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7-02-06 05:31:01
关键词:体育消费体育用品体育事业

董 婧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

董 婧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以中国知网中体育产业相关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 Ⅱ和Bicomb 2.0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我国体育产业研究论文的年度、学科、基金、作者、机构、期刊等基本特征和研究热点作出分析,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研究领域并没有形成核心研究人员,产业领域的研究进入瓶颈期,未来研究方向尚不明朗,应积极拓展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

体育产业;知识图谱;可视化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统计软件包括的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2.0①参见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书目共现挖掘系统下载—Bicomb,网址链接为http://www.cmu.edu.cn/ingormation/showpage?=382.2011-02-10.、CiteSpace Ⅱ[2]359-377(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研发)。CiteSpace Ⅱ软件可以对学科知识领域的演进进行可视化分析,该软件内嵌大连理工大学刘盛博博士编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可将采集数据转换为可处理的格式[3]24-30。为弥补对中文文本处理功能的限制,本研究同时采用Bicomb 2.0软件。

二、我国体育产业领域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一)发文年度分布特征

由图1看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发文最早见于1998年,1998—2001年每年发文数量逐年上升,2001—2004年基本处于一个平稳阶段,2004—2006年进入快速增长期,2007年发文数量出现降低,2008—2014年发文数量又基本平稳,年均超过80篇。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发文数量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我国学者对于体育产业的关注和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后几年略有下降。

图1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发表论文年度分布统计(1998—2014)

(二)载文期刊分布特征

由表1可知,CSSCI期刊中共有137种学术期刊发表过体育产业领域论文,载文量居前4位的期刊依次是《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发文总量占总数的40%以上,期刊的发文量均超过100篇;排名5—9位的依次是《体育与科学》《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发文总量占总数的26%左右。剩余占总数多于33%的文章发表在CSSCI期刊中其它的128种期刊上。

表1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载文期刊分布统计

(三)发文学科分布特征

由表2可知,1318篇体育产业论文的学科属性频次为1516,其中排第一位的体育学科是研究体育产业领域的主要阵地,成果数量占到总数的79.60%;排第二位的是市场研究与信息、旅游、服务业经济等经济与管理类学科,成果数量占到总数的14.36%;还有少数研究成果体现在行政法与地方法治、新闻与传媒、轻工业手工业、文化、资源科学及其它相关学科。

(四)发文基金资助分布特征

由表3可知,共有576篇文章获得国家、省部、地市厅局级等共计678项基金项目资助,平均每篇文章获得1.18项基金资助,占所有发表文章的43.70%。排在第一位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152篇,占到所有项目的22.42%;第二位的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或软科学基金项目,有121篇,占所有项目的17.85%;其余频次较高的依次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五)发文作者分布特征

由表4可知,有2440位作者撰写了1318篇体育产业论文,平均每篇论文有1.85位作者。发文总量≥5篇,且第一作者≥2篇的作者共有27位,作者工作单位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如果先按发文总量,再按第一作者发文数量进行排名,排名前10位的作者依次是任保国、张林、黄海燕、鲍明晓、张立、丛湖平、姜同仁、陈林祥、程林林、蔡军。这些学者都是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是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中坚力量。

表2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发表论文所属学科分布统计(频次≥3,1998—2014)

表3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发表论文的基金分布统计(频次≥6, 1998—2014)

表4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发文作者分布统计(发文数量≥5篇,且第一作者发文≥2篇,1998—2014)

注:频次包括兼岗、单位调动或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发文,作者单位以发文数量多的单位为主。

根据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常用定律——普赖斯定律(是指对科学家的总人数进行开平方,所得到的平方根为撰写了一半科学论文的科学家人数,这组撰写论文数占总论文数一半的科学家是最多产的科学家,为“科学精英组”[4]17-22,称之为该科学领域的核心研究人员),对我国体育产业研究领域是否形成核心研究人员进行分析。第一作者人数为1021,其平方根约等于32,即如果我国体育产业研究领域有核心研究人员(科学精英组),那么这组核心研究人员的人数约为32人,且这32人撰写总论文数的一半。但是排名前32位作者发表的论文总数仅占11.26%。因此可得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研究领域并没有形成核心研究人员。

(六)发文机构分布特征

由表5可知,发文数量超过15篇的机构共有22所,除国家体育总局外全部是高校,发表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育产业领域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9位的有8所是体育院校,由此可见,体育院校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重要机构,发表成果占到21%以上,其中上海体育学院排名第一位。排名10—22位的主要是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类或综合类高校,他们也是体育产业研究的重要力量,发文数量占到总成果的12%。

表5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发文机构分布统计(发文数量≥15篇,1998—2014)

三、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研究热点分析

(一)研究热点的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将CNKI-CAJD数据经格式转换后导入CiteSpace Ⅱ软件,以关键词为节点,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为Top 30 per slice,采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绘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5]55-59,即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对1998—2014年间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发文的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共得到节点263个,链接460个,结果见图2和表6。图谱中年环的大小表示频次,内部不同年轮的颜色表示相应年份;外部年轮为深色的年环表示具有高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0.10)的关键节点,中介中心度是测量某一节点被其他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穿过的程度指标;中介中心度高的节点,对其它节点两两之间的联系起到控制作用,体现了其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6]401-402。

由表6可知,我国体育产业领域排名前六位的关键词依次是体育产业、中国、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化、体育用品、体育事业。

表6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高频关键词分布统计(1998—2014)

图2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1998—2014)

(二)研究热点的时间线图分析

研究前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原有的研究前沿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为了研究热点。这种逐步演进的发展趋势能通过绘制代表研究热点的时间线图直观地显示出来(见图3)。从时间线图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2年之前,2002—2014年间,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2006年出现休闲体育产业),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进一步深化。总体来看,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各研究方向均相对成熟,呈现静态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提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研究进入瓶颈期,未来前沿研究方向尚不明朗。借助交叉学科的理论和视角,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研究的丰富经验,积极开拓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势在必行。通过加强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理论创新、深化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理论体系,用理论指导实践,对于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图3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研究热点时间线图(1998—2014)

四、体育产业领域高影响力文献分析

本研究采用被引频次和h指数[7]19193-19198作为评价标准,在CNKI-CAJD中对高影响力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7。h指数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可用于评估研究人员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h代表“高引用次数”(high citations),

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少有h篇第一作者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的评价标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有效避免自引高被引单篇论文和作者合著关系的影响,特别适用于相同时间段范围内研究学者的学术成就比较,且对研究学者的未来成就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7]19193-19198。

表7 体育产业领域高影响力文章分布统计(被引频次≥115,1998—2014)

从表7可知,有9位学者的11篇体育产业领域的文章被引频次超过115次。排名第一位的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鲍明晓,他长期从事体育经济学、体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h指数达到23,在我国体育产业领域中影响力最大;排名第二位的学者是首都体育学院的于振峰,h指数为19,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消费和篮球教学与训练方面,尽管其研究的侧重点在篮球教学与训练方面(被引前19位的文献中体育产业方面的有4篇),但其在体育产业领域的贡献依然不可忽视;排名第三、四位的学者分别是武汉体育学院的陈林祥、北京体育大学的林显鹏,两人均侧重于体育产业研究方面,h指数均超过10;排名第五位的有三位学者,分别是天津体育学院的韩鲁安、浙江师范大学的田里、西安体育学院的蔡军,h指数均为8;北京体育大学学者田慧的h指数为7,排名第8位。另外,北京体育大学学者王莉的h指数相对较低,尽管单篇文献的被引频次较高,但学术产出数量和产出水平较其他几位学者还有差距。

被引频次前11位的文章中有6篇发表在《体育科学》杂志上,也从侧面反映了《体育科学》杂志的权威性——其在CSSCI期刊中体育类杂志中影响因子一直排名首位。

这些高影响力文献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对策方面,体育消费研究也是体育产业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这些高影响力的文献还关注了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和休闲健身体育方面。

五、结论

(一)我国体育产业研究领域并没有形成核心研究人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检索出的1318篇我国体育产业研究文献的研究机构、期刊、学科分布、基金资助等方面呈现的特征为:少数的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和学科发表了多数的研究成果;而大多数的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学科发表了少数的研究成果;有少部分研究成果得到了基金资助,大多数的研究论文未得到基金资助。体育学科是研究我国体育产业问题的主力学科。利用普赖斯定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体育产业研究领域并没有形成核心研究人员。

(二)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化及体育消费等方面

我国体育产业领域排名前六位的关键词依次是体育产业、中国、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化、体育用品、体育事业。从时间线图来看,现有的研究热点主要出现于2002年之前,2002—2014年间,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对以前研究热点的进一步深化。借助交叉学科的理论和视角,积极开拓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势在必行。

(三)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高影响力文献内容宽泛

主要研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农村体育、农民健康现状。被引频次超过115次的文献共有11篇,分别为9位学者所撰写。11篇高影响力文献主要研究体育产业的作用、发展现状及对策方面,体育消费研究也是体育产业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除此以外,还关注了体育旅游、户外运动和休闲健身体育方面。在9位学者中,排名前4位的学者依次是鲍明晓、于振峰、陈林祥、林显鹏,h指数均超过10,说明4位学者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较高。

[1]张林,黄海燕,王岩.改革开放30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回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 (4).

[2]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 (3).

[3]于志涛.2001至2010年间我国远程教育领域研究进展分析——基于CNKI-CAJD期刊论文的计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7).

[4]D·普赖斯,张季娅.洛特卡定律与普赖斯定律[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5(9).

[5]王明新,于志涛,杜红梅.21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0(6).

[6]陈超美.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

[7]Hirsch J. E.Does the h-index have predictive power?[J].PNAS,2007,104(49).

(责任编辑 石学军)

2016-09-12

董婧,女,山东莱阳人,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讲师。

G80-05

A

1672-0040(2017)01-0106-07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国学术期刊

总库作为数据源,检索时间为“不限—2014年”,来源类别为“CSSCI期刊”,检索式以“体育产业”或“运动产业”或“健身产业”为主题词,共检索出了1335条记录,筛除会议通知或人物介绍等非论文文献后,剩余有效记录1318条。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篇名、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基金项目、摘要、刊名、发表年份、第一作者等信息(数据采集时间为2015年1月27日)。

体育产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促进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体育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改善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85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正式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范畴。此后,“体育产业”的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至今为止已有30年[1]1-5。本研究对3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既可以加深对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客观规律及热点问题的认识,也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因此该研究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体育消费体育用品体育事业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冰雪运动(2021年4期)2021-11-20 05:56:48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今日民族(2021年3期)2021-09-30 01:22:54
3KG北京智滔伟业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应用于体育用品的先进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脱模系统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体育风尚(2018年1期)2018-01-29 00:05:42
高校体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娃娃画报体育用品认知挂图
娃娃画报(2016年9期)2016-11-12 11:22:35
成都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5:16
我国老年体育消费述评