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卫忠
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当前语文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语文教学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是语文教学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要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真正达到“科教兴国”的目的,就必须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把握人格完善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用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和阅历经验等人文科学的成果来培养学生,武装学生,使学生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进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一、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
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格意识,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并通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里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作用”,“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为能力方面的意义”。人格的完善,与教育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这四大支柱的内涵密切相关。早在80年代,日本的教育改革就特别指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想方设法落实“人格完善”。进入新的世纪,语文教学仍然面临着困惑:一方面信息时代需要语文,每一个人只有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能力,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还摆脱不了考试的束缚,平常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塑造。而新的世纪要求培养新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类。
二、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是现实的需要
由于社会上某些不健康风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市侩气息正在侵蚀校园文化的氛围。学生中的小头头们每天都有人送“礼”、“吃请”,小头头们“受贿”之后,当然会在检查作业、打扫卫生等方面都打开“绿灯”,甚至在考试时大家也要“互相帮助”。这类风气不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在中学生中也很盛行,这无不表明学生人格的缺陷。因此,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刻不容缓。
三、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偏颇现象
尽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并没有退居二线。因此,语文教学往往忽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而力图进行“客观”的理性的“分析”,致使教师和学生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进行猜谜似的“标准化考试”的“模拟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一点,即人格的塑造。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某些语文教师脑海中还存在着封建文化专制的残余。有些教师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有些教师未能以自己热忱的人文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去熏陶学生,影响了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和学生人格的塑造。
四、塑造学生的人格,语文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教师更新观念。获取知识及钻研教材教法固然重要,但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完善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师的人格是完成语文教学的基石,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使自身人格日臻完善,力求自己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高尚灵魂的塑造者。
其次,教师在塑造学生人格时,必须维护学生的尊严。不能因学生偶尔的过失,便不分场合、没有分寸地随意批评、挖苦,使学生觉得个人尊严尽失而产生逆反心理,以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教师应不失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包括爱国爱民、勤奋朴实、宽宏大量、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为内容的人格塑造。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自然而然地把人格的塑造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学和行为当中。
第三,语文教学内容思想性强,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真正把塑造学生人格这一工作贯彻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想内容,用范例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完善人格的不断追求。
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及教材的特点,考虑塑造学生人格的具体措施。真诚地对待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人格日臻完善,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