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锡冰
[摘要]目的观察在甲状腺瘤患者中使用小切口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切口手术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为(3.86±1.11)cm,对照组为(7.12±1.23)cm,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为(36.59±4.21)mL,对照组为(89.34±4.51)m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59.33±18.67)min,对照组为(96.02±19.21)min,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22±1.47)d,对照组为(9.13±1.28)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2.22%,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为22.22%,对照组为6.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甲状腺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治疗法,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以降低手术风险,且对控制其术中出血量、提高其术后疗效具有显著作用,治疗效果较佳,可推广。
[关键词]甲状腺瘤;小切口切除术;手术治疗;常规切口切除
甲状腺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之一,属于良性疾病的一种,通常以手术进行治疗。但从临床实践的有关资料上看,甲状腺瘤常规切口切除术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不利于其术后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微创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切口切除术作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普及度日益提升的术式,通过优化传统术式,减小手术切口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创口小、风险低、疗效显著的优势。在甲状腺瘤手术中合理采用小切口切除术有助于降低其传统术式的风险水平,对患者的治疗与恢复进程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甲状腺瘤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术进行治疗,发现切口优化的术式能有效控制患者在术中的出血量,且大幅缩短了手术时间,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进程,疗效较为显著。本次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甲状腺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随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25例;病程1~5个月,平均(3.21±0.36)个月;观察组年龄21~82岁,平均(49.2±2.4)岁。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病程1~6个月,平均(3 16±0.52)个月;对照组年龄24~82岁,平均(48.1±2.1)岁。本研究得到了所有患者与家属的同意,并获得其知情同意书;且获得了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5例甲状腺瘤患者使用常规切口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取患者仰卧位,并对其进行全身麻醉。(2)定位于甲状腺瘤的最高点,作长度处于6~9cm范围内的切口,使切口呈弧形状。(3)完成切口操作后,进一步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使其皮瓣组织得以游离;游离的范围往上应达切口处,往下应至甲状软骨处。(4)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常规甲状腺瘤切除。(5)置术后引流管,做好缝合、消毒工作等。
观察组45例甲状腺瘤患者使用小切口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取患者仰卧位,尽可能使患者颈部处于伸直状态,并对其进行全身麻醉。(2)定位于患者甲状腺表面的锁骨处,于其锁骨上部20mm处作长度约为3cm的切口。(3)在患者切口处皮下肌注入肾上腺素,进行皮肤分离操作,分离的程度应至甲状腺瘤10mm处;在分离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损害其颈前静脉、胸骨甲状腺肌以及双胸骨舌骨肌,分离只完成颈白线分离即可。(4)牵引以将术口皮肤向两侧拉伸,扩充甲状腺手术视野,提高切除效率与准确性。(5)以患者甲状腺瘤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肿瘤切除,术中及时做好止血工作。(6)确保止血任务成功完成后,直接关闭手术切口,不置引流管。观察并记录两组甲状腺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在其恢复阶段记录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
本研究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效果。其中,治疗效果的判定主要使用三个等级的指标,分别为无效、有效以及显效;显效主要指经治疗,患者的甲状腺瘤已经完全切除,无病灶显示,且患者甲状腺系统功能得到全面恢复;有效主要指经治疗,患者的甲状腺瘤显示超过50%的病灶基本得到切除,且其甲状腺瘤症状得到大幅缓解,甲状腺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无效指患者经治疗,其甲状腺瘤并在仍大量存在,其症状未得到任何程度的减轻甚至出现加重的情况,甲状腺功能显示存在异常。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从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为(3 86±1.11)cm,对照组为(7.12±1.23)cm,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且P<0.05。其次,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有效率与并发症率比较
另外,从手术的治疗效果上看,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7.78%,对照组仅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从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看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颈部疼痛症状的有1例,出现颈部麻木的有1例,存在颈部紧缩现象的有1例,总并发症率为6.67%;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生颈部疼痛症状的有4例,出现颈部麻木的有4例,存在颈部紧缩现象的有2例,总并发症率为22.22%;观察组的总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4.41,P<0.05)。
3讨论
甲状腺瘤通常为良性肿瘤,通常由患者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多发炎症等病症引起。据有关资料可知,甲状腺瘤通常以女性青年为高发群体,但恶性风险较小,通过治疗可延长生存期,并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甲状腺瘤表现为颈前肿块、甲状腺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局部压迫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目前,临床上治疗甲状腺瘤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法,以常规切口为主要术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解决了甲状腺系统紊乱的问题。然而,也从临床实践可知,常规切口切除术下的甲状腺瘤患者通常要经历相对较长的手术过程,且术中风险较大,术后恢复情况不稳定,对患者造成程度不一的伤害。本研究通过对比小切口切除术与常规切口切除术对治疗甲状腺瘤的效果,发现在小切口切除术的基础上,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承受的手术风险较小,恢复速度快,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知,在常规切口切除术治疗下,对照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明显长于使用小切口切除术进行治疗的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短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手术情况可见,常规切口切除术由于手术切口较大,且在甲状腺解剖结构复杂的基础上给手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作切口以及切口肌肉分离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患者的颈前皮肤与肌肉粘连的结果,进而导致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出现吞咽困难的现象,不利于其病情恢复,甚至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且常规切口切除术因切口过大使患者在手术中存在较大的出血量情况,在延长手术时间的基础上也增加了止血工作以及手术风险,容易对患者带来不良影响。而小切口切除术在手术切口的缩小优化基础上,极大地降低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水平,大幅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小了患者在手术中的风险;其次,小切口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巧妙地避免了与更大范围的血管、组织接触,最大程度上减小了对血管以及邻近器官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另外,小切口切除术由于切口较小,不仅给患者降低了手术风险,且在手术切口瘢痕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优化效果,提高了患者在术后恢复的全面性与美观性。从对比分析可见,小切口切除术较常规切口切除术具有安全的手术过程保障,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各方面恢复进程。
另一方面,从治疗效果上看,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获得了97.78%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有效率的对比可见,减小手术切口不仅能达到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进程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从小切口切除术的特点看来,在以切除甲状腺瘤病灶为目的的手术过程中,小切口术式有效避免了更大范围的创口感染可能性,并在不对患者切口造成进一步损害的基础上扩大了术野,对提高甲状腺瘤的清除全面性与准确性产生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使得患者病灶清除更为彻底,进而促进其术后病情恢复进程。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小切口切除术在治疗甲状腺中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在治疗甲状腺瘤的过程中选择小切口切除术能减小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受到的创伤,在创面缩小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了手术出血量,且达到了缩短其术后住院时间、加快病情恢复的效果。另外,小切口切除术在治疗患者甲状腺瘤的应用中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