濂、钱孝处于同一地域,而且相互有所交集。正是这一批同时代戏曲作家的共同努力,改变了戏曲史的进程。

徐霖(1462—1538),字子仁,祖籍苏州,出生于松江(今属上海),居金陵。25岁前后,因任傲,以事黜落。遂弃举子业,放旷一生。擅书画,亦长于南北曲,能自度曲。明周晖《金陵琐事》卷2谓:“(徐霖)少年数游狭斜,所填南北词,大有才情……武宗南狩时,伶人臧贤荐之于上,令填新曲,武宗极喜之。余所见戏文《绣襦》、《三元》、《梅花》、《留鞋》、《枕中》、《种瓜》、《两团圆》数种行于世。”*周晖:《金陵琐事》,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第82页。此外,明徐复祚《南北词广韵选》卷1录南吕《懒画眉》套后附记,亦称其“弘、正间以诗词擅名艺苑。武庙南狩时,被荐起待诏,朝夕从游幸。应制编剧词,颇称旨,宠遇甚厚,尝三幸其家。然词多秘密不传。兹《柳仙记》……非必当时供御制也。”这些南曲作品未必出于徐霖个人创作,其具体写作时间亦难以判定,但是说徐霖曾涉及这些剧作的写定,他是明中叶较早涉足南戏创作的文人曲家之一,应是没有疑问的。

《三元记》,吕天成《曲品》、《远山堂曲品》、《南词新谱》等均归为沈寿卿(受先)作。寿卿号东吴逸史,亦为弘治、正德间人;另撰有《龙泉记》、《娇红记》*参见黄仕忠:《〈龙泉记〉传奇作者及其佚文》,《戏曲研究》第69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也就是说,关于《三元记》作者,沈受先与徐霖相重合,可能他们同时或先后参与了此剧的修订写定,正如钱孝、杭濂之“帮贴”邵璨完成《香囊记》的写作。

又如沈龄(即沈采),号练川、练塘,字符寿、寿卿,嘉定(今属上海)人,弘治至嘉靖初在世。所作南戏有《千金记》、《还带记》、《四节记》等。《四节记》,当为正德十五年(1520)明武宗南巡时,沈龄受命而撰*此据徐朔方先生之说,见《徐朔方集》第2卷《沈龄事实录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35页。。又,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90“杨一清”条注云:“今传奇有《还带记》,嘉定沈练塘所作,以寿杨邃翁者也。故曲中有‘昔掌天曹,今为地主’等语,邃翁喜此八字。”*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续修四库全书》第1195册,第111页。按,此八字见第七出《乞带救父》;同出念白有“白发尚书,七十年余,挂冠归卧林居”。徐朔方认为此剧“为杨一清七十寿辰而作”;认为如果这“余”字不是趁韵,则此记作于嘉靖二年或三年十一月之前,那一月,杨一清被召赴京,重新起用*《徐朔方集》第2卷《沈龄事实录存》,第35页。。

姚茂良,当作姚懋良,名能,号静山。“海盐人。晚号玉冠道人。少习举业,屡不利,弃去攻医。好吟咏,每谈论压夺满坐。著医书有《伤寒家秘心法》、《小儿正蒙》、《药性辨疑》。”*刘应钶修:《(万历)嘉兴府志》22卷,《中国方志丛书》第505册(四),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1379页。弘治间以医名*清沈季友《槜李詩系》卷11“姚医士能”条,录其诗一首,作者介绍云:“能字懋良,号静山。海盐人。弘治间医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5册,第272页。。《双忠记》首折[满庭芳]词云:“士学家源,风流性度,平生志在鹰扬。命途多舛,曾不利文场。便买山田种药,杏林春熟,桔井泉香。”正叙其弃举业而攻医种药之景况。姚能祖贯当为武康(今属德清),后人记其字音作名,故称姚茂良字静山*参见黄仕忠:《〈双忠记〉传奇为海盐姚懋良所作考》,《文化遗产》2016年第4期。。

又有王济(1474—1540),字伯雨,号雨舟,浙江桐乡人。撰有《连环记》传奇。王济家世优裕,曾七上秋闱,均失利。正德十六年(1521)捐赀任广西横州通判,摄知州。不二年,以母老归。筑横山堂,与祝允明、文徵明、黄少曾等作翰墨游。《连环记》作于其归乡之后,时在嘉靖二年*参见《徐朔方集》第2卷《王济行实系年》,第1、4页。。

这个群体还可以再增加一人,那就是海盐人崔时佩。明高儒《百川书志》卷6载:“李日华《南西厢记》2卷。海盐崔时佩编集,吴门李日华新增,凡三十八折。”*高儒:《百川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8页。或谓崔氏“约嘉靖初年在世”*《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传记”,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年,第751页。。

徐霖、王济等人与祝允明、文徵明等也相交好,而徐霖、沈龄则同时在武宗南下时被召或被杨一清邀请撰写词曲,这意味着他们也同样有交集的可能。也就是说,这批曲家,与邵璨、杭濂、钱孝为同时代人,年岁相差不过十年上下,且所交往的是同一个文人圈子。他们的文学创作,必然会发生相互之间的影响。这一批太湖东南一带的曲家,先后介入南戏传奇创作,掀开了文人全面投入南曲传奇创作的新篇章,为从民间南戏转向隆万时期文人传奇,作出了先期的铺垫;同时也是促使海盐腔、昆山腔兴盛发展的推动力量。有意思的是,这批同一圈子的文人,对戏曲的观感大相径庭。弘治五年(1492)中举、曾任广东兴宁县知县、应天府(今南京)通判的祝允明,在笔记中对南戏充满鄙视。而邵璨、杭濂、钱孝、沈龄、徐霖等老生员,却是南戏创作的直接参与者。或谓与祝允明同列入“吴门四才子”的文徵明(嘉靖三十八年去世),在晚年曾经书写了魏良辅的《南词引证》*此件是否确为文徵明书写,或存疑问。。文徵明去世,较祝允明晚32年。可以说,正是这30年间,南京及苏杭一带文人对南曲戏文的观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嘉靖末叶之后,昆山人生员郑若庸(1490—1570之后)撰《玉玦记》,把骈四骊六、堆砌典故的写作方式推到了极致。明吕天成《曲品》称其“典雅工丽,可歌可咏,开后人骥骊之派”*吕天成:《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6册,第232页。。王骥德《曲律》卷2称“南曲自《玉玦记》出,而宫调之饬,与押韵之严,始为反正之祖”*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4册,第111页。。说明此剧与《伍伦全备记》“诸曲调多有出入,不合家数”*见[韩]吴秀卿《奎阁藏本〈伍伦全备记〉初探》所引奎章阁本《伍伦全备记》书前“凡例”,《中华戏曲》(总第20辑),第305页。的情况不同,已经是熟知音律之作。

从邵璨到郑若庸,这些参与南戏创作的作家,几乎都是“老生员”的身份,都是功名仕途不得意的书生,而没有以进士、高官身份而后作剧的情况,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南曲戏文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苏州人陆粲(1494—1551)、陆采(1497—1537)兄弟于嘉靖十三年(1534)之后合撰写了《明珠记》、《南西厢记》*旧说《明珠记》撰于陆采19岁时,实不可信;且陆采名下诸剧,所叙之某些内容与其兄经历相合,而与陆采不合,实是其兄陆粲参与共同完成。参见《徐朔方集》第2卷《陆粲陆采年谱》。。陆粲为嘉靖五年(1526)进士,以庶吉士出为工科给事中。因上疏弹劾权相,谪贵州都匀驿丞,后移江西永新县。嘉靖十三年辞官里居之后,始与弟合作撰写南曲剧本,但仅署其弟之名。盖因陆采为诸生,无功名。山东章丘人李开先(1502—1568)在嘉靖二十六年改定《宝剑记》,谢谠(1512—1569)在嘉靖二十五年家居后撰成《四喜记》。此二人均为进士出身,同在仕途失意而家居后涉足南曲戏文的写作。

与邵璨、杭濂等同时代在仕途失意的文人官员,往往涉足北曲杂剧创作,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垒块。如陈铎(1454?—1507)《纳锦郎》、《太平乐事》,王九思(1468—1551)《杜甫游春》、《中山狼院本》,陈沂(1469—1538)《苦海回头》,康海(1475—1540)《中山狼》、《王兰卿真烈传》,杨慎(1488—1559)《洞天玄记》等,都是其例;这些杂剧撰于正德及嘉靖前、中期,其作者也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散曲作家。这是因为自明初以来,北曲杂剧及散曲在王府、宫廷和士大夫中间有着较高的地位,所以文人视之为雅事。然而在同一个时间段,在一批失意的进士官员参与杂剧创作的同时,一批科场失意的生员悄然投身南戏传奇创作,这无疑是明代中叶戏曲发展史上值得关注的现象。还需要注意的是,嘉靖中叶之后,南戏传奇也开始成为失意文人宣泄的工具,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南戏创作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变,预示着传奇发展的盛世即将到来。

至嘉靖末隆庆间,昆山人梁辰鱼(1519—1591)撰写《浣纱记》,被视为第一部为昆山腔而写的剧本,即明代文人“传奇”体裁的开山之作,可以说它是明代文人自觉地将“传奇”作为一种属于自己的新文体来抒写情怀的开端。从此,典雅的昆山腔和传奇新文体相结合,开启了明代文人传奇兴盛的时代。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对《香囊记》颇多非议。他说,“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至于效颦《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事,无复毛发宋、元之旧。三吴俗子,以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南戏之厄,莫甚于今”*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3册,第243页。。站在南戏舞台的立场,《香囊记》及文词派存在的弊端,诚如徐渭所评。然而,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徐渭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正因为《香囊记》的倡导,“三吴俗子,以为文雅”,遂使文人化的剧作得以“盛行”,却正好说明了《香囊记》对于戏曲发展史的贡献。因为只要文人士大夫愿意投身戏曲,便自然会发现戏曲的本色当行特性,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万历时期沈璟、王骥德、徐复祚等人对曲律与本色的认识,可以证明这一点。

纵观正德及嘉靖前、中期这一段戏曲史,《香囊记》上继《伍伦全备记》,用戏曲宣传伦常道德,掀起用文人写作方式创作南戏的第一个潮头。这成为明中叶戏曲史的一个转折点,它为通向以文人创作为表征的传奇时代,打开了第一道缝隙,堪称代表晚明文人传奇时代即将来临的第一道曙光。

【责任编辑:张慕华;责任校对:张慕华,李青果】

2006—06—10

黄仕忠,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广州 510275)。

10.13471/j.cnki.jsysusse.2017.01.003

猜你喜欢
南戏香囊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略说民俗文物香囊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TREASURE TRAIL
坚持,造就传奇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逍遥传奇
仲夏巧手做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