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木耳:小木耳成扶贫“大产业”

2017-02-07 22:34吉林省延边州政府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7年8期
关键词:汪清县延边州延边

延边木耳:小木耳成扶贫“大产业”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长白山北麓,吉林省有8个国定贫困县,延边州就占了汪清县、安图县、和龙市、龙井市等4个。由于山多地少、无霜期短、积温低,延边州农业发展局限性大,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农村脱贫工作艰难。延边州委、州政府从实际出发,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狠抓黑木耳产业不放松,使广大农民逐步走上了脱贫“掘金”致富之路。

培育“黑金产业”,念好农民精准脱贫“致富经”

延边州地处长白山腹地,野生黑木耳产出历史悠久,但由于过度采摘,野生资源逐步走向枯竭。20世纪70年代,延边州部分农民开始探索黑木耳地栽发展模式。延边州及所属县(市)历届党委、政府都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实现了从“V型哚状生产到小孔单片生产”、从“农户单独生产到组织化社会化生产”、从“平地生产到立体吊袋生产”等多种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转变,黑木耳产业从小到大,成为延边州农民脱贫致富的“黑金产业”,为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年,全州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14.7亿袋,产量11万吨(干品,下同),实现产值73.7亿元。2010年以来,全州已有4.6万贫困户脱贫,其中依托黑木耳产业脱贫的达到1.9万户,占已脱贫农户的41.3%,随处可见的菌包已成为农村精准脱贫的“致富包”。

建设示范基地,带动更多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近年来,延边州确立了“建设基地、培育龙头、扩大规模、辐射带动”的发展思路,并以汪清县为重点,汪清县天桥岭镇为核心,编制了辐射全州的《延边黑木耳产业带发展规划》,积极构建黑木耳产业体,扎实推进黑木耳产业发展。目前,汪清县已建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弃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汪清县为龙头,覆盖安图县、和龙市、龙井市三个国定贫困县(市)的黑木耳产业带,2016年,4个贫困县(市)的黑木耳生产规模达到9.5亿袋。其中,汪清县黑木耳产量从2000年的1000吨,发展到2010年的1.4万吨,2016年达到4.5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通过汪清县辐射带动,安图、和龙、龙井三个贫困县(市)黑木耳产量分别达到2亿袋、0.9亿袋和600万袋。

目前,全州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103个,其中集中摆放500万袋以上的15个,每个示范基地都设有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基地实行“五统一”:统一制种、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基地内农户数从几十户到几百户不等,栽培规模少则几万袋,多则几十万袋,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为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大面积标准化生产普及创造了条件。在基地示范带动下,汪清县黑木耳生产户从2000年的1600户,发展到2016年的12430户,分别占全县当年总农户的4.4%和36.6%。全县200个行政村全部生产黑木耳,单户平均生产规模从原来的几百袋,发展到目前的3万袋,农户收入逐年增加。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作为重点产区的汪清县,2016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44元,黑木耳收入占比接近50%。近5年来,汪清县通过发展黑木耳产业实现脱贫的农户累计已达3100户。

推动三产融合,让耳农的“掘金”路越走越宽广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品加工增值。目前,全州有黑木耳加工企业34 家,年加工能力1万吨左右,年产值4.5亿元;菌包加工企业近200家,年加工菌包5亿多袋。二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产业服务水平。为了推进黑木耳产业做大做强,延边州先后建设了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黄泥河黑木耳交易市场,实现了产品销售“线上、线下”物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仅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6年交易量就达1.5万吨,年交易额9亿元左右。州内黑木耳合作社、协会等组织遍布乡村,黑木耳协会达到17个,合作社达到211个,经纪人队伍常年活跃于乡村,为农民销售和菌用物资采购牵线搭桥,依靠各类经济组织体,促进了信息交流,最大限度保证了贫困种植户的利益。目前,天桥岭镇已初步形成了融“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生产、加工、销售、废弃物处理”为一体的“黑木耳循环发展产业园”。

突出科技引领,让耳农的“致富梦”插上翅膀

延边州依托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延边农科院等域内外科研机构,强化战略合作,深化科技攻关,细化技术指导。建立了李玉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引进“玉木耳新品种”,2016年试种20万袋。利用延边农科院和“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延吉综合试验站”,开展了“黑木耳周年生产技术”“无根单片栽培示范技术”“基质替代料技术”“新基质专业品种及配套试验示范”“黑木耳优良品质精准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等新技术研究。延边农科院的“延特3号”“延特5号”,敦化明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丰收2号”“吉杂1号”等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机制,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覆盖率。定期组织州内专家和国家体系岗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讲座,将黑木耳新技术、新品种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每年培训、指导耳农数万人次,造就了当地大批行家里手、“土专家”。组织技术人员制定了《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规程》和《黑木耳高产生产技术》等技术规范,强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黑木耳生产技术,连续五年全优通过农业部检测中心和国家食用菌检测中心的质量抽检。加强品牌培育,当地的“丹华”牌、“吉绿源”牌、“金立华”牌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加快机制创新,给耳农发展生产注入新活力

在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方面,选择信誉高、效益好的企业或合作社,将国家扶贫资金投入企业或合作社,作为贫困户的股权予以量化,年末分红,使贫困户得到持续稳定的收益。天桥岭镇东新村将13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裕康菌业合作社,占股43.3%,每年可分红28万元,按照贫困户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分配形式,仅此贫困户每年人均可收入1350元,并保持了稳定收入渠道。在农村融资体制方面,加快推进“土地贷”,农民利用土地经营权实施抵押贷款,发展农业生产,2016年全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突破5亿元,其中30%以上用于黑木耳生产。在保险制度方面,积极推进安华农业保险在汪清天桥岭的东新、新华等村开展黑木耳产业保险业务,降低耳农生产风险。在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推行“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让贫困户、贫困村融入产业链,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在构建土地流转机制方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

立足绿色发展,让耳农的增收致富可持续

延边黑木耳产业依托当地广袤的林业资源而兴,但随着“国有天然林禁伐制度”的实施,黑木耳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为适应推进生态州建设的新形势,延边州立足当地资源,创新思路,综合施策,积极探索黑木耳产业绿色发展途径。一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利用好国内林副产品,积极从俄罗斯、朝鲜等国进口木屑产品,助推黑木耳产业持续稳步发展;二是开展新基质代替木料研究,积极寻求新材料,利用秸秆、玉米芯、果树枝条、稻糠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适应性品种生产试验,已取得预期效果;三是大力推进黑木耳生产废弃物变废为宝,实施菌包再利用,发展草腐菇,以实现基质内营养成分全转化,降低产业发展对木材的依赖度。对剩余废弃菌包,重点实施“两个转化”,即向肥料转化,用于生产有机肥;向颗粒燃料转化,用于生物质发电和居民燃料。延边黑木耳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不仅消除了产区环境污染,而且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节约了资源,拓展了产业链条,更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林省延边州政府供稿,有删节)

猜你喜欢
汪清县延边州延边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奋进的交响 辉煌的乐章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汪清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掠影
共青团延边州委开展“2018+2019”圆梦“微心愿”活动
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韩语近义动词的意义关系分析
——以捆绑动词‘’为中心
共青团吉林省延边州委积极组织抗洪抢险
汪清县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